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成本会计工作总结,种植花椒苗应该注意什么?
花椒属于小乔类刺颗植物,高度一般在4米以下,一棵树长大后应该管理在12平米内。这样有助于透风透气,栽植在丘陵地带最好,这样有助于排放积水,而且光照充足。花椒树适合沙土地,因为透气性强。
关于花椒树亩产的成本和利润就由我这个祖祖辈辈种植花椒的来解释一番吧,还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我就武都大红袍的种植的成本和利润谈谈吧!
第一,一亩地的成本。一般花椒苗栽植的行距是3✖️4米,如果选择的是丘陵地的话,由于是梯田形势,那么一亩地大概栽种苗子是70株,目前花椒苗的价格是一株1.5元,那么成本是1.5✖️70等于105元。前三年一般用的是肥料是磷肥、化肥、农家肥、二氨,一年上3次肥料大概一棵树就是3斤肥料,那么成本就是245元。所需要的人工是100亩地大概需要3个长期工一年就够了,一个大概一年是3万元人工,那么一亩地就是900元。还有其他的杂费工具费算50元。采摘价格是目前我们本地一斤鲜花椒是4元,那么一亩地的采摘成本是4✖️578斤鲜花椒等于2312元。通过以上我详细的说明,一亩地一年的成本就是,900元➕105元➕245元➕50➕2312元等于3612元的投入。那么100亩就是361200元的投资。这个没有算租金,因为各地的土地租金不一样,大家自己可以加入。
第二,一亩地的毛利润。一亩地如果在4年后的亩产干花椒是175斤左右,按我们当地的毛货计算,一斤花椒是75元,那么毛收入是175✖️75元等于13125元。
用毛货收入13125元➖3612元的成本等于9513元的毛利。100亩毛利润就是100✖️9513等于951300元。
接下来我讲一下种植花椒苗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土壤的选择。我们想要种植花椒苗,应该选择肥沃而且是丘陵带沙土的土地,因为丘陵带沙土的地容易排积水,而且通风和光照都是急用最佳的选择。
第二,种植技术。我们一般在每年的春天3月份左右开始移栽花椒苗。在移栽的前一年冬季先把地翻耕好,经过冬季雪水和寒冷使土壤里面的病虫和病菌都杀死了。移栽时先挖好坑,坑的深度为纵深60cm,直径40cm就可以。然后再把树苗放入坑中放上农家肥的腐殖土,再盖一层原土,然后用脚踏实再浇灌好水就可以。
第三,后期的管理技术。等花椒苗成活后,我们可以施点化肥,以促进花椒苗的生长。然后第二年后春季时落头,一般留苗木主干枝离土30公分就可以。还有就是按季节施肥,防止积水,按季节修剪枝条,每年倒春寒来临之际防止就可以了,我就在这里不详细解说了。如果真有这方面的需求可以直接关注我。
总结:一百亩花椒前期成本一年大概是36万元,投资4年就是144万元。利润是100亩每年是95万元。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是按季节栽种花椒苗、合理施肥、按季节施肥、及时排水、按季节修剪枝条、合理使用农药治理病虫,树菌。
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哪里不对请在下方留言,想交流三农领域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有个朋友当了几年律师?
【律师很赚钱吗?这是肯定的。想赚大钱的先想想再说】
律师是一个职业和行业,与任何一个行业和职业都遵循同样的市场规律:有能赚大钱的人,能赚大钱的人,永远都是少数。
能够赚大钱的人,至少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关系资源好,案件多。没有案子做,哪里有钱赚。
二是水平还不错,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开局靠关系,短胜靠人脉,长胜则依靠能力。
当然这其中也有人品的因素。也有关系资源特别厉害的人,虽然自己能力差,能力好的人也好找,掌握了案源就有了律师赚钱的活水之源头。
更多的律师,则受控于案源和能力问题,
努力工作着。与其他任何行业相似,找案源,请吃饭,日夜兼程、奔波和操劳。
见过人到中年,还努力供房供车为孩子入学拼的律师,做起事来也十分谨慎,处处体现出面临的压力,累到崩溃!
参加过庭审:面对法官,双方律师互相“撕”的场景,十分有趣和有压力。自然,对面有对手仍然是律师,法庭之上有法言,也不是谁都能承受得住和做的好。
好律师、赚钱的律师,永远是少数,很多人难以享受律师应有的快感。
如何分析上市公司利润表?
