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基本准则的内容主要包括?
- 企业会计准则编制时间?
- 我国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是什么?
- 费用和利益先后顺序?
-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规定的收入是指什么?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基本准则的内容主要包括?
1.基本准则明确了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2.基本准则强调了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为会计基本假设。
3.会计基础,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编制时间?
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从2005年初开始财政部在总结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顺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启动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建成了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根据财政部第33号部长令、财会[2006]3号档案、财会【2006】18号档案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实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会计司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因此,应该是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比较正规。
我国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是什么?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1个基本准则、38个具体准则和2个应有指南三个层次构成:
1、基本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的作用是“准则的准则”,对38个具体准则起着统驭和指导作用,具体会计准则应在基本会计准则规定的框架内,按照会计业务或事项的类别进行制定与执行。主要规范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规定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新基本会计准则将制定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归纳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向财务报告使用者通过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2)规范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新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即会计的基本假设)没有作修改变动,仍然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方面。将原来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修改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修改前的会计核算原则为12条,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要遵循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历史成本计价、权责发生制、谨慎、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重要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将原来的会计核算原则12条原则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改为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要求,这些要求包括: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贯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等。而将原来的历史成本计价、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作为对会计要素计量提出的要求处理。
(3)规范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报告整体要求。新基本会计准则仍然将企业会计要素规范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未发生变动;原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只有历史成本一个,新准则规定的计量属性有有五个,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新会计准则在原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对报告的内容规范为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即由披露的信息取代了原财务会计报告中的财务情况说明书。
2、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应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精神制定,用来指导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38项具体准则又具体规范三类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处理:
(1)一般业务处理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存货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职工薪酬、收入、建造合同、所得税、股份支付、政府补助、外币折算、借款费用、资产减值、每股收益、企业合并、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等。
(2)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的会计业务或事项的处理,如生物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等;
(3)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定业务的确认与计量,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或有事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列报、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制定的,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的细则。主要解决在运用会计准则处理经济业务时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会计报表及其格式及其编制说明,类似于以前的会计制度。由于金融企业的会计业务与其他企业的会计业务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将出来的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包括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新准则的应用指南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会计人员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新准则,确保新准则的贯彻实施。财政部正在起草的准则应用指南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准则解释部分,主要对各项准则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具体解释和说明;二是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部分,主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设置的会计科目及主要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准则应用指南的两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细化,以解决实务操作问题。
费用和利益先后顺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关于费用的定义:费用的定义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利润是会计利润(AccountingProfits)会计利润是指企业所有者在支付除资本以外的所有要素报酬之后剩下的利润。
会计利润是根据会计准则计算的结果。计算的基本方法是,按照实现原则确认企业在一定会计期内的收入,按照配比原则确定在同一期间内的费用成本,将收入与相关的费用成本相减,即为企业在这一会计期间的利润。
二、会计利润怎么算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是一家公司在营业收入中扣除折扣、成本消耗及营业税后的剩余,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盈利。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成本-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期末结转本年利润的方法有表结法和账结法。
表结法下,各损益类科目每月月末只需结计出本月发生额和月末累计余额,不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只有在年末时才将全年累计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每月月末要将损益类科目的本月发生额合计数填入利润表的本月数栏,同时将本月末累计余额填入利润表的本年累计数栏,通过利润表计算反映各期的利润(或亏损)。
账结法下(我国采用),每月月末均需编制转账凭证,将在账上结计出的各损益类科目的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根据上述公式,影响公司利润变动的主要因素有: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成本、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国家的政策收入等。费用在先,收入扣除了费用以后才有利润,利润在后。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规定的收入是指什么?
感谢邀请!
其实,《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的收入的定义保含三个要点:
1、收入是指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
2、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这三个要点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日常经营活动发生的收入,是指销售商品,这里的商品是广义的,包括工业、商业、金融、服务业等等实现的收入;
2、还有一部分收入与日常经营活动有关,比较特殊,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贷:其他综合收益
这种情况也会导致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这也是收入的范围。公允价值增加真正实现时,其他综合收益就变成了投资收益。
上述我的回答,不知你是否满意。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转发我的文章。
更多会计、审计类文章,请关注我的头条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