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和考试时间,如何能当上一名心理咨询师?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这个问题在我刚刚读研究生的时候问过我的导师方双虎先生。当时方教授给了我如下解释。
首先,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必须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必须热爱心理咨询这项事业,能够以尊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个案求助者。心理咨询师要尊重求助者的价值观。心理咨询这个职业决定了心理咨询师经常接触负面信息(求助者给予反馈的东西,经常充满了负性的思想和负能量)。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的人格修养不足,会不断的受到负面思想的侵蚀,所以有很多人格修养不足的咨询师,最后也产生了心理问题,甚至进了精神病院。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首先要保证自己不进精神病院。所以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必然有着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格局。人格修养永远是第一位的。
其次,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欧美国家,对心理咨询师的基本要求是至少心理学硕士毕业,很多国家还要求必须是心理学博士毕业。光毕业了还不行,还必须在有资质的机构里,在优秀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学习个2到3年的时间。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够更好的为求助者服务。现在有很多专业基础不扎实,对心理学一知半解的心理咨询师,只是通过死记硬背式的考试获得了咨询师资格证。这样的人是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师的。当时我的导师方双虎先生建议我首先学好心理学史。因为只有掌握了心理学的发展脉络,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心理学的各种流派的精髓,还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心理学的各种技术。如果仅仅是学习特别的技术,那么就会把心理学割裂开来,往往容易一知半解,咨询过程中容易产生失误。
再次,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必须不断的接受督导。随意社会文化的发展,人的心理也在变化。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必须不断的接受指导,不断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而且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自己所难以解答的问题,也会遇到很多困惑。只有不断的交流和接受指导,才能够获得成长。
最后,必须有一个杰出的心理咨询专家始终对你给予指导。个人要想形成独特的咨询风格最好在专家的指导下,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咨询风格。如果没有出色的心理咨询专家来指导的话,这个过程必然是非常漫长的(甚至永远不会有结果)。
成为一名优秀心理咨询师的道路是充满坎坷的,有志于此的童鞋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哟。
我是张志峰,心理学工作者,热爱两性心理、亲子关系、变态心理学、潜能开发和心理催眠。对此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取消关注。😏😏
@头条心理 @方双虎 @两性生活趣话
方双虎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所的所长,是安徽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系主任。国内知名的ACT疗法顶尖专家和催眠师。想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朋友们可以报他的博士。
一个人总是怕这怕那?
一个人总是害怕这,害怕那得该怎么调节自己的心态,求助?
害怕本身是正常的,害怕这,也害怕那同样是正常的,因为害怕的心理本身就是一种泛化的思维性的,也可以说你已经确定的某件事物你害怕了,而你不确定的某件事物,同样你也害怕的,基本上首先出现在你的思维当中,而害怕本身就是我们针对一些事物或事情在心理产生的一种防御机制而减少我们受到伤害。
又是由于我们通过认知上的自我评估产生的一种认识,当这种认识到你害怕的事物出现时,或者哪些害怕的东西出现时,你害怕都是由于你主观意识思维而反映出的一种情绪或表现,虽然害怕的范围可以泛化,也就是说这种害怕的心理是你自己决定的而产生的,但是你的害怕具体泛化到什么程度,从害怕总体来说,都是在你的意识形态范围之内所决定的。
01、害怕本身是通过自我针对所发生事情或事物的评估与认识产生的从理论上来论述,害怕本身不是什么不正常的心理或精神上的障碍,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本能性的普遍化情绪体现。在心理学界关于害怕的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一直存在着争论,也就是是任何事物出现以后产生的紧张造就了害怕,还是害怕先于紧张出现而产生了一些所见到的事物,其意见不统一的焦点就在于是先有紧张还是先有害怕。这样的讨论一直在进行着,因为他关乎到人的认知和意识上由情绪所体现出的行为所能达到的识别(评估)水平。
当一件事情出现时,让我们产生了紧张情绪而后出现了害怕的心理,这种观点在心理学界是被普遍认同的,也就是某件事物的出现则先出现了紧张的情绪,然后害怕的情绪也就随之而来。而紧张促使形成了害怕,当然,不论是紧张还是害怕之后并没有引起其他身体不适,或情绪产生过分的波动,依然属于正常的心理活动范畴,只有当紧张和害怕,情绪体现出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等方面,才能够被认定是一种异常心理的表现。
