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什么叫累计收入?
个人税累计收入额是什么意思
就是按工资薪金,劳务费等收入的个税累计金额预扣个税,次年3至6月进行清算,多退少补。
举例如下:
工资薪金项目中,公司一个月应发15000元整,需要个人缴纳的五险一金3000元,剩下的钱是12000,这12000再减掉5000,剩下的钱才是要缴税的部分,也就是应纳税所得额。
现在预扣预缴时使用的累计预扣法如何计算个税?
答:采用累计预扣法计算应预扣税款时,扣缴义务人要以纳税人本年度截至当前月份取得的累计收入减除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和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计算累计的应纳税所得额,适用年度税率表,计算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最后,用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减除累计减免税额和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计算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采用累计预扣法的好处在于,对于一个纳税年度内只在一处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人,预扣预缴的税款在多数情况下会正好与全年应纳税款相等,纳税人也就无需另行办理年度汇缴申报,能够大大减轻纳税人的办税负担。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累计预扣法,对部分纳税人来说,可能会出现收入逐月累计增加后,适用的税率相应提档,纳税人感觉年初几个月纳税少,之后税额逐渐增加。但从全年看,该方法计算出的每月应纳税额的全年合计数,与按年度整体计算出的应纳税额是一致的,不影响纳税人应享受的减税红利,更不会额外增加纳税人的税负,反而让纳税人享受到了一定的“递延纳税”的红利。主要面向财经商贸类、人力资源管理类、金融类、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在校生以及中小微企业创业者;
中级证书:侧重于税法和相关法律的综合运用,重点在于个税风险及个人纳税信用管理;主要面向财经商贸类、人力资源管理类、金融类、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相关专业高职、本科在校生及创业者;
高级证书:侧重于个税筹划及国内外政策研究与业务规划;主要面向财经商贸类、人力资源管理类、金融类、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专业优秀高职在校生、本科生及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
累计抵扣额是什么意思?
累计抵扣额就是合起来可以抵扣的数目,一般应用在税务上。
比如累计个税即抵扣,通过公式: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为: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而个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为:累计预扣预缴的应纳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新个税中本年前期累计已交税款是什么?
就是本年以前月度累计已经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用个税申报系统申报是系统自动带出来的数值、不用自己算
累计应纳税所得额每月都扣除吗?
累计专项扣除每个月都是不一样的个人所得税是年度累计计税,每个月计税的时候都是按照全年收入以及全年的应扣除去计算个税金额,计算出个税金额后再减去你本年度已经交过的个税,才是本月应缴的个税。同样的道理,虽然本月之前没有填过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但子女教育扣除额是在累计的,哪个月填写,哪个月直接享受累计下来的扣除额。
举个例子,8月份填了一个孩子的子女教育扣除,前面7个月的累计扣除额是7000,则本月享受7000的扣除额,如果8月份全年累计应纳税所得额是5000,则8月份不产生税额。拓展资料:个税专项扣除要求根据新税法,每月的应纳税所得额,由原来的扣除社保公积金、其他免税收入和5000外,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也就使得所缴纳的个税减少。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扣除、住房贷款利息扣除,住房租金扣除、赡养老人扣除,继续教育扣除和大病医疗扣除。其中除大病医疗扣除外,其他扣除均可以通过公司在每月的工资计税时做抵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