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论坛,张作霖时期的东北为什么驻有日本军队?
张作霖自发家起,便与当时的日本有着“较为复杂”的联系,目的其实也很简单,为的是保证自己在东北的势力,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上的频繁合作,一方面张作霖借助日本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使得日本在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攫取了大量的利益,如联合办矿,以及在内蒙古及洮南府购买的约八十万亩土地,用来耕种粮食蔬菜供给日本等。
于是,大多数不了解历史的人,便认为驻扎在东北的日军是张作霖给招来的。毕竟除了上述的经济合作外,张作霖在统治东三省期间,也曾主动或被动的投靠过日本,也曾经与日本“签”订了一些“不合理”的条约、协定,从侧面,再一次证实了这一切。
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军队与张作霖并无直接关联,属于清政府遗留问题似乎,这一切看起来都很合理,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对此,像素在这里要为张作霖“喊个冤”,这个锅张大帅不背!而且,也不能背!
首先,大家再说张作霖是一个反面人物的同时他也是一个正面人物,反面是因为是一名军阀,使用军事手段割据东北,并控制其行政、司法、教育、税务等,同时热衷于地盘争夺,导致内乱不断。但,张作霖也有其正面性,他对一些外部势力对中国的渗透,非常反感!同时他也非常聪明,游走于苏联、日本两大帝国之间,极力保护民族利益不被他国侵蚀,值得我们肯定!
就如早期的张作霖,就有“怒杀日本人”的事例。当时的张作霖刚被清政府招安,得了一个管带的职务,驻扎在新民府一带。然而,张作霖过去没多久,他手下的几个兵和日本人发生了一些冲突,结果被日本人给打死了。
张作霖知道消息后,火气蹭蹭就上来了,妈了个巴子日本人敢杀自己的兵,张作霖二话不说跑到新民府日本人管事处向日本人讨要杀人犯。日本蛮横无理,直接抛出一个人500大洋让张作霖拿钱走人。日本人这个举动算是把张作霖给挑上头了,必须整死他们,张作霖下令士兵休假,拿枪上街看见日本人就杀,最后找到那几个日本凶手,直接就给毙了。面对日本人上门讨说法时,张作霖直接按照日本人的方式,一个人赔偿500大洋,让日本人拿钱走人,见到张作霖如此霸气,日本人也只能灰溜溜的走了。
当然了,也因为这档事,张作霖后来被清政府给调离了,这桩事业经常被各种大书特书。但其实我们细细推敲,就不难发现,此时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有日本驻军了,而此时的张作霖还没有执掌东北,也就是说,在东北驻扎着的日本军队,并非张作霖引进来的,而是属于清政府的遗留问题。
日军驻扎东北——日俄战争的胜利与清政府的“无能”1900年庚子国难,趁着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间隙,逼着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拿到了在中国东北的铁路权和驻兵权。积贫积弱的清政府自知不是俄国的对手。于是,在与俄国谈判未果的前提下,权衡利弊之后,清政府做出了请求日本“帮助”的“决定”,当然了,这个“忙”不是白帮的,而是将东北铁路的修筑权及各项权益许诺给了日本。
所以,日本人张牙舞爪的向俄国人杀去,参战人数超100万的日俄战争就此爆发,最终日本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与沙俄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将旅顺大连租借权以及长春至旅顺的铁路煤矿财产权“转让”给日本。紧接着日本人有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附约》,将东北十六地的通商权与“行军铁路权”掌握到了自己手里。
这些条约里便包括了,日本可以设置“守备兵”,这便是日本在东北地区驻军的“法律依据”。而这支“满铁守备队”,便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关东军”。
“关东军”与张作霖的“恩怨情仇”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作霖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伴随着日本人野心的不断扩张,张作霖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激化的越来越厉害。
但,此时的日本已经将自己渗透到东北交通、港口、矿山、农林等各个产业。特别是铁路,向东拿到吉长铁路经营权,甚至强行修建了吉敦铁路、四洮铁路。清政府就给日本的“特权”,为日本赚取大量财富,同时营建了一个强大的交通运输网,就像一把匕首,深深扎在东北大地上,为之后全面侵华打好了基础。
张作霖深知日本人的野心,因此他也一直死守底线,《二十一条》里关于东北的条款,张作霖一概不认,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遏制日本。
如1924年设立的“东三省交通委员会”,其实是抵制日本侵略的重要堡垒,集结了王永江、杨宇霆、姜登选等当时东北最杰出的人才。虽说在之后的七年时间里人员更迭,但“抗日”的宗旨不变。如杨宇霆开发的奉天至旅大的战备公路,可以保证一旦战争爆发,东北军坑和依托“满铁”的关东军抢速度!
