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税两道环节征收的有,为何很多中国人是它的国民?
你相信吗?安道尔没有国家元首,没有军队,没有本国货币,当地人不允许离婚,却有两千多万中国的“国民”。
那么安道尔是个怎么样的国家呢?为何很多中国人是它的“国民”?
俗话说:世界真奇妙,不去不知道。安道尔是个“富得流油”的南欧小国,夹在法国与西班牙的之间,属内陆的袖珍小国,面积仅为468,与北京的16410平方公里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说到人口,直到2019年,世界银行的报告数据为7.7万人。至于朋友质疑,为何说有2千多万“国民”。抱歉,那是个幽默的“玩笑”,正确答案应该是:微信常驻“国民”。若不信,你查看看,你身边的微信朋友把安道尔列为地区的有几个?
打住,回归问答主题,说说安尔道的简史。
翻开安道尔简史才知道,安道尔历史有1152年,君子坦坦荡荡,而周边国家却常常压迫与欺负,公元9世纪,安道尔正式成为查理曼帝国的附属国,可是,法国与西班牙常常争风吃醋,为安道尔打打闹闹,甚至发生流血冲突。
直到1278年的时候,两国成熟了,不打了,然后缔结和约,分别对安道尔行使行政统治权和宗教统治权,安道尔的“芳草之忧”可想而知,没办法,要履行“一仆二主”的责任。即安道尔每年要进贡。据约定,法国每年应得960法郎。而西班牙呢,每年获得460比塞塔,不仅如此,额外加6只火腿,12张乳酪,10只阉鸡和12只山鹑。
这种和谐的纳贡制度一直延续着。到了1993年,安道尔举行全民投票,才成为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脱离“苦海”的安道尔并没有想设立国家元首的意思。于是,他们想到了折中办法,即把元首的职务托付给法国总统与西班牙乌赫尔地方主教。
不过,国家大事的准则还是由安道尔议会决定,换句话说,即便马龙代理安道尔元首,也是个虚职,是属于典型的统而不治。
聊聊安道尔的旅游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天下公理全球通用。这话一点不假,居住在海南的我也深知其道理,何况安道尔人呢,安道尔人利用大自然赐予的恩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质,走出一条特色的旅游道路。
安道尔每年接待外国客人1000万人次,且多数是过夜游客。即便是有国家“扶持”的海南岛在2018年接待客流才7600万人次。为何旅游业如此火爆呢?
一方面,这里公路网的布局与旅游景点相呼应,即便没有笔直的公路,但是,其交通的便捷度、让游客一条龙式看想看风景,玩想玩的娱乐场所,购想购的商品。比如,很多高山峡谷比如,天然的滑雪场或是狩猎场或是中世纪古堡都有明确便捷的线路。
另一方面,安道尔自诩是“欧洲的香港”,即“购物天堂”,这话说得一点都假,比方说,在中世纪古堡附近,街道两旁几乎都是平房,可是商铺有一千多家,无论是奢侈品还是二手奢侈品,以及各种旅游商品、纪念品、工艺品、服饰等等应接不暇。当然,中国陶瓷店以及中餐厅也不少,咋一看,还真像香港的购物中心。
此外,安道尔也是避税天堂,这也是吸引人的一个因素,要知道,法国有20%消费税,西班牙有21%消费税,可安尔道的商品几乎是免税了,要说,买个几十、几百美元的东西缴个税无所谓,要是买几万、几十万呢?因此,这么一来,商品都免税了,能不吸引人吗?所以,很多手表、包包、香水、化妆品等等世界大品牌都入驻安道尔。
可以说,旅游业占GDP80%,是安道尔收入的主要来源,遗憾的是,全球新冠病毒肆意蔓延,这对旅游业的冲击很大,特别是安道尔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国家。就像我从事旅游业的,国内疫情一天不结束,我也就呆在家里多一天,呜呜呜呜!