其实在心理学界常把紧张与害怕当为一种病症来对待,其本质上是有些言过其实了,因为不论从精神障碍的恐惧症角度来说,紧张与害怕基本上还没有达到那种真正处于恐惧状态,从害怕的实质上来讲,他只是普通人相对于普通一些事物的所感到的紧张而害怕的情绪表现。
相对于恐惧来说,恐惧,是害怕的升级版,而在害怕与恐惧之间所相连的是“担心”,恰恰是这个中间的连接媒介“担心”是最虚无缥缈的一种心理状态,害怕,可以有实质性的指向和未发生的事情,恐惧更是如此,同样有实体的或没有发生的或不存在于实体的像焦虑一样的恐惧,基本上焦虑的恐惧都来源于未知。而“担心”,确实两头够不着,基本上存在于虚而无实的一种上够不着天,下踩不到地的心态。
02、如何去辨别自己的害怕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如何调节?1、自己害怕做不好事情,该不该这样去做,自己很犹豫,这时候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
似乎看起来好像自己没有主见或犹豫不决,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认识,其实不然尤其在工作中,如果能与同事或朋友之间相互切磋,征求他人的意见,也算是集思广益了,从中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又可以学习他人的经验,每一个成功的人,或取得成绩的人,都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历练而积累起来的能力,才在事业上得到发展。这种害怕是正常的。
2、我害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害怕还会有更不好的事情发生。
如果你害怕的事情,与你想到更害怕不好的事情,有相互联系的话,这种害怕也是正常的,因为任何事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极有可能再发生不好的事情,其实这种害怕心理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尽快的采取一些措施防止你害怕的,更不好的事情发生及时止损,这也是一种具有相对前瞻的预防心理,因为是一种害怕,产生的另外一种害怕,而这另外的一种害怕正是一种警示,如果你能够正视这种警示,而及时的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是完全可以避免更不好的事情发生。所以也属于正常的害怕,因为这种害怕是你已经预知到有可能发生的害怕,而是相关联的害怕。
3、我似乎在许多事情上都会有害怕的感觉。
其实许多事情只要涉及到我们自身的利益和与我们有年代的关系的时候,当有不好的倾向发生我们都可能产生害怕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是普遍性的,也是我们人的一种特征性的,预感性的害怕,比如我害怕,我的相恋之人和我分手,害怕的原因是因为我很爱他,这种害怕会告诉你情感的重要性和时刻起到警醒你的作用,是正常的。我害怕这次单位涨工资没有我,因为工资与我的生活质量是有关系的,所以这种害怕也是正常的。
我老害怕和同事之间交流的时候,说说的话别人不爱听,有这种感觉就说明有自知之明,也说明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技巧上还是欠缺的,这时你自然就会多加的注意,而是自己的交际上的缺陷最小化的体现也无伤大雅,而你需要的是不断的学习积累在人际交往中的经验来充实自己,这种害怕谁有些一场甚至可能对在人际交往上形成一些阻碍,但能够认识到就说明,可以有调整的余地和空间,更有自我的意愿,所以害怕能够督促你在交往中的方式方法的改变。
4、我凡事都害怕,不愿意抛头露面,不愿意在人多的地方讲话等等。
这样的害怕似乎有些异常,当然也要看具体情况,这与你的性格应该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确系是性格而造成的,这种害怕也不算病态化的异常,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的适应性习惯,有人喜欢热闹,当然就有人不喜欢热闹,有些人确实喜欢孤独,而安静的环境,不愿意与他人争锋,任何事情都产生一种害怕心理,这也许自己不愿意去得罪任何人,不去做一些没有把握的事情的思维有关联,许多人性格本身就不适应于做某些领导职位,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抛头露面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如果你不是一个讲师,那么不愿意在人多的地方讲话,也是一种正常的害怕心理。
每一个人不要看到自己与大多数人不相同的地方,感到不适应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因为任何人都有任何人的生活习惯,这是在成长过程当中习得的,也不容易改变,不论你性格内向也好,或者是外向也罢,最主要的一点是你要适应这个社会,认可这个社会,这是最为重要的,当你的习惯有了认同感,那么就等于你适应了,所以不要千篇一律的去盯住自己那些与绝大多数人不同的行为模式,只要自己感觉到,没有内心的冲突和不适应的感觉,都属于正常的。
当然还有太多的害怕心理的思维或行为模式,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03、结语一个人总是害怕这,害怕那,其实是正常的,一个人的时候,在漆黑的夜晚,下起了大雨,刮起了狂风,许多人都会有一种害怕的感觉,虽然是天气而产生的一种形态出现,造成人的一种害怕的感觉,这也是可以解释和理解的,你必定是一个人吗?单纯的不说你的胆量是如何,至少你对自然环境的变化适应性,还有待于继续的加强和适应。
其实害怕是人类普遍性的一种情绪,天黑风高之夜,每个人走到一个僻静的小路当中,没有灯光,没有陪伴,不论男女都会有一种害怕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一个自我防御的体现,告诉我们,可能会有危险,而现实,这种危险是你出现不出现为其结果的,出现了就等于我们防御机制给我们的警示是正确的,而不出现我们的防御机制,也给了我们一个预防的心理模式,所以每个人在自己还怕感觉上所体现出的情绪,如果与现实也就是事实相符,那么基本上都是正常的,所以对于一个害怕的感觉,就不要延伸那些心理正常与不正常的表述了,可以肯定的说,每个人都会有害怕感觉的体验,只是害怕的程度不同罢了。
一个人如果天天说自己这不舒服?
