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贴现率和贴现率大小关系,再贴现政策为什么能调整经济结构?
再贴现政策名词解释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再贴现政策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
再贴现率究竟是什么意思?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将其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的预扣利率。 再贴现意味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从而增加了货币投放,直接增加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再贴现额的高低,而且会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需求,从而整体影响再贴现规模。通货膨胀原因即在于货币量供应过多。
提高再贴现率利率会怎么样?
提高再贴现率主要会有以下影响:
1、促进市场一般利率提高,从而控制了货币的供给量。银行存款利率提升以后,货币会从流通的形式转变为存款的形式。
2、抑制物价上涨,手中的钱购买了下降后,就是物价上涨的表现。那么提高再贴现率可以让市场的货币流动率减少,从而使得货币的购买了上升。
3、控制信贷规模,提高再贴现率会让中央银行提供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提升,这样一来商业银行筹资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会开始收紧信贷,这样一来既控制了信贷规模,也让通货膨胀得到了遏制。
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贴现业务的主要优点是:它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
贴现业务的主要缺点:是再贴现业务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这就限制中央银行的主动性;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有限。 贴现是一个商业术语,指收款人将未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背书后转让给受让人,受让人按票面金额扣去自贴现日至汇票到期日的利息以将剩余金额支付给持票人。
商业汇票到期,受让人凭票向该汇票的承兑人收取款项。
远期汇票经开具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或银行购买未到期票据的业务。
我国的票据市场通过票据的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业务把企业、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
对于需要融资的企业而言,虽然直接面对的是贴现业务,但作为再贴现这项货币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转贴现及再贴现必然影响到贴现业务的发展。
贴现率如何计算?
贴现率=贴现利息/票据面额100%。
贴现的比率就是贴现率(Discount Rate)。贴现指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是持票人向银行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贴现对持票人来说是出让票据,提前收回垫支于商业信用的货币资金;对贴现公司或银行来说则是向持票人提供银行信用。银行根据市场利率以及票据的信誉程度规定一个贴现率,计算出贴现日至票据到期日的贴现利息。贴现利息=票据面额×贴现率×票据到期期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