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主体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一个企业可以根据情况确定一个或若干个会计主体。正确否?
对的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一般情况下,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合伙企业不是法律主体,但却是会计主体。再如,在控股经营的企业集团中,母公司及其所控制的子公司均为法律主体,同时,各自也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为了反映企业集团的总体情况,需要在母公司及其所控制的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时,企业集团尽管不是法律主体,但却是会计主体。由此可见,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或企业内部的某一单位,可以是企业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会计主体与法人主体的区别是什么?
会计主体与法人主体不是同一个概念: 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法律主体是法律上承认的可以独立承担义务和享受权利的个体,也可以称为法人。从概念上讲,会计主体的内涵要广,即会计主体包容法律主体。 法人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任何一个法人都要按规定开展会计核算。在过去的教材中,曾经提及“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由于法律主体在概念上包含了无需建账核算的自然人,其后教材也就作出了相应的修订。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比如,企业集团、内部销售部门和生产车间均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核算,但它们不是法人。会计主体的内沿与外延都比法律主体要广。
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区别是什么?
一、区别在于:第一,法律法规依据不同。法律主体以公司法规定来确认,会计主体以会计准则规定来确认。
第二,表现形式不一。独立法人既是一个会计主体,也是一个法律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样,企业集团群体(多个法人)可以是一个会计主体,企业内部的分厂、分公司,甚至车间都可以是一个会计主体。
二、 答:“会计主体”的主体和“法律主体”的主体其实具有不同的含义。
一是“会计主体”是会计基本假设之一,作出这种假设是为了划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出不同的会计主体,然后对划分的特定会计主体相关(会计上)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
可以理解为先圈定一个范围,然后根据不同的报告需要,确定不同的会计主体。感觉上这里的“主体”似乎更像是客体,是会计人员需要处理的东西。
二是“法律主体”简单说就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
三是 法律主体也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经济法主体就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不难看出,经济法主体=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包含于法律关系主体=法律主体。这和上面说的“会计主体”根本是两个范畴的事情。
四是 法律主体强调的是参与,会计主体强调的是被核算的空间范围。(当然具体的划定可以有法律规制)。
三、会计主体是指具有独立会计主体性质的经济实体,它的区别在于,他不受任何一方的支配或影响,有独立的流动资金、负债和权益,具有财务独立性,独立开展经营管理,进行会计核算的经济实体。
法律主体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具有独立的经济责任和法律权利的组织单位。它是一种是考虑到经济实体不同业务形式,便于对实体对外权利负责,同时便于促进企业发展,加强经济管理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它赋予了企业根据自身经营需要选择不同的组织和管理形式的能力,它的存在在于满足经济实体实际的、变化的经营要求。
四、区别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讲,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区别在于概念,包容性,涉及领域三方面。
1、概念不同
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监督的组织,一般来说,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都是一个会计主体,比如,一个公司、一个商店、一个车间、一个家庭,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企业集团在母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经营活动。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母、子公司分别也是会计主体)。但为了全面地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此处的企业集团不是一个法律主体)。
法律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法律上所称的“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通俗地讲,就是有资格在法院打官司的单位,或者,有资格成为原告或被告的单位。例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都是法律主体。可以起诉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但是不能起诉一个车间,因为这个车间不是一个法律主体,他只一个会计主体。
2、包含主体不同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比如企业内部的某个单独核算的部门。一般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大于法律主体。因为只要是一个法律主体,无论其规模多大,也无论其采取什么样的企业组织形式,它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会计工作,进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又如,独立核算的生产车间、销售部门等也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来反映其财务状况,但它们都不是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采取的立场以及在空间范围上的界定。会计主体既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个企业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
3、涉及领域不同
会计主体涉及会计核算和会计行为领域,法律主体涉及司法领域。
五、会计主体是指经济活动的实体,例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可以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告的单位。而法律主体是指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外负有诉讼权利义务的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可以由法律代表人进行签订合同,承担民事责任和进行民事诉讼的单位。
因此,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之间的区别是,前者是通过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告记录实体经济活动的单位,而后者则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可以由法律代表人签订合同、承担民事责任和进行民事诉讼的单位。
一般来说,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是().A.有区别?
1、概念不同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一般来说,凡拥有独立的资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收支、盈亏并编制报表的企业或单位就构成了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个单位或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可以是单一的一个企业,也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法律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法律上所称的“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2、包含关系不同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比如企业内部的某个单独核算的部门
法律主体:一般都是会计主体
如何理解法律主体必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也就是说只要在经济上相对独立的企业、单位等组织都可以成为会计主体。
会计法总则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法律办理会计事务。也就是说,只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就可以成为会计主体,会计主体的范围较宽。《会计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单位)必须依照本法办理会计事务。”由此可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包括企业的分支机构)都是会计主体。而法律主体的要求就比较严格了,并不是所有的组织和单位都能成为法律主体,只有那些在法律上具有独立人格的组织才能成为法律主体,即只有法人组织才能成为法律主体。具体的讲,首先要有独立的财产,也就是组织的财产和其成员的财产要区分开来,组织的财产要独立于其成员的财产,不能随便变动,因此属于会计主体的个人独资企业不是法律主体;其次组织要能独立承担责任,也就是能够以自己的财产而不是成员的财产来承担责任,因此属于会计主体的企业的分支机构不是法律主体。具备了这两条,才能成为法人,才能成为法律主体。由此可知,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