讲讲安道尔的其他方面
1,安道的人均GDP5.3万美元,相比之下,曾经的“主子”法国与西班牙要逊色了些,法国是4.2万美元,西班牙为3.6万美元。这么一说,安道尔该暗自庆幸了,找点成就感。
2,安道尔没有军队,居民生活很安全,全球犯罪率最低,全国有只有几十个警察,去年有个很火的视频,视频中,警察为了安心居家隔离,既然现场跳起舞来,可以说,警察不但有爱,且没有事情可做。
3,安道尔的户籍制度很严很严,要想加入安道尔国籍,除非父母双方均为安道尔公民的子女。一招一出,想入籍基本无计可施。因此,在这里有2/3的国民是没有国籍的。
4,安道尔人爱吃面,且面包的食谱很多。还有吃奶酪,牛肉、鸭肉、鱼子酱、鹅肝也常见的美食。不过,安道尔不吃肝脏之外的动物内脏以及无鳞鱼和带刺骨的鱼。
5,安道尔的生活成本不多,比如,一套40平米左右的公寓,其租金仅为300左右美元。
6,安道尔基础设施很不错,运动设施很齐全,是喜欢户外运动的人的最佳旅游目的地。此外,电影院、购物中心等城市功能,安道尔都有。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认为安道尔是幸福的地方,这里人与自然的和谐适合孩子成长,但对大人来说,如果不喜欢亲近自然或户外运动,或不喜欢购物的话,那将会很无聊。
至于微信上,安道尔有那么多中国的“国民”,有人说,那是小姐的“暗号”,这可能误解了,主要原因要么“懒”,随性设置,要么是不想透露“个人隐私”。
安倍会不会偷鸡不成倒蚀一把米?
【安倍晋三恐被三家分“晋”】
安倍来突袭,宣布要大选,
实则怕质询,两校园丑闻,
民意如流水,曾经支持高,
肆意用亲信,稻田女防长,
真是猪队员,失言又无能,
多因素叠加,支持率暴跌,
被迫来改组,吸纳反对者,
挽回支持率,果然有效果,
借此重洗牌,压上政治命,
来一场豪赌,声称未过半,
即刻就辞职,以为无强敌,
在野党散沙,又无何准备,
谁曾能想到,小池组新党,
名希望之党,真异军突起,
确不顾一切,民进党投靠,
小池要甄别,不全员吸纳,
修宪与安保,不认同者弃,
民进党分裂,前高官枝野,
毅然组新党,宪立民主党,
重量级政客,纷纷要加入,
共产与社民,两党亦合流,
至此成三极,自公党联盟,
希望并民进,宪立联公社,
小池女安倍,皆师从小泉,
右翼保守者,比安倍激进,
差别在内政,修宪与安保,
有过之不及,令人甚担忧,
简直是战国,合纵又连横,
究竟哪方胜,唯拭目以待!
连总理和国歌都选好了?
澳大利亚是一个在外交和国防安全政策方面紧跟美国的国家。新冠疫情爆发后澳大利亚紧跟美国的步调强烈要求向中国索赔:澳大利亚紧跟在美国之后向我们提出赔偿5000多亿美元的要求,甚至以威胁驱逐我国在澳侨民、冻结我国在澳资产作为要挟,还表示将考虑停止对中国的铁矿石供应。5月18日、19日为期两天的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澳大利亚又抛出了针对中国的独立调查方案:在澳大利亚的草案中将新冠疫情直接与中国挂钩并多次提到了“中国”、“武汉病毒”等字眼,所以澳大利亚所谓的独立调查其实是明显有针对性的科学问题政治化的行为。
然而就在澳大利亚紧跟美国步调充当马前卒之时国内却出了乱子:西澳大利亚州像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一样闹起了独立。从2020年4月6日起澳大利亚政府为控制疫情要求各州关闭边界,如今随着疫情相对好转之后澳大利亚总量就要求各州重新开放边境。然而西澳地区的人却对此持有不同意见:西澳在澳大利亚国内属于疫情防控相对较好的地区,所以当地民众担心开放边境后会导致疫情从外部输入西澳。西澳从保护自身安全的角度出发很自然就拒绝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提出的复苏经济与开放边境的要求,从而导致了与联邦政府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西澳这次闹独立和美国的加州一样:当地其实早就与联邦政府存在着长期日积月累的矛盾,而这次新冠疫情只不过是使这种矛盾被放大而已。西澳之于澳大利亚正如加州之于美国,又如苏格兰之于英国、魁北克之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一样也是联邦制国家:澳大利亚全国领土分为本土和海外领地两部分。其中本土又分为六个州和两个领地。所谓领地是指不隶属于任何州的由联邦直辖的地区,在地位上大致等同于美国的哥伦比亚特区。领地政府尽管也享有一定自治权,但这种自治权是由联邦政府立法赋予的,也可以由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取消。
