星河天津财税服务有限公司,权臣张居正一生功过怎么评论?
首先谢谢邀请呢。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要先了解张居正一生到底做了哪些事,张居正的最厉害的一个头衔就是万历首辅,他在万历刚开始的那段时期内做出一系列的改革,让朝庭又维持了60年左右。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荆州人,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在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后受到徐阶、严嵩的双重重视,这在《明史•张居正传》里有着明确的记载。《明史》记载“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徐阶辈皆器重之;时严嵩为首辅,忌徐阶,善阶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之”。这就说明张居正有大才,他人云亦云,万历初年,在冯保的帮助下取代高拱,成为新的首辅,开始轰轰烈烈的万历大改革。张居正改革主要做出以下政策:一,税赋改革,实行“一条鞭”法。这是一个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收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而且“一条鞭法”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二,在政治上实行“考成法”主要解决官场争权夺利,玩忽职守的腐败之风。三,军事上重用戚继光,李成梁使边境有了数十年的和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张居正在首辅期间进行一系列改革,一举洗尽嘉靖、隆庆两朝的弊政,使国库逐步充盈,边境安稳,百姓安居乐业,实现了“万历中兴”,张居正是当之无愧的中兴第一人,有人甚至说大明朝在那样如此腐败的情况下还能坚持50年,这要归功于张居正的改革,可见有多推崇张居正。
但人无完人,是人总有缺点,总会被人批评。虽然明史中也记载了张居正的功绩,但是我觉得他是以批评为主,觉得张居正功高摄主,居功自傲,用人完全凭自己喜好。《明史》这样记载“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罢黜,皆由喜好。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赞曰: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政事。神宗之初,起衰振墮,不可谓非干济之才。而威炳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很明显清楚的看到《明史》对于张居正批评还是比较多的,他把张居正的改革一笔带过,着重来记述了张居正功高摄主,专横跋扈的事。但是我觉得这样记载还是有失偏颇,纵使张居正身前有多少不对的地方,他还是为大明朝做出了不世之功,死后怎么也不至于被鞭尸,都说死者为大,所以我都怀疑是万历对张居正的报复,他怕活着张居正,死了他也要惩罚。
总之,我认为张居正肯定是功大于过的,他为大明朝的中兴贡献了他毕生的力量,他是当之无愧大改革家,当之无愧的万历首辅。谢谢,一点点自己的看法。欢迎讨论,分享。
王安石的伤仲永是否暗喻司马光?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说《伤仲永》暗讽司马光,那是后来人的猜测,把两个人的矛盾扩大化和情绪化了,这个情况就像我们现在谈论政治斗争,都说左派怎么样、右派怎么样,谁迫害谁、谁有给谁穿小鞋了,其实都是外行看热闹的心态,政治斗争没有那么简单,也没有我们想的那样戏剧性。
司马光和王安石,其实都是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儒学大师,修养特别高,他们在人品、文学等各方面都特别尊重。王安石性格直爽,但特别有君子风度,他曾经救过和自己有激烈冲突的苏轼。司马光,为人厚道,但也特别执拗,他绝对认可王安石的人品。王安石去世之后,司马光特别惆怅,给了6个字的评价:不可毁之太过。半年之后,这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也去世了。
王安石写《伤仲永》时,年仅22岁,此时,他刚考上进士一年多,并且当上了扬州市政府秘书长,衣锦还乡,想到了与自己同年的好友仲永。两个人是同乡,他们自幼便聪颖过人,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但后来的王安石通过勤奋努力成了国家栋梁之材,仲永确荒废了一生,成为废柴。因此,《伤仲永》是真实的感慨和遭遇,根本不可能讽刺司马光。
况且,此时此时的司马光才20岁,也是刚考上进士,两人在工作和生活上不可能有什么交集。两人来往密集大概在嘉佑年间了,彼时的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韩维四人都有名气,彼此尊重,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被称为嘉佑四友。
宋·徐度《却扫编》载:“王荆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黄门、韩公维,仁宗朝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燕终日,他人罕得而预。”当时人们称之为“嘉祐四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不管怎么斗,其实都是悲剧性人物。
疫情影响2000多家电影院倒闭?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影院行业的确受疫情影响非常严重,究竟路在何方,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以飨读者。
影院行业真是“多灾多难”,前些年“盗版”的猖獗,影院行业一度萧条。国家加强了打击“盗版”的力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影院行业开始复苏,票房逐年升高,中国成为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票仓。
一场疫情彻底浇灭了影院行业的复苏,由于国外疫情蔓延如肆,短期内国家一定要求不聚集、不扎堆,影迷也不会到电影院消费。2020年转型是唯一的出路。
小厅化改造,影院进行小型化改造,网售20个左右“亲朋好友”包场,大家相互熟悉又缺少娱乐,可以看场电影。包场避免交叉、做好消毒,勉力支撑。转行做其他,2020年确实很难支撑,转行做其他也是一种选择,首先得让自己活着,不能一条树上吊死。等市场复苏了,再重头开始,勉力支撑成本太大。最终有市场,疫情终会过去,影院行业最终会复苏,因为影院电影最终都有需求。当年“盗版”打不垮影院,疫情照样打不垮影院,只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2020年,各行各业都难,“剩”者为王。你对王羲之王维王勃王安石哪个印象最深?
