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唠唠“主营业务成本”这事儿。别看这名字听着好像挺官方、挺绕口的,掰开了揉碎了,就是咱们做生意,卖东西或者提供服务,直接花出去的那些钱。
想当初我刚开始自己折腾点小买卖的时候,眼里只有进账,每天看着流水哗哗地进,心里美滋滋的。那时候对“成本”这概念,模模糊糊的,觉得不就是进货价嘛简单得很。结果第一个季度末,请人帮忙算了算账,好家伙,看着挣了不少,但刨去七七八八的费用,剩下的利润薄得跟纸片一样,甚至有些看着卖得火的产品,居然是亏钱的!这下给我敲了个大警钟。
从那时候起,我才真正开始下功夫去抠这个“主营业务成本”。
第一步,我就老老实实地,把所有跟卖出去的东西直接相关的花费,全都找出来。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
- 进货的钱: 这是最大头,比如我卖杯子,那买杯子的钱就是直接成本。供应商开的发票、付款记录,一张都不能少,得对上。
- 加工的钱: 要是杯子进回来我还得自己印个花啥的,那请人印花的工钱、颜料钱,这也得算进去。一开始我就凭感觉估摸着算,后来发现不行,必须得精确。我就记录每次印花了多少个杯子,用了多少颜料,花了多少工时,然后分摊到每个杯子上。
- 直接人工费: 要是雇了专门负责生产或者打包发货的人,那他们的工资、社保里,直接跟生产、发货相关的部分,也得摊进来。这个一开始我搞不清楚,老是跟管理人员的工资混在一起,后来才分明白,专门负责生产线的工人的钱,才是主营业务成本里的。
- 还有些零碎但直接相关的: 比如,包装盒、快递费(如果是我们承担的话)。这些小钱,攒起来也不少。
我的实践过程,简单粗暴:
1. 收集凭证: 我强制自己,只要是跟产品直接相关的支出,不管大小,发票、收据、付款截图,都得留还得备注清楚是干啥用的。一开始是纸质的,后来弄了个专门的文件夹放电子版,方便查找。
2. 分类记录: 光收集没用,得记账。我一开始就用最笨的办法,搞了个Excel表。左边是日期,然后是项目(比如“采购A型号杯子”、“支付印花工费”),然后是金额。关键是,我在旁边加了一列,“成本归属”,手动标记哪些是直接跟卖出去的产品挂钩的,也就是主营业务成本。
3. 定期核对: 每个月月底,雷打不动,我就把这个月所有的“主营业务成本”加总,再跟我这个月卖掉的货对应起来算。比如这个月卖了1000个A型号杯子,我就得把这1000个杯子的进货成本、加工成本、相关人工等都算出来,加到一起,这就是这个月A型号杯子的主营业务成本。
4. 反思调整: 算出来不是目的,关键是看。一看数字,心里就有底了。哪个产品成本高得离谱?是不是哪个环节能省点钱?比如我发现某个供应商的进货价一直涨,算下来利润越来越薄,那就得赶紧找备选供应商了。或者发现某个加工环节特别费钱,那就琢磨是不是能改进工艺或者换个外包。
就这么一步一步做下来,虽然过程挺繁琐,有时候对账对得头都大了,但效果是真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我对自己的生意到底赚不赚钱,心里门儿清。 不再是以前那样,看着流水挺好看,实际口袋空空。而且知道成本在哪儿,才知道劲儿往哪儿使,怎么去优化,怎么去定价,这生意才能做得长久。
别小看这“主营业务成本”,真不是财务人员看看报表就完事儿的。咱们自己做业务的,必须得亲自下场,把它摸透了,这生意才能做得明白、做得踏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