所以澳大利亚本土的两个领地的自治权其实是相对有限的,相比之下六个州的自主权相对更大。澳大利亚的六个州分别是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南澳大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维多利亚州、西澳大利亚州。面积2525500平方公里的西澳大利亚州是澳大利亚六个州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几乎占了澳大利亚国土总面积的1/3左右,大致与整个西欧的面积相差无几。该州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了澳大利亚最富裕的一个州:西澳人口尽管只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10%左右,经济效益却是其他州的好几倍。
正是这个澳大利亚最富裕的州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分离主义倾向。当初英国人殖民澳大利亚是最早在东南部地区登陆的。当时英国人对澳大利亚广袤的西部地区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然而1886年英国人在西澳地区发现了金矿,由此开启了西澳地区经济革新和自治运动的历史序幕。1901年西澳加入了新成立的澳大利亚联邦,然而从加入联邦的第一天起西澳就始终存在一定的离心倾向。20世纪30年代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也波及到西澳地区:当时西澳首府珀斯的失业率达到了30%。这时各种自治团体利用人民对大萧条的不满发表独立性和煽动性言论,一时间要求独立的呼声甚嚣尘上。
1933年西澳举行了一次全民公投,结果66%的民众都支持西澳独立。然而当时澳大利亚本身就还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英国政府拿出联邦宪法一下子就把“人民的民意”否决了——宪法写道:“(澳大利亚)同意在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王室下建立一个不可分割的联邦”。西澳这次独立运动最终不了了之。然而到了1974年西澳的铁矿石大亨朗格·汉考克又开始到处宣传独立思想。他认为澳大利亚设置的贸易壁垒阻碍了西澳主要的采矿业和小麦出口产,同时这两个产业也并未获得足够的国家支持。不过当时西澳的经济正在快速增长,众多基本设施建设工程也在火热进行。
朗格·汉考克的独立主张在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的西澳并未引起什么波澜。直到进入21世纪后西澳迎来了独立运动的高潮。进入21世纪后澳大利亚这个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靠资源繁荣的现实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从而也就更加凸显了富于资源的西澳对澳大利亚经济的重要性,然而西澳得到的国家资源仿佛难以匹配其对经济做出的贡献:西澳贡献了澳大利亚出口的35%,但得到的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首都堪培拉的经济增长上。拥有全国10%左右人口的西澳为澳大利亚贡献了超过10%的消费税,但所获得的财政分配只有6%。
这也就是说西澳的矿产资源所带来的收益绝大多数是由联邦政府和其他地区受益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种现象久而久之就难免使西澳人产生被薅羊毛的感觉,于是越来越多的西澳人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从澳大利亚联邦中脱离出来之后不用再向联邦政府交税,也不需要再接济一帮穷亲戚,那么西澳人的生活是不是会更好呢?2017年9月西澳自由党州会议通过了一份“脱离澳洲”的提案。这份提案要求建立一个委员会来评估西澳在英联邦内变成一个独立的州这种可能性,新的无党派西澳大利亚分离运动由此正式开启。
由此可见西澳的独立运动其实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而新冠疫情的冲击又使西澳的离心倾向进一步增长。这次西澳为显示自己独立的决心策划好了国旗、国歌,还打算推选自己的总理。西澳打算以短尾矮袋鼠作为“国宝”与国家的象征,在设计国旗时决定将这一国家标志绘制在国旗上。西澳人还准备推举现任澳大利亚外长毕晓普或现任西澳州州长马克•麦克高文出任总理。《每日邮报》在全澳大利亚展开的关于西澳独立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5%的澳大利亚人支持西澳独立。各家媒体也纷纷出动为“独立运动”造势:“西澳的铁矿资源足以支撑一个全新矿产帝国!”
