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保障倍数1000多,企业利息保障倍数下滑的原因?
1.单价降低
2.产量下降
3.单位变动成本增加
4.固定成本增加
利息偿债倍数计算公式?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公式: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应付利息;
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利息保障倍数应该算本年还是上年?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应付利息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利息保障倍数反映支付利息的利润来源(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之间的关系,该比率越高,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但这种支付能力是暂时的,当企业需要重置资产时,势必发生支付困难。
因此,在分析时需要比较企业连续多个会计年度(如5年)的利息保障倍数,以说明企业付息能力的稳定性。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什么是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率(Debt Service Coverage Ratio/Times interest earned)又称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又称已获利息倍数,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
利息保障倍数的计算公式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公式中的分子“息税前利润”是指利润表中未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前的利润。公式中的分母“利息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全部应付利息,不仅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资本化利息虽然不在利润表中扣除,但仍然是要偿还的。利息保障倍数的重点是衡量企业支付利息的能力,没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利息的支付就会发生困难。
利息保障倍数的作用
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了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偿还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它既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前提依据,也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要维持正常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至少应大于1,且比值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如果利息保障倍数过低,企业将面临亏损、偿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下降的风险。
利息保障倍数的运用
为了考察企业偿付利息能力的稳定性,一般应计算5年或5年以上的利息保障倍数。保守起见,应选择5年中最低的利息保障倍数值作为基本的利息偿付能力指标。
关于该指标的计算,须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损益表对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行分析,作为利息支付保障的“分子”,只应该包括经常收益。
(2)特别项目(如:火灾损失等)、停止经营、会计方针变更的累计影响。
(3)利息费用不仅包括作为当期费用反映的利息费用,还应包括资本化的利息费用。
(4)未收到现金红利的权益收益,可考虑予以扣除。
(5)当存在股权少于100%但需要合并的子公司时,少数股权收益不应扣除。
利息中倍率是什么意思?
利息保障倍数,也叫做企业利息支付能力,指的是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所获得的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例。它是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的指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例数值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一般来说,负债的利率越高,借入资本所获得收益少于利息费用的风险也就越大,这种经营风险的程度可以用该指标加以衡量。利息保障倍数计算公式为:利息保障倍数=EBIT/利息费用。根据他的计算公式可知该指标在计算中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以上企业所得税前利润,二是企业的利息费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