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有些纠结。
王羲之、王维、王勃、王安石四大千古名人大家各有千秋,各领风骚,不分伯仲!
🌹🌹🌹🌹🌹🌹🌹🌹🌹🌹
王羲之,(约公元303年一361年)东晋时期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一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六朝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王维(701年一761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少年时就聪颖好学,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少年时的王维就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王维的诗作清新淡雅,自然脱俗,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王维的诗大多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喜欢王维的代表作 【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
王勃(约650年一676年)王勃幼年时聪慧过人,六岁便能作诗,诗文构思巧妙,才情凸显,被称赞为神童。王勃十四岁时所作【滕王阁序】堪称经典之作。
【滕王阁序】全文773个字,却包含了40个成语,其中29个成语为王勃首创,可谓是我国古代创造成语数量最多的一篇文章。
🌹🌹🌹🌹🌹🌹🌹🌹🌹🌹
王安石(1021年一1086年)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落笔成文。
王安石为政举措,推行变法,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喜欢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为何有人说印度永远无法成为超级大国?
印度要成为超级大国确实比登天还难,至少目前印度还没有能力登天,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不能绝对的说永远,但是在未来几代人的身上是做不到的。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经有过一句豪言壮语:印度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要么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不成为一个国家。印度一直有想成为超级大国的梦想,奈何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从外部环境到内部因素都制约印度往超级大国的方向发展。
现有的国际秩序不会允许印度崛起现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就是美国,美国的霸权主义思维绝对不可能允许第二个超级大国的出现,但凡有人靠近他的地位,就会千方百计的打压,这种思维是美国人的共识,美国需要的是服从他安排的小弟,而不是和他平起平坐的兄弟。
以印度目前的状况,如果想提高国际地位就需要借助大国的力量,不得不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低头妥协,投入他们的怀抱,意味着不可能被对方允许有过分的表现,仰赖于西方势必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和约束,这些附加条件只会使印度离不开外国的援助。
大国势力出于地缘政治的稳定和自身利益的考量会利用巴基斯坦来制衡印度,防止印度一味坐大,改变地区平衡的状态。
而且现在的五常不会允许有其他国家来突破既有格局,互相形成默契保持现有的国际秩序,不会让其他人再来分得一杯羹,除非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来打破这个秩序。
印度种姓制度影响根深蒂固虽然印度独立以后就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制度可以废除,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是不可能一下子烟消云散的。
种姓制度人为地将人们分成三六九等,而且种姓之间不能逾越,严格的等级意识把人们故意割裂开,增加了隔阂与仇视,妨碍人民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是社会产生矛盾和不团结的重要因素。
由于种姓制度的影响,很多低阶层的人民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尤其女性群体受到性侵害后人们关心的是她的种姓,往往因为受害者种姓低不受重视导致对性侵的纵容,加上印度男女比例失衡,女性地位低下,导致沦为性侵案件频发的国度,让人谈印色变。
印度自主工业水平发展滞后印度想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需要用实力来说话,一心想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可是自力更生的路崎岖坎坷。
以他们的军队建设来说,大部分的武器装备都是依赖于进口,打造出一只万国牌的军队,其中俄制武器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不是他们不想自主研发,只是自己生产的阿琼坦克和光辉战斗机在苦苦等待近40年才装备部队,结果被军队嫌弃转身又新购了俄罗斯T90坦克和法国阵风战斗机。
印度拥有世界上第二大面积的耕地,但是粮食平均产量距离国际平均水平还差一截,印度的大米单产为2191公斤/公顷,世界平均为3026公斤/公顷,印度的小麦产量为2750公斤/公顷,世界平均为3289公斤/公顷。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于是靠天吃饭,一旦天公不作美就没有粮食供应,导致全国有1.9亿人营养不良,这还是基于大量人口只吃两顿饭节省下来的结果。
印度脱贫道阻且长印度的贫困线为每天32卢比,就是说如果每天平均花费少于3元人民币,相当于每月平均支出在90元人民币以下就属于印度的贫困人口。这部分人口约为7300万人,占到印度总人口的5.5%左右。
2019年印度人均月收入是9619卢比,根据汇率10:1来计算相当于961元人民币,有80%的男性和90%的女性月收入低于10000卢比。
今年受到疫情影响,世界银行预测印度在2020年国内人均生产总值将会下降至1877美元,甚至不如邻国孟加拉,这对印度来说是一种急剧的倒退。
贫穷严重影响人民受教育程度,在印度有30%的人是文盲,是世界上唯一文盲人口过亿的国家,而且印度文盲的判断标准非常低,只要会写自己名字就不算文盲,我国判断文盲的标准以会写1500个字来区别。
由于教育的问题,印度虽然是英联邦国家,实际上只有约10%的人能够说英语,能够拼写的人更少,语言文字不通,教育水平低下导致印度虽然有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却极度缺乏合格的产业工人。
印度能否实现超级大国的梦想,在没有根本性解决国内问题和国外发生有利于印度的大变化情况下,这条路很难看到尽头,这个答案也许莫迪可以告诉你,天知道要多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