以西澳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条件而言:如果西澳独立未必会比现在发展得差,甚至有可能会比作为澳大利亚的一个州富裕得多。不过西澳独立的可能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并不大,甚至就连西澳人打算推选为总理的毕晓普和马克•麦克高文也都不看好此事。毕晓普对此直言不讳地说道:“首先你需要一支拥有海岸线国防军队,还有海关、检疫、移民和公民身份等等,然后你需要一个在世界各地设有大使馆的外交事务部门。此外我们还必须签署有关治理和贸易协议的国际条约”。毕晓普这番言论实际上直接戳中了西澳独立运动难以克服的缺陷。
西澳没自己的军队是最大的致命伤。美国的加州好歹有自己的国民警卫队这样的准军事力量,然而也无法与美国联邦政府的正规军对抗。西澳连国民警卫队这样的准军事力量都没有,那么又拿什么和联邦政府对抗呢?且不说澳大利亚不可能同意西澳独立,即使澳大利亚同意了,那么独立后的西澳又用什么防卫自己的陆地边境与海岸边境呢?有人会说那时作为独立国家的西澳就可以自己招募军队了。然而不要忘了西澳独立在相当程度上本就是出于经济原因,那么如果独立后需要在国防领域投入大笔资金又会令当地人作何感想呢?
独立后的西澳不仅需要有自己的军队,还需要在全世界有自己大使馆,需要世界上其他国家承认它独立的地位,需要与世界各国签署贸易协议与国际合作的条约,需要设立海关、外交等一系列行政机构。不具备这些条件的西澳实际上并不存在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基础条件。身为西澳州现任州长的马克•麦克高文也和毕晓普持相同看法:他多次呼吁民众不要冲动,应当理性考虑问题。事实上西澳所谓的独立运动和美国加州的独立运动一样更多只是一种政治秀:西澳人并非不知道自己不具备独立的基础条件,然而他们还是会时不时闹上一闹。
有句老话叫“会叫的娃娃有奶吃”,那么如果你不哭不闹还有谁会关注到你的存在感呢?西澳和加州“闹独立”其实就是一种刷存在感的政治秀。尽管知道自己不可能真独立,但不闹一闹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闹一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自己在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西澳所谓的独立运动其实就是在向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示威施压,最终的目标是使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倾听自己的声音,从而最终摆脱长期以来被西澳人视为不公平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现象。尽管西澳不会真的独立,但可能会成为像加州一样的常态化政治秀,时不时就可能给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找点麻烦。
古代为什么要控制盐?
引言
如果大家研究历史就会发现,从很早开始,中国古代的官府就开始垄断控制盐的生产和流通。那么为什么官府要控制盐呢?因为盐非常重要,当然这是句废话,要是盐不重要的话,官府当然不会去控制盐的流通了。
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先搞明白盐对古人的重要性,与现代人的认知不同,盐在古代可不只是菜肴的佐料而已,它更是一种活命的必需品!是国家级的战略物资!
盐对人体来说是必需品盐看起来不怎么起眼,但盐对人体来说却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人类获取钠元素的重要来源!如果人体无法及时补充盐分,那么就很容易患上低盐综合症。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低盐综合征的患者轻则低血压、水肿、身体无力,重则死亡,并且缺少了食盐提供的微量碘元素,人还更容易得大脖子病,所以说盐是生活必需品。
古代平民需要干很多体力活和重活,这就使得他们会留很多汗液,而盐分会随着汗液逐渐被排除人体外,因此为了保证体力,古人必须大量摄取盐分才行,通过对比现代人和古人对食盐的摄入量,我们能够发现,古人对盐的平均摄入量是今人所不能比的。
研究唐代大臣的奏折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百姓的每日吃盐量,在45克左右,这个数字过于骇人,远超今人每日的食盐量,但却是真实数据。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古人口味更重以外,就是因为当时的盐巴含有很多杂质,并且水分也多,百姓买回来盐巴之后,还要先晒干水分,再筛去泥土、石子后才能食用。当时一些地方的盐巴内含杂质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人们需要把盐巴倒入清水中重新溶解,澄清泥土等杂质后,重新煮干或晒干才能食用。对此,唐代农书《四时纂要》上有一则记载:
“入盐一斗,其盐曝干,筛去泥土。”
古代的盐含有许多杂质除此之外,比唐代更早年代的南北朝时期的农书《齐民要术》上,对百姓二次加工食盐的方式也有详细记载:
“以盐一斗投入水中……澄去泥土……泻清汁于净器中……一石还得八斗汁……曝令成盐。”
而与唐朝和唐朝之前的朝代相比,宋朝及宋以后的朝代百姓,日均食盐量虽然也超过了今天的中国人,但是已经处于了一个合理的水平,据《元史》记载:
“两浙、江东凡一千九百六万余口,每日食盐四钱一分八厘。”
将这个数据换算成现代的重量单位,就能发现元朝时期的百姓日均食盐量已经降到了14克左右,之后的明朝、清朝,乃至民国时期的百姓日均食盐量也大都在14~16克之间徘徊,不过这还是比今人的日均食盐量多出一些。
