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性测试包括什么,什么是被用于测试控制活动的项目?
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指的是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控制运行有效性强调的是控制能够在各个不同的时点按照既定设计得以一贯执行。
控制测试是为了确定被审计单位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与执行是否完整与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之后,只有对那些准备依赖的内部控制执行控制测试,并确信其得到正确的执行时,才能减少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从而减少审计取证工作,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细节测试: 细节测试是对实质性程序进行分类中的一种(实质性程序分为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测试是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细节进行测试,目的在于直接识别财务报表认定是否存在错报,是审计中必须做的程序。
如:函证应收账款,存货监盘,从原始凭证追查至会计账簿等适用于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的测试,尤其是对存在或发生、计价认定的测试;对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可预期关系的大量交易,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实质性测试要实现的目标是?
实质性测试的目标是验证系统或软件的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所定义的要求正常工作。具体目标包括:1. 确保软件或系统的功能是否按照开发者的设计和需求规格要求进行了正确的实现。2. 验证软件或系统的功能是否满足用户的预期和需求。3. 确保软件或系统能够正确地处理各种输入情况,如各种数据类型、边界值、异常情况等。4. 检测并排除软件或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缺陷和故障。5. 提供有关软件或系统功能质量的定量和定性评估,以便于开发者和用户进行决策和改进。总之,实质性测试的目标是确保软件或系统的功能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正确、稳定和可靠地工作。
简述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控制测试的内容为内部控制,是定性评价;实质性程序的内容为账户金额,是定量评价。
2、控制测试的目的为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实质性程序的目的是评价账户金额正确性,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依据。联系:控制测试与实质性程序的联系体现在:控制测试为实质性程序打基础,控制测试的结果为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提供依据;实质性程序是在控制测试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质性程序的程度取决于控制测试的结果。控制测试的考虑因素: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某项控制的测试范围时通常考虑下列因素:1、在整个拟信赖的期间,被审计单位执行控制的频率。控制执行的频率越高,控制测试的范围越大。2、在所审计期间,注册会计师拟信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时间长度。拟信赖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时间长度不同。在该时间长度内发生的控制活动次数也不同。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拟信赖控制的时间长度确定控制测试的范围。拟信赖期间越长,控制测试的范围越大。实质性程序的考虑因素:1、控制环境和其他相关的控制。控制环境和其他相关的控制越薄弱,注册会计师越不宜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2、实施审计程序所需信息在期中之后的可获得性。如果实施实质性程序所需信息在期中之后可能难以获取(如系统变动导致某类交易记录难以获取),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
3、实质性程序的目标。如果针对某项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的目标就包括获取该认定的期中审计证据(从而与期末比较),注册会计师应在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
什么是审计中的认定?
对审计中认定概念的几点理解 一、认定概念在《审计证据》准则正式确立后,将是风险导向审计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引入后会产生很多新变化,在整个审计流程中均要运用,比如: o风险评估最终要与认定层次相结合 o内控了解与测试与相应认定相联系 o实质性程序与认定目标相一致 二、举例说明 以下结合一个例子说明运用的过程: 如:对某洗车场委托的年报审计,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中了解到该洗车场为私人业主自己经营,不存在考核业绩方面的压力,且存在大量现金方式的服务收入 1. 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服务收入、应交税金等完整性、准确性(计价)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可能性) 2. 内部控制的考虑 ü是否存在有效性的内部控制对风险抵减效应? ü内控环节之一:职责分工-针对完整性认定-通过观察程序测试 ü内控环节之二:关健凭证的存在及编号的连续性-针对完整性认定-通过检查程序测试 ü是否具有可审性?如审计风险不能控制,则拒绝接受委托或解除业务约定 3. 实质性测试: Ø分析程序:如服务收入与用水量的对比变化等。
分析程序在针对完整性认定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审计中针对真实性审计目标(存在或发生认定)的程序很多,如监盘、检查、函证等,但在完整性认定方面,应该说手段较为缺乏。Ø细节测试:检查(从原始单位-记账凭证-明细账) 截止测试与计价测试等 三、注意的方面 注册会计师在运用时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 要分清三个层面:交易(即发生额,对利润表)、账户余额(对资产负债表)与列报的不同认定 2. 注意各项目认定之间的关系:如 ü销售收入的“发生”认定重大错报风险与应收账款的“存在”认定相对应,风险水平可能一致; 3. 同一项目各认定之间的逻辑关系:如 ü“权利”认定的风险评估结果与账户余额“存在”认定的评估结果相同 如:固定资产不存在也就无所谓拥有“权利” ü“义务”认定的风险评估结果与账户余额“完整性”认定的评估结果相同 如:应付账款的不完整也就意味着在“义务”方面存在漏报的重大风险 4. 账户余额风险与交易风险密切相关 ü一般来说,先评估交易类别的认定风险,再推出账户余额的风险 ü如:如果赊销认定中的“发生”认定的风险评为“中”级,则对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认定的风险也应评为“中”级(假设不考虑坏账准备等其他因素) 是这种吗?实质性程序的类型包括哪些?
实质性程序包括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实质性分析程序是指先考虑科目的金额与哪些因素有关,细节测试主要是指通过检查全体、抽样、选取特定项目等方式来检查会计凭证,进而判断是否存在错误的会计处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