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基础知识讲解,公司财务基础知识?
财务基本知识是会计的概念与特征、会计的对象与目标、会计的职能、会计的核算方法、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记账)基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准则体系。财务会计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账务处理,二是税务处理。
帐务处理:
(1)在中国国内生产经营需要办理工商,银行,税务登记等手续;企业一成立就要开始建立会计帐。
(2)企业从投资开始,购入材料,生产产品,销售产品,都要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人员就是要对这些经营过程进行记录,计算,并申报纳税;
(3)外资企业多数是产品出口企业,而内资企业除少数出口产品,多数是做国内销售的,在帐的处理方面: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复杂,外资企业一般都有出口,转厂,内销几个形式的存在,内资企业一般只有内销的存在,所以外资企业会计人员处理的会计和税务工作,相对比内资企业复杂。
税务处理:
新办企业必须在领取工商执照起30天内办理税务登记。实际工作中,为了尽早取得发票开始经营,应在拿到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后立即开始办理税务登记手续。国税登记到办事大厅国税登记窗口办理。合伙企业,如果没有销售行为,只是提供服务(不含修理、修配行业),不需要办理国税登记。
财务基础知识有哪些?
财务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财务基础知识:
会计入门基础知识共分为三大部分,即会计基础知识、银行结算基础知识、税务基础知识和工商管理基础知识。
(1)会计基础知识部分,对会计要素的含义、账户的运用以及怎样记账、对账与查账等会计需掌握的最根本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分析说明,以为入门会计的工作打好基础。
(2)在很行结算基础知识部分,详细介绍了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和几种银行结算方式,帮助入门会计更好地管理和运用企业的银行账户,为企业看好“宝库”。 (3)在税务基础知识部分,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等的运用进行了详细说明,读者可兼有税务会计的身份,在普通会计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成为会计多面手。
(4)在工商管理基础知识部分,介绍了集中企业方式的特点和企业的成立、合并、解散和清算等方面的知识,让新上手的会计对企业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不再陌生,扩大的知识面,使其成为全面全能的优秀会计成为可能。
财务专业知识:
财务知识:资金的筹集、使用、保管、投资。
会计知识:经济业务、会计凭证、记账、算账、结账、报表。
法律知识:经济合同、担保知识、结算知识等。
税务知识:税法、纳税申报、汇算清缴等。
统计知识:统计报表、分析等。
公司税务基础知识?
税务基础知识包括:纳税期限、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起征点、纳税自查、发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
做财务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知识?
作为一名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以下是您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
1. 会计知识: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
2. 税务知识:了解税法和税务相关政策,并掌握如何合理避税。
3. 财务管理知识: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财务分析、预算编制、成本控制等。
4. 融资知识:掌握企业融资的方式和途径,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
5. 投资知识:了解投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各类投资工具的风险和回报。
6. 理财知识:了解理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
7. 风险管理知识: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包括风险评估、控制和防范等。
总之,作为一名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财务工具和技术,注重细节和精度,同时保持高度的诚信和责任感。
如何看懂财报?
首先需要弄明白「财报」和「年报」的区别。
第一反应这不是一个东西吗?还真不是。
年报全称“年度报告”,也就是上市公司每年4月30日前必须出具的那个动辄两三百页的东西,而财报也即“财务报告”,仅仅是年报中的一章,一般是第十、十一、十二章的样子。
既然是包含的关系,有何具体差别?差别在于上市公司年审的审计师只对财报负责,而不是整个年报!
说白了,只有财务报告那一章是保证程度最高的,其余部分(年报的前半截)其实是让公司管理层自己去发挥。当然管理层如果在年报中非财报部分乱写乱披露,后续也要负法律责任。但从信息来源可信度的角度来说,拿到年报肯定是先看有审计师背书的财报部分。
财报本身又包括「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及附注」两部分内容。
看哪张财务报表?翻到年报中财务报表的部分,会发现每一个财务报表都有两种——合并表与母公司表,如合并财务报表和母公司财务报表。看哪张?
主要看合并财务报表。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有何区别?假设上市公司A一共拥有10个子公司,那合并报表就是这11个公司的整体情况,而母公司报表仅指A公司自己,此时10个子公司以长期股权投资的形式列示在母公司报表中。
那这有什么影响?——只看母公司报表则无法得知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状况了,而这恰恰是非常重要,也容易产生风险的地方。
此外,从控制权上来说,母公司可以控制这些子公司,评估这个公司总资产的时候,自然应该看母子公司一块的总资产更有意义(即合并报表),也更便于判断。
看哪个利润?知道了主要关注合并报表,继续往下看,发现合并利润表中有各种「利润」。营业利润反映了公司主营业务的毛利水平,然后加减营业外的收支,便得到了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是税前的,所以还需要先交一部分企业所得税,然后便得到了净利润。那么应该直接看净利润那一栏的数字吗?
不能直接看净利润那一栏的数字(即图中对应的5,012,673,897.87元),这是相当多投资者会犯的错误。实际应该看的是下面那栏「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即所谓的归母净利润。对于上图中来说,该上市公司当年的净利润为45.60亿元,而不是50.12亿元。
50.12亿元是合并净利润,因为这是合并利润表,意味着包含了所有的母公司构成控制的子公司。如果旗下子公司有非全资的,那实际上合并净利润中就有一部分是不属于上市公司股东(也就是投资者们)的。
举个例子,上市公司A以80%的比例控股B公司,B公司当年净利润100万,则合并净利润中的100万实际上只有80万是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另外20万怎么列示?——上图中的少数股东损益。
另外你会经常发现一些公司的合并净利润为负,但归母净利润为正,当然,少数股东损益必须是负了。这种公司得多加当心,可能是盈余管理后的结果。
审计报告看不看?上面说了,财报包括「审计报告」和「财务报表及附注」。财务报表及之后的分科目附注是肯定要看的,那审计报告呢?
答案是2017年以前基本可以不看,而现在必须看。2017年以前,审计报告就是看下意见类型,标准/非标,然后其他都是套话,没什么看点。2017年开始,所有上市公司年度审计报告中无特殊情况须披露「关键审计事项」。
很多人不重视,但这可是个好东西。简单来说,关键审计事项是审计师认为该公司审计前风险较大的事项,这样的事项,自然值得投资者多关注。具体还会披露审计师这么认为的理由,以及审计师所采取的审计应对工作,值得一看。
此外,看年报时还可多注意每页下方的脚注。因为很多时候,一些管理层迫于信息披露要求必须披露相关信息,但又想藏着掖着,所以就把一些不想让投资者重点关注的信息给放到密密麻麻的脚注当中,这样既可免责,又将影响降到最小,需要多加注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