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本差异借贷方向?这玩意儿,刚开始我也晕头转向的,后来实操了几次,才慢慢摸索出门道。
事情是这样的,刚开始接触财务的时候,公司采购了一批原材料,当时我就负责做账。采购回来的材料,实际价格跟计划价格不一样,这就出现了“材料成本差异”。
- 第一步,分清楚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实际成本就是你真金白银花了多少钱买回来的,计划成本是公司事先定的一个标准价。
- 第二步,搞明白超支和节约。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高,那就是超支;反之,就是节约。
现在开始说借贷方向。一开始我总是记不住,后来发现有个笨办法,但是贼管用!
先说入库的时候:
- 如果超支了,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那么“材料成本差异”就记在借方。可以理解为,超支了,公司亏了,借方代表资产的增加或者费用的增加。
- 如果节约了,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那么“材料成本差异”就记在贷方。可以理解为,节约了,公司赚了,贷方代表负债的增加或者收入的增加。
这还没完,材料入库后,还要发出去用。发出材料的时候,也有差异要处理。
再说发出材料的时候:
- 如果发出材料分摊的是节约的差异,也就是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那“材料成本差异”就记在借方。这里有点绕,因为节约了,实际上要减少材料成本,所以记借方。
- 如果发出材料分摊的是超支的差异,也就是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那“材料成本差异”就记在贷方。同样,超支了,实际上要增加材料成本,所以记贷方。
是不是有点晕?我当时也是,脑子都快打结了。
后来我总结出一个更简单的记忆方法:
记住两个核心原则
- 实际大于计划(超支): 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高的时候,期末余额在借方,发出材料的时候往贷方转。
- 实际小于计划(节约): 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低的时候,期末余额在贷方,发出材料的时候往借方转。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公司计划成本是10块钱一公斤买进一批材料,实际花了12块钱,超支了2块钱。入库的时候,“材料成本差异”就在借方,记2块钱。后来这批材料发出去了,那么就把这2块钱从借方转到贷方,对应的成本科目也要增加。
反过来,如果实际只花了8块钱,节约了2块钱。入库的时候,“材料成本差异”就在贷方,记2块钱。发出的时候,就把这2块钱从贷方转到借方,对应的成本科目就要减少。
刚开始做账的时候,我都是拿着计算器,一遍一遍地算,然后对着笔记,慢慢地把借贷方向搞清楚。后来做得多了,就形成肌肉记忆了,根本不用想,就知道该怎么记了。
所以说,这东西没啥捷径,就是得多练。而且一定要理解背后的逻辑,不能死记硬背,不然遇到稍微复杂点的情况,就彻底懵逼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