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一门需要实操的功夫,太多理论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根据我本人的经验和心得,这里以洋河股份2019年年报为例,来抛砖引玉,示范如何分析一份上市公司的利润表。
一、分析报表前,请务必确认这份报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意见,确认这份财报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结论。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分析一份财务报表前,一定要确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结论。比如洋河股份2019年年报第69页会计师事务所给出的结论:
要知道,截至6月8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计结果显示,在完成审计的3735家上市公司中,财务报表共有“100家被出具保留意见,23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中注协发布上市公司2019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第九期)】。
所以这一步绝对不是多余,只有确定了财务报表满足了值得看的前提,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分析下去。
二、利润表需要纵向与企业自身多年(至少3-5年)经营情况、横向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相比较来观察,分析企业经营的稳定度以及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由于利润表本身数据比较简单,一部分为营业收入,另一部分为营业成本和费用情况,因此利润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费用)”,单独的看这些数据非常片面,并没有太多的观察价值。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结合企业多年来经营情况,对企业利润的增长性和稳定性进行纵向比较和观察。比如我统计了洋河股份自2007年-2019年的净利润以及同比情况:
通过纵向对比可以直观看出,洋河股份自上市后,2008年-2012年保持了高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到52.62%。2013-2014年,由于白酒塑化剂事件影响,白酒行业经历了两年寒冬,洋河股份也经历了负增长。2015年-2019年,白酒行业重拾增长,洋河股份的增速却大幅减缓,这5年的复合增长率仅有6.6%。尤其是2019年,净利润负增长。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就可以从洋河的利润表中总结归纳出洋河自身发展的几个阶段,也可以看出洋河近几年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瓶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可以相应的去查找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洋河未来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横向比较方面,我们以茅台、五粮液和洋河数据作为比较,具体如下图:
可以看出,最近5年,白酒行业龙头老大茅台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1.73%,老二五粮液的复合增长率为23.25%,而洋河仅仅为6.6%。和白酒行业老大、老二的净利润增速一比较,洋河股份最近5年面临的发展困境不言自明。
三、分析利润表,有3个非常重要的数据需要进行重点分析,一个毛利率和净利率,二是是净利润含金量(经营产生的现金流/净利润),三是三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情况,通过上述三个指标,可以对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利润是否是真金白银、企业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考察。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1.毛利率和净利率
毛利率和净利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所在行业的商业模式好坏,也一定程度反映了企业经营能力的强弱。一般而言,毛利率高的生意是好生意,净利率高表明企业管理和盈利能力较强。
下面是洋河股份2017-2019年毛利率和净利率纵向对比情况: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洋河股份近三年毛利率保持在70%左右,净利率保持在30%左右。毛利率和净利率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且基本维持了稳定。考虑到洋河所在的白酒行业是妥妥的印钞机器,洋河在行业内这两项水平均处于行业前列,在这一项的表现可以加分。
2.净利润含金量
净利润含金量指标是用“企业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是用来分析企业利润是不是真金白银,也就是收到了现金、而不是一堆应收账款的重要指标。如果这个指标大于1,则一定程度表明企业的利润都是真金白银;如果这个指标小于1,则表示企业的利润含金量不足,需要打个折扣去分析。
由于企业利润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所以导致企业利润的含金量大有不同。有的企业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甚至是先钱后货(比如今天分析的白酒行业),利润是实打实的现金。而有的企业收到的,是一大堆应收账款,不仅没收到钱,纸面上的利润还要上交一笔所得税,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下面我们看一下茅台、五粮液和洋河自2007年-2019年的净利润含金量数据:
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三家白酒企业的含金量指标绝大部分年份都是大于1的。从2007-2019年13年的数据总和来看,茅台这个指标是1.06,五粮液和洋河都是1.03.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白酒行业优秀企业的净利润含金量十足,挣到的妥妥都是现金。洋河的净利润,含金量也非常高。
3.三费占营业收入比
三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占营业收入比,这项数据可以更直观的反应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反应出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强弱。一般而言,用同样的三费,创造出更高的营业收入,也就是说三费占比越低,表明在行业内公司产品竞争力越强、公司管理能力越强。