小时候,我家有个邻居,女主人叫刘凤娥,个子挺高,人也很白,邻居都夸她长的漂亮。还给她起个绰号“大白鹅”。
她就是个“叽歪”的人,也不工作,也不干活,整天端个碗坐在门口喝中药。
她见人喜欢诉说,说她身体不好,有关节炎,不能碰凉水,还有眩晕症,时常头疼等等。
反正,听起来她病的不轻。可是,她命好,做饭洗碗,打理家务全是婆婆干,挑水搬东西丈夫全包,她还有三个儿子心疼她,围着她”妈妈,妈妈”的喊。
如今,四十年都过去了。她丈夫去世二十年多了,连她大儿子也没了。
可天天喝药的她,还依然健在,
所以,天天“叽歪”的人,不一定不健康。
喜欢说,”这不舒服,那不舒服”人,也不一定是真的,只是想博取更多的爱,博取同情或者引起关注。
这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吧!
其实,这种人挺多的,他们自愿扮演弱者,不参与竞争,也不做强者。
仔细想想,这种人只会把生活的痛苦与压力,无意识的转嫁,而且是亲人,因为亲人才会担惊受怕。
话又说回来,这类人,也许是生活的受益者,大多寿命很长。
如何考取心理医生的行医执照?
你好这位朋友;
你想考心理医生啊?很难的。几个概念要清楚。一 心理医生;这是具备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以后,才可以成为心理医生。也就是说;心理医生既是医师,同时还是心理咨询师。所以,想成为心理医生,需要医学本科毕业,同时具有医师资格证书的人,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才能成为心理医生。二 心理咨询师;这是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后的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
考取心理咨询师的条件是;
1 具备心理学、医学、教育学专业的专科以上学历,通过专业的培训,考试合格发给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2 非心理学、医学、教育学专业的需要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包括本科学历,参加专业的培训,考试通过后,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心理学怎么入门?
对心理学感兴趣,不知道从何了解?喜欢心理学,不知道哪本书好?想了解抑郁症焦虑症,市面上心理类科普的书五花八门,害怕滥竽充数?
别着急!
对于你们的疑问,入门级心理学书籍分享可以帮到你~
第一本:《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有两本,前半部分对于家庭教育、亲子教育比较有帮助,第二阶段是青年到老年版,适合了解青年到老年的发展心理学,初步认识自己。
第二本:《图解抑郁症》
豆瓣分数很低,我猜测是因为书本内容太初级了,用图画的形式介绍抑郁症,通俗易懂,解决人们的误区,帮助治疗抑郁症,我觉得非常有趣。
第三本:《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
把抑郁症比喻成黑狗的,是来自英国首相丘吉尔。
“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丘吉尔
当你得了抑郁症,你能为自己做什么?
当你身边的人得了抑郁症,你能为他做什么?
这本书是由抑郁症患者及其陪伴者共同完成的疗愈绘本,动画版为世界卫生组织官方视频。
第四本:《焦虑者的自救手册》
这本书写焦虑症是比较全面的,为大家缓解焦虑症提供了很多办法。但是排版比较密密麻麻,毕竟干货很足。第五系列:育儿进阶心理学
推荐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我最喜欢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家之一,他的很多书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在育儿上,仍然有参考意义和实际操作意义。
带着对原生家庭的思考的那一句刷遍全网“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的名言,就是出自阿德勒。他曾经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弗洛伊德大家都很熟,尤其是非心理学专业、非心理行业从业人员都听过。《梦的解析》是他的著作,精神分析是他的创立的,催眠是他研究的,还有关于性、潜意识、人格发展等。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开山鼻祖。
跟弗洛伊德一样来自人杰地灵的国家——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被后世称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启发之父。
有着超越自卑的传奇一生,我觉得作为家长有必要读一读阿德勒系列。
第六系列:推荐作者: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系列,有0-18岁几个阶段,购买相应年龄阶段就可以了。
正面管教也是国外的理论,用起来可能会水土不服。因为中国人信奉的是不打不成材,我还跟你正面说一堆屁话干什么。今天人民日报才推了一篇《这一届孩子打太少了,不少家长转疯了……》,真相是挨打有各种有益的作用(孩子变得激灵、敏捷、活血化瘀、增强免疫力……),但是文中一位校长信誓旦旦地说“打孩子绝对是错误的教育方法!”人无圣人,人无完人,谁能在孩子无理撒泼的时候还能心平气和,跟他正面理论一番?正面管教,仅供参考。第七本:《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这边书真的可以时常拿出来读一读。在课外书中,我读的次数最多的一本书就是它。与人交谈、发生口角,特别是在亲密关系当中,真的可以帮助有效沟通。亲测有效。
OVER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