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地税网上申报,溧阳有否可能划入南京?
一、溧阳划入南京的可能性:
常州现在已经被拆的大不如前了,还想着拆呢?再拆的的话就该整个常州都并入某个城市了,溧阳本来相对周边县市来说经济就相对落后,现在常州在大力扶持这个小弟,甚至都通了高铁,刚建设的有点模样了,怎么可能拱手让人,除非南京拿某个小弟来换,比如溧水,但这是不可能的,谁也不会舍近求远,这对两个城市的发展都不利,拿高淳换就更是没有可能了,常州怎么可能要这样一块飞地。
当然,不排除以后苏南地区连成一片后会出现这种情况,但那也是多年以后的事了。
二、南京方面:我觉得南京面积已经够大了,没必要再吞并扩张了,南京现在的任务是发展好自己的地盘,等自身实力足够强大时再去考虑吞并的问题,毕竟包袱多了也会拖累自己。
南京要着力打造好南京都市圈,提高自己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利用好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的资源,但也不能一味从这些城市吸血,要形成良性循环。
三、常州方面:常州市区发展水平很高,跟苏州和无锡差不多,主要的差距就体现在小弟上,苏州随便一个小弟都吊打常州的小弟,这让常州渐渐落后于苏州无锡。不过,常州近年来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极力追赶苏州无锡,想要重现昔日的辉煌,并且已经有了一些起色。
常州与南京和上海之间都隔着城市,这造成了常州的尴尬处境,苏州无锡跟上海玩,镇江扬州跟南京玩,没人跟常州玩,人家都不带常州,常州没办法,只能自己靠自己。苏州无锡共用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南京有自己的禄口国际机场,常州没办法,只能造一个自己的常州奔牛国际机场。以前常州常说苏锡常,现在不说了,开始说锡常泰。城市也很人一样,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小圈子,圈子里的城市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不管南京还是常州,希望都能走好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不去攀比,稳步向前。
珞珈微评,品评天下。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的直接目的就是逼迫清政府放弃抵抗,甘心任其敲诈勒索。长久以来,许多书籍上都说英法联军是为了掩盖自己抢劫圆明园内珍宝的罪行而一把火将圆明园焚毁,已达到掩人耳目,消灭罪证的目的。但其实这并不准确。事实恰恰相反,英法联军在洗劫圆明园之后将抢来的奇珍异宝公开拍卖,说明他们并不惧怕世界知道联军的抢劫行为,反而是这场大火将英法联军抢劫的野蛮行为公之于世。
这就推翻了掩盖罪行说,透过历史的细节,我们可以得出英法连联军的动机:火烧圆明园的行为是一次军事行动,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清朝最高统治者心理威慑的手段。
一,圆明园是满清皇帝最心爱的行宫。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说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灿烂瑰宝,也可以去圆明园遗址参观,但在清朝的时候,普通的百姓可不敢把圆明园和自己联系起来。因为那是皇帝的私人园林,除了皇帝和他的妃子们以及在园内工作的大臣和太监外,任何人没有皇帝的批准是不允许进入的,普通老百姓更是不可能游览这座“万园之园”。
圆明园具体的名字应该叫做圆明三园,“她”是在明代园林的基础上,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六代皇帝前后约一百五十年的不断扩建和修饰,终于形成了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等三大部分组成的占地约16万平方米的巨大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建筑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每年的夏季,清朝皇帝都会离开紫禁城,前往三十里外的圆明园,一边避暑一边处理政务,故此圆明园在清代也被称为“夏宫”,也可以理解为圆明园是清朝政府除了紫禁城外第二个政治中心。
作为皇帝的第二行宫,园内珍藏了当时国内无数的奇珍异宝,这样的一座园林自然是令人神往的。英法联军中法军的统帅孟邦托在进入圆明园后也曾感慨:“园中富丽堂皇之景象,我根本不能详细的描述,也不是欧洲任何人能够想象的。”