首先我们在行业内选取茅台、五粮液和洋河近三年的三费占比情况进行横向对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茅台近三年三费占比最低,保持在10%左右;五粮液次之,三费占比保持在16%左右,而洋河保持在19%左右。这个数据与白酒行业竞争形势一致,龙头老大茅台和五粮液的品牌力比洋河更强,在销售费用等方面的支出低于洋河。这也表明,洋河在品牌力打造以及管理能力提升方面,仍然与行业老大有较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
接着,我们纵向观察一下洋河2017-2019年三费占比情况:
可以看出,近三年洋河股份三费占比非常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的情况出现。此外,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方面,近三年保持了个位数的增幅,表明洋河近几年在费用管控方面下了大力气,节约了不少成本。
另一方面,在白酒新一轮景气周期,其他白酒行业都大幅增加销售费用的情况下,洋河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收缩,这也和公司年报显示公司正在进行渠道梳理和调整的情况一致。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是一个细致的、需要下笨功夫的活,要搜集企业多年的经营数据和年报,通过行业内横向对比、以及自身经营情况纵向对比,才能分析出企业发展的一些脉络。针对利润表,则需要重点分析毛利率和净利率、三费占营业收入比和净利润含金量,通过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和相互印证,来判断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度,并感知企业经营和管理能力的全貌。此外,利润表的分析不能脱离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只有完整分析了上市公司的三张表,我们才能更清楚的理解企业的行业地位、行业竞争情况和企业的竞争力等信息。
(备注:上述分析的企业均为举例使用,无任何推荐和购买建议的目的)
财务行业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会把职业生涯规划得长远一点,将目光放到十年甚至二十年。
所以大家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多去四大、八大的事务所历练,在小公司虽然很轻松,但时间长了,实操能力也没多大提升,职业生涯十分有限,很难再接触到更高层次的工作,但我觉得,会计这个职业发展,以及未来能够达到的起点,跨越的阶层,跟他的起点是有关的,家里有关系的,起点高、职业发展也远,家境一般的,没任何背景又渴望独立的,实操能力不强,可能会计这条路会很难走。周围很多同事,亲戚家的小孩,不管成绩好坏,也不管喜不喜欢,都义无反顾报会计专业,原因是会计行业稳定,发展前景也好,都想着自己孩子熬个三五年将来当个会计主管,白领金领,在办公室拿高工资,但是却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好前程不是熬出来的,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现在的90、00后生活在好时代,没有什么困苦的经历,他们对奋斗和成功的理解也与之前的思想不太一样,追求的是一个字“快”,80那两代回过头看就是“稳”字,代沟是明显的。
这两代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是一味的追求成功,我也是没有明确方向的一份子。
大学刚毕业那年能拿的出手的也就一张初级会计证书,找工作的时候很被动,什么都不会,所以HR压工资的时候,我甚至连反抗底气都没有,只能认。
其实我内心很不服气,再怎么说我也正儿八经的本科会计专业出身,大学学了四年的会计理论知识打底,成绩也都是A+,校级、国家励志奖学金也没落过,证书也有,虽然cpa还没考下来,但也过了三四科,当时我觉得,只要肯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能比别人做的好。
但是,HR或者说是面试官根本不会认可你脑子里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他们认可的,只是你的工作能力,有没有经验,能不能把账做好,把税报好。
当时我面试了很多家的公司,也没有成功应聘上一家,60%以没有工作经验婉拒了我,40%因为工资太低我又不愿意。基本上就是一种低不成高不就的状态,在面试官眼里可能我是那种“能力不够,口气还不小的人”
后来我代表公司招人的时候,看那些初入职场的会计小白也是这样的心态(啊啊啊,终究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他们总觉得是自己缺少机会,但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能力,跟我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一样,不管在学校学过多少理论知识,没有实际上手操作过,都是纸上谈兵,所以不要觉得只掌握了理论就万事大吉了。
从刚走出校门没经验的会计小白,工作也找不到,到现在顺利成为一家国企的会计,我成功的经验没多少,遇到的坑一箩筐,所以,我可能没办法告诉你很多成功经验,只能提炼我和身边朋友,同事们遇到的坑,告诉你职业规划怎么避坑。工作3年以内:培养一个独家技能
很多会计人在刚开始找工作,或者是想在公司快速接受工作的人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难”
因为没有一个叫实操经验的“独门绝技”。
这是我刚开始找工作的面试的时候发现的,有经验的人往往更容易被录取,跳槽也能找到高薪工作,我在面试的时候就是做账、报税什么都不会,才导致面试的那么多家没有一家录取的。我有个朋友在前东家工作的时候,手工全盘账都是自己独立完成,而且基本不会出错,后来跳槽工资直接翻了一倍,羡慕SKR,所以说这就是独门技能的优势。
会计行业需要掌握的技能不少,我简单举几个例子。
独立做账:说白了就是独立做电脑账,手工账这两类账目,比如你拿到一个项目之后应该知道怎么给原始凭证分类,怎么编制会计分录,怎么登记会计账簿,怎么记账总账,编制财务报表这些。
独立报税:就是熟练一些网上报税流程,比如个人所的税怎么申报,增值税怎么申报,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的报税流程是怎么样的。
熟练使用财务软件:财务软件的使用情况是会计人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会不会用财务软件生成凭证报表,怎么用公式计算有固定资产自动折旧等等这些常见操作。excel分析财务报表:怎么用财务软件分析财务报表,还有怎么用Excel分析一些系统外的数据处理等。我在入职现在这家国企前系统的学了做账、报税以及财务软件的使用,顺利入职了一家公司的国企,薪资待遇要比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水平高。当时学实操的时候,助教老师跟我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也是目前为止最实用的话——工作的前3年,要培养一项超越80%的人的技能。
也就是说会的越多,应聘成功的机率也就越大,不然就完全处在被动状态,等着HR说“不好意思,您不符合我们公司用人要求”。
问题来了,没经验找不到工作,怎么提升这部分实操能力呢?