盐是古人保存食物最重要的帮手,也比较容易垄断盐除了是人体的必需品外,还是古人保存食物的最重要帮手,在科技不发达,尤其是还没有发明出罐头保存食物技术的古代,古人用盐巴来保存食物,制作出了保质期极长的咸鱼、咸肉、酱菜和咸菜等,而这些食物就是让大多数古人得以度过冬天和青黄不接时的饱腹之物。
盐是如此珍贵,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盐的价值,在文明之初时,世界各地的古人便习惯于用盐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而据说在华夏先民还处于部落时代时,黄帝与炎帝、蚩尤战斗,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为了争夺解州一带的盐池。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齐国靠海,能够获得廉价的海盐,并最早在管仲的主导下,第一个实行了国家盐铁专卖制度,正是靠着向民众和其他国家贩卖盐巴,齐国很快就变得国力强盛。
等到汉朝建立后,官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也开始垄断食盐和钢铁贸易,即官垄盐铁,禁民煮铸。
东汉盐井画像而且相比于其它物资,盐更容易被垄断!因为盐要么产自大海,要么产自盐湖或是盐井、盐矿,对于这些地方,一个强有力的古代官府完全可以做到很大程度上的控制,虽然不可能完全杜绝私盐的存在,但却能让私盐的规模变得很小。
正是在官府对私盐的不断打击下,官盐的价格逐渐变贵,在大多数人只能吃官盐的情况下,官府就靠着垄断赚取了大量财富,秦以后的任何一个朝代,盐税都是国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甚至很多朝代都依赖着盐税来“为生”。并且,对官府来说,控制盐的买卖,不仅是获得了一大财源,也相当于是斩断了许多地方豪强强盛的基础,这对官府维护社会稳定很有帮助,君不见一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就给大唐王朝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在汉初的时候,因为中央政府还没有实行盐铁官垄制度,封国在海边的诸侯王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地里煮盐贩卖,这大大增加了诸侯王的财富,使其有了和中央政府掰腕子的基础,逐渐成了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比如七国之乱中最重要的诸侯王——吴王刘濞(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54年)就是靠着领地内的铜矿和靠近海边有煮盐之利才逐渐富庶起来的:
“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前汉书•地理志》
将盐垄断就能控制社会当官府可以将盐做到垄断时,那么官府就能很大程度上控制社会了,其不管是对于属国、敌国还是造反的地区,只要中央政府想对付他们,那么一招“官盐禁流”就能让目标地区陷入缺盐的窘境,让其慢慢走向崩溃。这一招很有效,尤其是目标地区处于内陆时,而且少量的私盐流入并不能改变最终结果,毕竟盐是消耗品。
事实上,古代世界的很多势力,都曾禁止盐巴流入敌对国家,不只有中国古代政府如此,因为这一招确实是一种可以对目标地区经济生活造成重大打击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盐是如此重要,古代官府不加以控制和垄断才有鬼呢!
地方教育附加费应列入什么会计科目?
新会计准则地方教育费附加应计入“应交税费—地方教育附加”:
如果单位执行了新会计准则,提取分录:借:营业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费—地方教育附加如果单位还没执行新会计准则,提取分录: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其他应交款—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属于政府性基金,专项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广东,已明确规定,该笔收入全额纳入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的原则,合理安排基金预算支出。目前,由税务部门征收的与教育相关的规费包括教育费附加税和地方教育附加税。其中:教育费附加从1986年7月1日起征收,征收对象为缴纳“三税”(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目前征收标准为,实际缴纳“三税”税额的3%;而地方教育附加,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征收及确定各自的征收标准,征收对象同教育费附加。因此,此前全国对地方教育附加并未强制性统一,已开征地方教育附加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征收标准也不尽相同,有1%、1.5%的,也有2%的,2%为上限,开征时间也不同,比如浙江温州2006年7月就开征,税率为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2%,而广东省则2010年才开征,税率为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1.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