而1860年10月18 日,这座融合东西方艺术结晶和人类无数珍宝的东方园林,在联军的一番洗劫后被一把大火点燃。逃到热河避暑山庄的咸丰帝听到圆明园被烧后马上下旨令恭亲王奕䜣等人在北京和侵略者谈判,并全盘承认了列强的所有的要求。火烧圆明园的结果就是原本还倾向于抵抗的咸丰帝投降了。为了详细的说明这一点,还需回到导致火烧圆明园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去探索。
二,第一次改约中咸丰帝的态度。咸丰可以说是清朝最后一个掌握实权的皇帝了,当然,天朝的大门早在他父亲道光皇帝手中就被英军的坚船利炮打开,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清朝的战败引起了西方列强的纷纷入侵,1842年和英国签订了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随后的1844年又和法国签订《黄埔条约》,和美国签订《望厦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逼迫清朝割地赔款,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三国都获取了领事裁判权以及设立租界等等特权,中国从此被列强视为倾销其产品和扩展其殖民经济市场的肥肉。而北方的沙俄也在1851年逼迫清朝签订了《伊利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最要命的是在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中有这么一个规定:“如需要对条款进行修改,应当等待十二年以后”。虽然《南京条约》中并无此项规定,但英国觉得清朝应当同样对待自己。而且随着工业生产力的进步,英法美三国都想打开并控制整个中国市场,虽然清朝已经五口通商,但由于中国社会仍然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三国的商品很难在中国倾销出去,为了从中国人身上获得更大的利益,列强迫切希望增加通商的口岸以及得到更多的特权。1854年,英国向法国和美国,俄国发出照会,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在清朝改约成功,各国都表示同意。1854年4月13日,英国驻华公使向广东的官员提出改约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求清朝沿海和内地全部开放,英军的船只能进入长江两岸至南京为止的各大城市;
2,清政府废除外国进口税和对洋商征收的子口税;
3,鸦片贸易合法化;
4,英国公使驻京,能享有和中国朝廷来往公文畅通无阻。英国在各省的代表能与各省督抚随时会晤的权利。
美国的公使也提出了改约的要求:清政府应当修改条约允许美国的船只在长江流域及其支流任何口岸进行贸易,美国人可以在中国任何地区进行商贸,传教,居住和建设的自由。
法国的改约要求和英美相同,并要求清政府释放之前潜入陕西的的法国间谍。
俄国当时虽然没有提出改约的要求,却一步步蚕食着中国东北的领土。
英法美的改约条件已经是不仅仅是做一些修改了,简直是要逼迫清朝签订更加丧权辱国的条约,这遭到了主管对外商务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的拒绝。
英国公使提出必须到总督府面谈,以示双方平等,但叶名琛坚决不同意英国公使入城,并且也不会将改约要求上奏皇帝。几次的拒绝后,英美的谈判代表只好带着舰艇北上于6月份到达上海,向两江总督怡良提出改约要求,并威胁说如果两江总督不能做主,那就请清朝皇帝派一名钦差大臣来谈,否则三国的代表就要到天津去交涉。两江的官员则回应愿意将改约的要求上奏咸丰帝,但管理对外商务的是两广总督的职责,咸丰帝已经下旨命叶名琛全权处理此事,希望代表还是回广东谈去。
遭到两江官员拒绝后,英美的代表再次返回广东。而得知三国改约要求的咸丰帝则下令,只可按照旧约行事,绝不允许改约的条件,希望叶名琛不要冲动,耐心的劝说洋人遵照旧约。
回到广东后,三国的公使再次给叶名琛发出照会,要求到总督府当面谈判。叶名琛仍然表示,洋人不得入城,谈判也只得遵守旧条约,如果有改动,他要请示皇帝。
于是三国的公使带着五艘战舰再次北上,要与清朝皇帝亲自谈判,舰队于1854年十月开到天津大沽口,咸丰帝知道后派出大臣与三国代表谈判,双方于1854年11月3日会面,英方提出改约要求十八款,美方提出十一条,法方则要求与英美同样待遇。其中第一条就是外国公使进京,咸丰帝拒绝,为了打发这群洋夷,他只是挑出三条自认为无关紧要的条件进行了回复,并要求三国代表回广东去。