也正是因为张作霖抵御日本的行为,激怒了日本人,并在后来张作霖退回东北的途中,于皇姑屯设计炸死了张作霖。
张作霖死后,一切心血付诸东流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其子张学良接替了张作霖的位置,但张学良比不上张作霖,看不清日本人的意图。对日本人的态度也没有张作霖那样来的硬气,直接助长了日本人的野心和势力。
张作霖所有的心血,最终抵不过张学良一道“不抵抗”的命令,所有的的努力、热血,在一夜之间葬送的干干净净。
努尔哈赤还能那么嚣张吗?
戚家军事实上已经没法适应辽东战争,这是有战例可以证明的。
我在腾讯文化“彰考局”发过《明清战争中的“戚家军”为什么不管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该文腾讯网、搜狐网、强国论坛、岳麓书社公众号、格上财富公众号等转载。
原文如下:在静态的历史描述中,会有很多美好的想象与愿景,也有相当多的遗憾,为了弥补遗憾,便产生了很多看似关公战秦琼的命题。
比如人们会对明清战争有这样的疑问:煊赫一时的“戚家军”既然打赢了“倭寇”,那么打女真人行不行呢?
这不失为一种有趣的假设,然而,残酷的历史事实是,被后人称作“戚家军”的军队,在抚顺追击战与浑河之役中以惨败收场,戚继光建立起来的战术体系一败涂地。
关键点● 戚继光招募、练就的军队,以山地作战以及短兵相接(格斗)见长,后来列装鸟枪等远距离攻击武器后,格斗能力减弱,这支军队被称作“南兵”“浙兵”,从未自称“戚家军”。
● 戚继光调任蓟州后,着意练兵,练成了步、车、骑、炮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军团,防御蒙古收到奇效,但应对不了女真人的“楯车掩护—重步兵越阻格斗”战法的冲击,因而一败再败。
● “戚家军”的失败表明,一种兵制、战术体系不可能永存,通常历经一两代人就难以应对新的战争形势。明军在与清军的较量中屡战屡败,直到袁崇焕摸索出的“凭坚城用大炮——重甲野战骑兵”战法,才有了逆转之机。
从未自称“戚家军”阐明“戚家军”的作用之前,先搞清“戚家军”是什么,这还得从戚继光说起。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在浙江义乌招募当地农民组成军队,参与江南对倭作战,这支以义乌人为核心的部队,称作“浙兵”①,后来该部队调到北方的蓟镇,以为练兵之“模范军”,并参与守卫蓟镇三协敌台,也称“南兵”。这是多数人所认为的“戚家军”。
▲电影《荡寇风云》里的“戚家军”
戚继光调任蓟州总兵后,着意练兵,最大的成果是练成了步、骑、车、炮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新式车营军团,并将其推广到九边。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军团”,体现出戚氏兵团作战与塞北作战理念,不再是在江南湖沼作战的山地小股步兵。