我先纠正一个误区,会计实操绝不单单只能进公司学,报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最好的一种提升方式。
有报班需求的话,建议直接报加图会计,他家实操培训是市面上做的最专业的。他家是实打实在做实操培训,课前的学习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说解决了我最开始没有明确目标的心头大患,我觉得他家的课程设置也很新颖,单说上手实操的时候有老师带练这种形式,已经是大多数实操机构比不上的了,而且实操最关键的点在练,做好练习,实训题目掌握住,直接上手工作也不成问题。中华的课程我有了解过,综合看下来的,理论课程确实不赖,也可能跟把重点放在考证课上有关,实操课程做的一般,实训题练完还要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好一阵,想要快速接手工作的,他家的实操班就不太合适了。工作3-5年:注重角色的转换
也就是说从普通的会计人角色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这个时期,已经基本上确定是要在会计这条路上一直走的了,有三到五年的经验的话,其实完全算得上一个有经验的前辈了,可以努力表现自己,争取能够做到会计主管的位置,因为不管是在公司里面,还是在其他的地方,成为管理层一直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成了管理层之后,不管是薪资还是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而且也能培养自己的管理思维,对于之后的职业生涯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当然,如果只是求安稳的话,其实在会计的岗位做也没什么的,因为确实是会计这个岗位比较闲,而且没有那么多的杂事。工作5-10年:在一个领域深耕
能在一个行业待了五到10年的人,工作已经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基本定型,不管是人员还是职位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所以在这个时期,好好沉淀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即使是没有野心做会计主管,财务经理的人,长久干下去也是一个很稳的职位。
我们公司有个非常有能力的领导,32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公司的财务的。(可能我见识较少,除去创业的人,30出头就能做到财务经理的,我就见过这一个,属于极少数了)
之前他有给我说过他的人生经验,就是工作几年以后,最好在一个领域里深耕,比如决定从事会计行业,就一直坚持下去,当时很多猎头找他谈,看中的是他8年的工作经验。
这给我挺大启发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要找一个会计主管,或者财务总监,有2个10年经验的候选人。
第一个,干过2年管培,还有8年财会。
第二个,干过2年时尚,2年金融,3年电商,3年财会。
你会更倾向于哪一个?
如果是我,会更倾向于做过8年财会的那个。
就职业规划来看,在会计行业待过七八年的人更有可能在这个领域里继续发展,而只做过两三年的人更容易转行,不稳定。
工作10年以上:祝你好运
工作10年以上的人,我只能祝你好远。
因为对我来说超纲了,我工作不到10年,也暂时没有接触过10年以上混得特别好的人,因为级别不够,没能进入那个圈子。
如果以后有幸遇到这个级别的大佬,我再回来补充这篇回答。
以上的几个工作年限划分,只是根据我了解的情况进行的简单划分,并不是说必须按这个节奏去走,有些人可能走得比较快,工作1年就能拥有别人3年的经验,有些人走得比较慢,工作好几年才突然觉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没必要非得按别人来说的去执行,如果你觉得有用,可以参考,觉得没用,就当浪费几分钟看了一篇废话,仅此而已。
生产制造业成本会计好干吗?
我做过成本会计,不难干。
成本会计只要做好以下几点:
1、收集材料单,入库单,与仓库材料会计或保管员/仓库记账员接口,做好协调工作。
2、确定最合适你公司材料成本计算方法:先进先出,后进先出,加权平均等。
3、建立材料明细账,确定产品分类。
4、月底根据发出材料,购进材料单,汇总合计,与仓库材料会计核对。
5、根据计算方法 确定单位成本,及结存成本。
6、期间末做材料预算,成本对比,进销差价分析。 控制生产成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