第一次改约就这样结束,由于此时英法和俄国在克里米亚爆发争夺战,故此三国代表只得回到广东。通过第一次改约谈判也可以看出咸丰帝的态度,他是不愿意改约的,虽然清朝已经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但此时天朝大国的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态度往往也代表了整个朝廷的态度。而列强也由于自身的原因,此时无力武力要挟清朝,故此这次改约以失败告终。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咸丰的态度。1856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已经十二年,美国再次提出改约要求。美国政府对驻华公使伯驾提出要求,可以用武力为谈判的后盾,与英法两国互相配合,争取让清朝取消一切对洋人的限制,取得最大的利益。1856年1月19日,伯驾向叶名琛提出照会,要求谈判改约。叶名琛仍然不予理会,并且仍旧不准其入城。到第三次照会后,叶名琛才将美国要求改约的事情上奏咸丰。伯驾吃了闭门羹,只好带着两支战舰北上,要求见皇帝。舰队到达上海,伯驾觉得自己就带着两艘军舰,也不敢乱来。于是他写信给英国公使包令,希望他能和法国公使带着海军战舰北上,直接胁迫清朝改约。但包令认为目前在中国英法战舰太少,士兵也不足,不能轻易打,等到欧洲增兵后,三国方可一起出兵,直接让清朝政府投降。无奈之下,伯驾只得返回广东。
这一年,英法在克里米亚打败了沙俄,开始筹划对中国作战的事宜。英法两国已打算“用武力惩罚清朝”,而此时的沙俄虽然被英法打败,但对于瓜分与自己接壤的中国这块肥肉也是很积极的,很快,英法与沙俄政府达成共识,必须要给中国人一点教训。于是英法美俄在侵略中国的战线上站到了一起。
1,广州之战。1856年10月,广东水师逮捕了一艘名为亚罗号的中国走私船,并抓住了船上从事走私的水手和两名海盗。但亚罗号曾在英国割占的香港注册过,虽然此时执照已经过期。但英国驻广州的领事巴夏礼无礼的要求广东水师交出水手,并污蔑水师官兵对船上的英国国旗不敬。叶名琛害怕事态扩大,放还了水手并派人向英国方面道歉,巴夏礼借口道歉官员级别太小,藐视大英帝国。命军舰闯入中国海口,进攻沿岸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随后,法国借口中国官员杀了一名中文名叫马赖的法国神父,侮辱了神圣的基督教,法军也随即赶到中国。
10 月23日,英军闯入虎门海口,并炮轰广州城。很快英军攻入内城,叶名琛下令不得抵抗。因为此时清朝忙于对抗太平天国,咸丰帝下令地方官员不得与洋人交战,防止事态扩大,而他本人又迷信扶乩之术,认为英军只是随便闹腾一下,很快就会离去。攻入城中的侵略军四处烧杀,使得广州军民自发的反击,在百姓的反击下,英军又退出广州,1857年1月被迫退出珠江,在海上等待援军。
1857年三月,英法援军赶到,并要求美俄两国共同出兵。美国派出公使列卫廉到达中国,暗中协助英法联军。俄国为了趁火打劫也派出公使参与英法联合行美国此时南北局势紧张,内战即将爆发,不便出兵,便宣布中立。但表示愿意协助英法作战,并将停泊在中国的三艘战舰加入战争。俄国则向清朝提出割让外东北的要求,遭拒后派出公使到上海与英国驻上海的领事一同策划联合行动。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五千六百人在珠江口集结,沿途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很快到达广州城下,12月28日,联军炮轰广州城,第二日广州失守。叶名琛出逃,联军任命投降的广东巡抚在”联军委员会“的监视下担任原职,建立了一个傀儡地方政府。两广总督叶名琛则在1858年1月5日被英法联军俘获,用船送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做奴隶,很快死在了海外。
2,大沽口之战。广州失陷后,英法美俄四国公使向清政府递交了照会。英法美三国要求按照自己的要求全面改约,俄国则提出了对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的要求,并要求与清朝重新划分西北界线。四国公使要求钦差大臣到上海谈判,否则将举兵北上。咸丰帝得知四国照会后仍是不同意,而是要求英法美三国回广东,找自己新委派的两广总督黄宗汉谈,俄国去东北找黑龙江将军奕山谈。
咸丰帝的态度让四国公使很是愤怒,于是再次发出照会,并在1858年4月率领舰队开至大沽口。俄国和美国则在照会中表示愿意调停清朝与英法的冲突,避免战争的爆发。咸丰帝闻讯后命人加强天津,大沽的防御,同时他也寄希望于美国和俄国能够调停这次冲突。对于四国暗中的勾结,咸丰帝压根不知道,有这样稀里糊涂的皇帝,这也真是当时中国的悲哀啊。
5月20日,集结完毕的联军舰队突然袭击炮轰大沽炮台。直隶总督谭廷襄带头逃跑,守军在坚守两个小时候溃散,大沽炮台失守。
5月22日,沙俄突然出兵东北,包围瑷珲城,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方代表签订了《瑷珲条约》,割让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并将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26日,联军侵入天津,并宣称要进攻北京。咸丰派大学士桂良前往天津求和并与四国公使谈判。谈判的结果如下:
1,6月13日,中俄《天津条约》签订,条约共十二款。清朝同意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琼州七个通商口岸,他国要求新的通商口岸,俄国也可以前往贸易。俄国有权进入内地传教,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中俄两国派官员勘察以前未明确的边界线。一年内两国换约执行。
2,6月18日,中美《天津条约》签订,条约共三十款。主要内容是强调中美友好,两国不能为小事起冲突,美国乐意充当清朝与列强之间的调停人;美国可以一年派人去北京一次处理关乎本国利益的事情;增开潮州,台湾为通商口岸,四国中要求的通商口岸美国可以自由的前往贸易并居住,四国提出的所有特权美国也同样享有。一年内两国换约执行。
3 , 6月26日,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条约共五十六款,附约一款。主要内容有:英国公使常驻北京,在各通商口岸派领事官员,增开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随意游历和居住在内地,享有传教自由,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来往;中英官员在上海共同修改关税税则;赔款四百万两白银;其余三国享有之待遇英国同样享有。
4,6月27日,中法《天津条约》签订,条约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主要内容有:法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潮州,台南,淡水,登州,南京为通商口岸;享有传教自由和游历居住内地自由;与各国议定的特权法国享有同等待遇;法国兵船可以停泊在中国任何一个通商口岸;赔款二百万两。
条约虽然签订了四份,但种种特权其实都能得到同等待遇,所以列强得到的特权都是一样的,且四份条约都规定在一年内换约执行。签订完条约后,舰队车撤离了大沽口,威胁得到暂时缓解,咸丰赶紧命令加强大沽口防守。
咸丰帝被迫签下这样的屈辱条约,但他对此的评价是:“此城下要盟也。”意思是这是被逼无奈的城下之盟,有机会的话他还是不认。英法要求公使驻京并赔款的条款更让他大为恼火,哪有一群蛮夷在天子脚下常驻的道理,这不是对皇室和天朝的冒犯么?而英法两国政府在签订条约后的反应是:“商务条款仍不够完美。”清朝皇帝想着再改一改,英法政府想着再加一点,正是双方这样的心理,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此处并无赞扬咸丰的意思,因为他对英法的厌恶完全是出于维护天朝国君的尊严,并不是站在数亿百姓的角度来思考的,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
四,火烧圆明园,清政府彻底屈服。1858年10月,钦差大臣桂良到上海与英方商定关税细则。咸丰帝命令他向英国人表示:如果取消公使驻京,游历内地,长江沿岸开放和赔款这四条要求的话,清朝愿意免除所有进口洋货的关税。1858年11月,桂良与英法美三国代表在上海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了鸦片合法化,海关税百值抽五,洋货免证内地税,并聘用英国人管理海关税务等条件。桂良则向英方表示:皇帝希望换约地点改在上海,希望公使不要入京。
但英法两国不同意对《天津条约》做任何修订,坚持到时要在北京换约。1859年,英法美政府决定到北京换约。6月,英美各率一支舰队开到大沽口外,清政府照会公使由北塘登陆,不得携带武器,随行不得超过二十人从天津进京换约。但英法公使拒绝清朝的安排,坚持要用舰队护送公使经大沽口溯白河进入北京。同时,英法联军再次集结,6月25日,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双方激战一昼夜,英法联军惨败,被打死五百多人,其余逃出大沽口。这次胜利让咸丰感到很高兴,甚至想要废止与英法之间的条约。
美国公使看到这情况,赶紧遵照清朝的规定,从北塘登陆进京,与直隶总督换取了《天津条约》的批准书。而沙俄由于没有公使驻京的要求,又以调停人自居,早在美国之前就已经进入北京换取了批准书。
英法联军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后,两国政府视为奇耻大辱,扬言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报复。1860年2月,英军一万二千人,法军七千人,两国二百搜舰队开赴中国。3月,英法联军向清朝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对大沽口的战争进行赔偿并由英法自主决定公使驻京的事宜。清朝一律拒绝。战争开始了,仅仅两个月,英法联军就封锁了渤海湾。俄美两国公使也赶到渤海湾,以调停人的身份配合英法联军作战。在俄国公使提供的情报帮助下,英法联军获知僧格林沁全力防守大沽口,北塘却无一兵一卒。
