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之前捣鼓那个“投资公司会计核算办法”的事儿。不是讲大道理,纯粹就是分享下自己一步步摸索的过程,希望能给有需要的朋友一点启发。
话说回来,刚接手这摊子事的时候,脑子有点懵。投资公司嘛钱进钱出的,跟普通买卖公司还真不太一样。光知道用《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这些大框框肯定不行,太笼统了,好多具体情况对不上号。
第一步:摸清家底,搞懂业务
我就先没急着定规矩。先一头扎进去,把公司投了些啥玩意儿给捋清楚。短期炒股的?长期持有的股权?还是买了些债券吃利息?这都得弄明白。不同的投资,账务处理肯定不一样。比如买股票的钱,除了股价,那交易手续费、印花税啥的,是算成本里头,还是当费用处理?这都得想清楚。
第二步:翻“旧账”,找参考
然后,我就开始翻箱倒柜找资料。不是找理论书,而是看看行业里头别人大概是怎么做的,有没有现成的、比较靠谱的操作指引。网上搜罗了一圈,也问了几个老会计朋友。虽然没找到能直接照搬的,但心里大概有了个谱,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
第三步:搭架子,写草稿
心里有底了,就开始动手写。我没想一上来就整个完美的,就先搭个简单的架子。主要分几块:
- 钱进来咋记:收到投资款、利息、分红这些,怎么入账。
- 钱投出去咋记:买股票、买债券、投项目,成本怎么确定,那些附加费用怎么算。
- 持有期间咋弄:股票涨了跌了,账上要不要动?利息是不是按期确认?
- 卖掉之后咋算:赚了还是亏了,怎么算清楚,怎么记账。
- 月末年底咋报:要出哪些报表,能让老板一眼看明白投得咋样。
我就按这个思路,一条条地写具体的操作步骤。用大白话写,尽量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词儿,保证咱们自己做账的人能看懂、能执行。
实践中的磕磕绊绊
写是写出来了,但真正用起来,问题就来了。比如,刚开始规定,所有交易费用都进成本。结果搞短线的那部分,费用一堆,算收益的时候特麻烦,看着也不直观。后来就调整了下,短期的交易费用就直接当期间费用处理了,这样报表看着清爽点。
还有就是那个公允价值变动,一开始想搞得规范点,跟着市价调。结果发现,有些非上市的股权投资,市价不好弄,估值也麻烦。拍板,能可靠计量市价的(比如股票),就按市价调;不好估的,就先按成本放着,等处置的时候再说。
第四步:反复修改,内部“公测”
这个核算办法不是一次成型的。是我先写一版草稿,然后让做账的同事试着用。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看看是规则写得不清楚,还是实际情况太特殊。然后我再改,改完再用,来回折腾了好几遍。
第五步:定稿,存档,但不是终点
觉得差不多顺了,各种常见情况都能覆盖了,就把它整理成一个正式的内部文件。打印出来,相关人员人手一份,以后就按这个来。但这也不是说就一成不变了。政策会变,业务也会发展,这核算办法也得跟着调整,过段时间就得拿出来审视审视,看看有没有需要更新的地方。
搞这个投资公司的会计核算办法,没啥捷径,就是得多琢磨业务,多动手实践,不怕碰壁,不断调整。核心就是俩字:实用。得让它能真正指导咱们日常做账,让账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我的一点实践心得,糙是糙了点,但希望能帮到大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