“戚家军”威名是靠戚继光严格的束伍②(纪律)、以及“抗倭”战争的重大胜利带来的,这支部队擅长山地战与短兵相接(格斗),着甲率很低③,可以说是一支山地轻装步兵,后来列装了鸟枪、火炮等远距离射击武器,格斗能力随之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戚继光招募、练就的军队,从未自称“戚家军”,他自己是万万不敢说的,下面的士兵更不敢言,支持他的首辅张居正,要在内阁会议、廷议中这么说,政治生命基本就结束了。在当时,戚继光从来没有获得自筹粮饷的权力,所有军队名义上与事实上都是朝廷的,只有大明军队、官军,若以私属,则是大逆,这与“岳家军”很不一样。
“浑河之役”惨败戚继光练兵成功,又名满天下,其后每遇重大战争都会调“南兵”参与,或者从蓟镇抽调,或者从浙江招募,著名的“万历三大征”,都有“南兵”的影子,壬辰战争中,“平壤之役”的“南兵”更是居功至伟。
到了明末的明金战争,“戚家军”不出意外地同样被调赴辽东,准备重击努尔哈赤,便发生了浑河之役。
天启元年三月(1621年),努尔哈赤倾国西征,攻陷沈阳,在辽阳的浙兵、川兵奉命救援沈阳,明金两军在浑河岸遭遇,北岸列着川兵,南岸列着浙兵,据清代史料记载,川军总兵陈策,统有两万士兵,“皆执五竹柄长枪大刀,利剑”“铠胄之外,冒以绵帽、绵被”,而万余“浙兵”,则“布置楯车、枪炮,浚壕安营,用黍秸为障,以泥涂之”④。
两军交战,针对川兵,努尔哈赤:
“遣右翼四旗兵,取绵甲楯车,徐进击之,其右翼四旗红甲护军不待绵甲楯车,奋勇先登,两军鏖战,久之不退。上见之,令后军往助,遂击射冲突而入,明兵大败,追击至浑河,尽溺水死。阵斩总兵陈䇿及参将张名世,而我国参将布哈,游击郎格,石尔泰,以先登力战俱死焉。”
可见,着重甲(铠胄+绵帽绵被)、用长枪大刀的川兵,与清军格斗数阵,异常惨烈,并斩杀后金战将数员。
而针对浙兵,努尔哈赤直接以“布楯车冲入,破其营”,斩杀两员大将,“悉歼其众”。以枪炮等远距离武器为主的浙兵,在后金军的“楯车掩护—重步兵越阻格斗”的冲击下,迅速崩溃。
明朝方面对此次作战的描述比较混淆⑤,许多偏文艺的著作将战役中的“戚家军”写的很悲壮,这其实是混淆了川兵与浙兵以及后世文学作品有意塑造的结果⑥。事实上,浑河之役中,西南山地重装步兵⑦对后金军的创伤更大,大量装备火器的浙江轻装步兵反而并没有对后金部队造成多大伤害。
不得不说,浑河之役是戚氏步兵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节点,此后“浙兵”、南兵的存在感越来越低,比在东江作为水师的“浙兵”还要低。
战术赶不上形势那么问题来了,此前“戚家军”引以为傲的步、骑、车、炮多兵种协的兵团作战模式,为何会在浑河之役中失效?