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14日,僧格林沁的两千蒙古兵战败,塘沽陷落。8月21日,大沽失守,僧格林沁放弃天津退入通州。
8月24日,英法联军进入天津。面对着清军的节节败退,咸丰只得再次派出桂良与联军谈判。英法代表提出要新增天津为通商口岸,并增加赔款数额,英法率领一千名军队进京换约。清朝再次派出谈判大臣要求两国代表在通州谈判。咸丰怎么肯答应英法带兵进城,要真进来自己这个皇帝还当不当了?于是谈判破裂。咸丰指派僧格林沁等清朝官员将英法谈判代表39人拘留在通州。
9月18日,联军攻陷张家湾。21日,八里桥激战,清军溃败。八里桥离紫禁城只有八里,故此得名。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并命弟弟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负责议和。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京城失守。但此时已经进入冬天,天气的严寒和补给的不足导致了联军战斗力开始下降,联军此时迫切的希望清朝皇帝赶快投降,满足自己的一切要切。
随即,联军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联军们被这座恢弘富丽的园林所震撼,联军的统帅下令公开洗劫圆明园。后来由于有人抢的多,有人抢的少,为了公平起见,便组成了拍卖委员会,将抢来的东西公开拍卖,最后大家分钱。能抢的都抢了,不能抢的也砸掉毁掉。
此时的联军虽然攻陷了清朝的都城并洗劫了世界上最富丽的园林,但清朝皇帝还远在热河,万一他又搞什么幺蛾子,联军势必陷入长久的战争中。而寒冷的天气和补给的不足已经不支持联军再打下去了。怎么才能迫使皇帝赶快投降,放弃抵抗呢?
法军提出烧紫禁城,英军则提出烧圆明园。烧紫禁城风险太大,这毕竟是一个帝国的都城,要是把都城烧了,清朝政府土崩瓦解之后,向谁敲诈勒索去?更可怕的是一旦烧了紫禁城,很有可能遭到全中国人的反抗和复仇。经过权衡之后,还是烧圆明园为上策,因为这是皇帝的私家园林,同时也是除紫禁城外最重要的政治中心。
于是,在1860年10月18日,英军放火烧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两天两夜,消息传到热河,咸丰帝彻底崩溃。忙令奕䜣接受列强的所有要求,抵抗的心思彻底消失了。
10月24日和25日,奕䜣和英法代表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于11月分别同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对大沽口的抵抗向两国道歉,割让九龙给英属香港,增开天津为通商港口。赔偿金额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六百万两增长为一千六百万两。并允许英法等国招募华工,另外付给英法联军中阵亡的士兵共计七十万两白银。美国享有同英法同等特权。
沙俄自认调停有功,也逼迫奕䜣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四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准许其在新疆和蒙古等地设置领事馆。并准许此后商谈西北部接壤领土的国界线。为此后侵占我国西北领土留下了伏笔。
第二次鸦片战争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而落下帷幕,近代的中国迎来了更大的苦难。咸丰帝来不及返回北京,第二年在热河病死,终年三十一岁。此后的满清也陷入更加混乱无能的时代。
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政府从抵抗到彻底投降,其转折点正是火烧圆明园。我们往往只记得了英法联军的入侵,却常常忽略了美国和俄国这两个自称为中立和调停的国家。其实,西方的列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都是想割肥肉的货色。
而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虽然被洗劫一空,并被英法联军的大火烧了两天,但此时并未完全毁灭,尚保存了一部分建筑。一直到1900年庚子之变中,攻入北京的八国联军又放了一把火,这座人类建筑艺术史上的明珠才彻底毁灭,留下了残垣断壁,树立在北京的西郊日夜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
哎,圆明园终是毁灭了,被西方视为野蛮落后的东方民族创造了她,号称来自文明世界的西方强盗们烧毁了她。每当看到那残破的遗址时,不禁让我们这些后人潸然泪下——烧掉了,再也没有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