当然,往大处说,是戚继光死后,“戚家军”没法继续维持严格训练和“高薪”,战斗力大降,其实更关键的原因是,“戚家军”的这套战法,已经不适应努尔哈赤的新战术了。
在对塞北的作战防御中,明军发现,蒙古部落并未统一,南下劫掠的往往是分散的个别部落,这些蒙古人以轻骑兵为主,反应迅速,但冲击、格斗能力都很有限。为此,明军以“车营”应之,遇弱小之敌,以骑兵出击歼灭,遇数量较多之敌,则入车营以火力攻击,收“存己灭敌”之效。
▲《四镇三关志里》里的“轻车”
景泰年间起,明边军陆续编制小股车营部队,到明中叶大危机时期(1540-1570对蒙作战),“车营”理念被广泛接受。
总理蓟镇期间,戚继光就训练新式车营,依据作战任务与部署区域的不同,“车”又分为偏箱车(骡驾), 轻车(人运),双轮战车、独轮战车等,在蓟镇实现了较为成功的防御。
正因如此,这一编制被广泛推广到了九边⑧,“(隆庆)三年,辽东巡抚魏学曾,请设战车营于广宁”。据《四镇三关志》记载,辽东诸营大量装备战车,如:
标下正兵营:独轮战车二百辆。辽兵营:独轮战车二百辆。开原营:独轮战车二百辆。海州营:独轮战车二百辆。宁远营:独轮战车一百轮。险山营:独轮战车二百轮。沈阳营:独轮战车二百轮。正安车营:双轮战车二百二十辆,独轮战车三百辆⑨。
是书成于戚继光编练车营之后,这些车兵部队,或是戚继光亲自训练而成,或是采用戚继光训练法锻造而成,说它是广义上的“戚家军”并不为过。
部队在万历中期以降很长时间里有着不俗的表现,不过在1618年抚顺陷落后,辽东总兵张承胤率领的明军在追击努尔哈赤过程中,遭遇大败。《清实录》说:
明兵据山之险,分兵为三,立营浚壕,布列火器以待。及两军相拒,明兵发枪炮,我八旗兵奋勇击射。初风自西起,忽反风,尘沙转向敌营,我军乘势冲入,明兵不能支,遂溃⑩。
此战明军“皆系正标营,挑选精锐,惯战家丁⑪”,装备大量马匹、火器,且着甲率非常高,是一支装备齐全的精锐部队。战时,“据山之险,分兵为三,立营浚壕,布列火器以待”,这是典型的野战车营战术。但一遇后金部队,即伤亡惨重。
▲《满洲实录》里的清军盾车
明士大夫将此次失败归结于孤军深入,然而从军事角度而言,明军的这套战法需要“立营浚壕,布列火器”,但这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完成,因此,战败并不在于张承胤是否中计,而是辽东边军现有的车营、马营的战斗编队,无法有效形成对后金军的威胁。
这场野战失败,足以说明隆庆(1567-1573)到万历(1573-1620)年间,戚继光所建立的“步兵军官的各兵种协同” ⑫、重视远距离射击(轻视格斗)等战术,搞不定经过三十年统一战争磨练出来的后金部队⑬。
没有一种战术可以永存回顾辽东战争,你会发现努尔哈赤与明军作战,像是一位战术娴熟的前辈与毛头小子摔跤。在明军中服役多年的努尔哈赤,亲眼目睹了明军对付蒙古人的这套战术,非常熟悉其优劣短长,他起兵后,明军依然如故,打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可以说,努尔哈赤身上的辽东性远远重于其内亚性(如果有的话)。
戚家军的失败表明,一种兵制、战术体系不可能永存,通常历经一两代人就难以应对新的战争形势。浑河之役后,明军继续在与清军的较量中屡战屡败,直到袁崇焕在实践中体悟出的新战术体系“凭坚城用大炮——重甲野战骑兵”后,方才有了逆转之机。
注释①辛德勇:《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中国史研究,2004年。
②众说周知的南兵淋雨就是戚氏步兵纪律的体现。
③依据为戚继光的《练兵实纪》里面很少提及甲胄与咨询戚家军研究的朋友。
④清太祖实录,卷五,天命六年三月乙卯条。
⑤明清战争很有趣的就是许多战役清朝的记载比明朝全面,更有助于分析。
⑥江南地区的戏曲、小说对历史人物形象影响很大,甚至能影响到正史叙事,清修《明史》诸多地方来自这里。这也是其战史叙事诸多错误的重要原因。
⑦李湖光:《逐鹿关外-大清王牌八旗军的崛起》
⑧《明代车营研究》,博士论文
⑨《四镇三关志》卷3,军旅
⑩清太祖实录,卷5,天命三年夏四月庚戌条
⑪《明神宗实录》,卷 568
⑫《论洪承畴军事作战的理论与实际》,硕士论文。
⑬可以说女真部队是16世纪前半叶东亚大陆最强的野战部队。轻重骑兵协调,楯车重步兵攻坚,对军事技术的重视,统帅的指挥艺术都无与伦比。君不见丙子胡乱,朝鲜王朝军队没法歼灭大清的前锋三百骑。
现在什么区块链最靠谱?
99%的人投资区块链项目亏钱,都犯了这6大致命错误!
区块链已经陷入疯狂,但疯狂背后的暗涌又谁真正了解?
虽说区块链技术有望在三年内实现和滴滴、摩拜等分享经济、亚马逊、利丰等供应链管理、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资产管理、微信支付、智付支付等移动支付应用落地。但就目前而言,区块链技术还处在探索阶段,其概念性的价值远高于实际应用。我们投资区块链项目时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成为韭菜被无情收割!
一、区块链骗局由于目前区块链大多还处于试验或概念阶段,并没有太多实体应用层面的支撑,因此目前大多数区块链项目都完全依赖于社区运营和市场炒作,导致区块链资产剧烈波动。一个加密数字货币可以在一天内暴涨1000%,也可能瞬间跌去其市值的80%。去年风光无限的比特币在今年第一季度整体市值下降了1000多亿美元。而在行情最好的2013年,比特币价格攀升了6倍。
二、区块链资产贬值由于目前区块链大多还处于试验或概念阶段,并没有太多实体应用层面的支撑,目前大多数区块链项目都完全依赖于社区运营和市场炒作,导致区块链资产剧烈波动。一个加密数字货币可以在一天内暴涨1000%,也可能瞬间跌去其市值的80%。去年风光无限的比特币在今年第一季度整体市值下降了1000多亿美元。而在行情最好的2013年,比特币价格攀升了6倍。
三、区块链技术风险就目前而言,其它区块链应用的运算能力还不能跟1,600,000,000 Hash/s的比特币相比。就此而言,其他加密数字货币很难有足够的算力保证系统的稳定性,理论上也越容易遭到如“51%算力攻击”这样的协议层面攻击。如果这种接连发生的攻击一直得不到解决,那么某些区块链项目的“不可篡改性”将不复存在,那么更不要说区块链是建立交易双方的信任桥梁了。
四、区块链性能瓶颈理想中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低成本快速转账,但从实际应用来看,性能瓶颈是困扰区块链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最为成熟的区块链应用比特币每秒交易在7笔左右,相对于目前VISA信用卡公布的每秒44万笔交易的记录依旧相差甚远。一些区块链项目可能声称自己能够做到每秒上万笔交易,但这些项目基本只能用于实验室环境,或者压根还不能进行大规模应用。
五、区块链智能合约困境
智能合约这个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就是噩梦的开始。智能合约在带给区块链质的飞跃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相应的灾难。目前,智能合约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机是基本等价的,智能合约理论上一样存在计算机病毒类似的智能合约病毒。这种病毒通过感染修改其他智能合约的方式,来从事非法活动。此外,智能合约面临着升级非常困难的难题。一旦出现智能合约漏洞,将很难通过升级的方式来解决。“以太坊DAO”事件无奈采取硬分叉策略就是典型的案例。
六、区块链数据隐私作为去中心化和分布式应用,区块链需要设定一些程序以存储交易数据等敏感信息,这种包含个人数据信息的区块可能造成隐私泄露。由于区块链适用于全球每一个人,但各个国家对个人信息的界定,范围和程度都是不明确的。例如GDPR是欧盟一项旨在保护欧盟公民的个人信息隐私的法案,但其方案中“数据主体能够请求删除其个人信息”的条例显然是跟区块链信息不可变更性相违背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