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捣鼓的一个东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听着是不是挺专业的?拆开来看,也就那么回事儿,主要是自己想搞明白公司运作背后的一些门道,就动手实践了一下。
起因是啥?主要是前段时间看一些公司的财报,老是看到这个词,还有些分析师拿它说事儿,判断公司值不值得投,项目能不能干之类的。我就琢磨着,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它咋就能衡量这些事儿?光听别人说不过瘾,还是得自己动手算算,心里才有底。
我就找了个自己有点兴趣的公司(具体哪个就不说了哈,免得有打广告的嫌疑),准备拿它练练手。第一步,我得先搞清楚这“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到底是个啥意思。
我查了点资料,又自己琢磨了半天,用大白话理解,它就是公司搞钱需要付出的平均“代价”。你想,公司要发展,要投项目,得有钱?钱从哪儿来?要么是借的(比如银行贷款、发债券),要么是股东投的(比如发的股票)。这两拨人给你钱,都不是白给的,借钱的要收利息,投股票的想要分红和股价上涨的回报。这些利息、回报,对公司来说,就是它用这些钱的成本。
那为啥叫“加权平均”?因为公司借的钱和股东投的钱,比例可能不一样,成本也可能不一样。比如借钱的利息可能是5%,股东期望的回报可能是10%。如果公司一半钱是借的,一半钱是股东投的,那平均成本就不能简单地(5%+10%)/2 = 7.5% 这么算。因为借钱利息是可以抵税的,实际成本会低一点。而且不同来源的钱占总资金的比例(也就是“权重”)也得考虑进去。得把各种来源的钱的成本,按它们各自占总资金的比例(权重)算出来,再加到一起,这才叫“加权平均”。
我的计算步骤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步: 拆分公司的钱是哪儿来的。我主要看了两大块:债务和权益。
- 债务:就是公司欠别人的钱,主要是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这些。
- 权益:就是股东的钱,主要是普通股。
第二步: 算各种钱的“代价”,也就是各自的成本。
- 算债务成本: 这个相对简单点。我找了找公司财报里披露的借款利率,或者债券的票面利率。但别忘了,付利息可以少交点企业所得税。真实的债务成本要打个折,公式大概是:借钱利率 × (1 - 企业所得税税率)。这个税率我也查了一下,按当前政策来就行。
- 算权益成本: 这个就稍微麻烦点。股东投钱,不像借钱那样有固定的利息回报。他们想要的是公司价值增长带来的收益。这个没法直接看到,得估算。我用了个比较常见的方法,大致是看市场无风险利率(比如国债利率),加上一个市场风险溢价(股市整体比无风险投资高出的那部分收益),再乘上一个反映这家公司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波动性的系数(贝塔系数)。这个过程需要找不少数据,稍微有点折腾,但逻辑是通的:风险越高,股东要求的“代价”(回报)就越高。
第三步: 确定“权重”。就是算算债务和权益各自占了公司总资金(总资本)的多少比例。这个我用了它们的市场价值来算,而不是账面价值,因为市场价值更能反映当前的真实情况。我查了公司的总市值(权益的市场价值),又估算了下公司长期债务的市场价值(这个有时候不太好找,我就简化处理了一下,用了账面价值做近似,或者找找有没有公开的债券交易价格)。然后,各自除以总的市场价值(市值+债务市场价值),就得到了权重。
第四步: 加权平均。把第二步算出来的各种成本,乘以第三步算出来的各自的权重,然后加起来。公式大概是:(债务成本 × 债务权重) + (权益成本 × 权益权重)。这样,我就得到了这个公司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的估算值。
捣鼓完这一通,我得出了一个百分比数字。比如,算出来是8%。这就有意思了,这个8%意味着啥?
我的理解是,这家公司拿着这些钱(不管是借的还是股东投的),平均下来每年至少要产生8%的回报,才能刚刚满足这些资金提供者的要求,才算“不亏本”(对资金提供者而言)。如果公司要投资一个新项目,这个项目的预期回报率就得高于这个8%,不然辛辛苦苦干一年,结果还不够给人家利息和回报的,那不是白忙活嘛
这个WACC就像一个门槛,公司做决策的时候,可以用它来衡量投资项目值不值得干。这只是一个简化的理解和计算过程,实际操作中可能还有更复杂的情况,比如优先股、不同种类的债务等等,但我这回实践主要是想把基本逻辑跑通。
这回自己动手算WACC的过程,虽然找数据、理解概念花了不少时间,但确实让我对公司怎么衡量资金成本、怎么评估投资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再是看报告里的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明白了它背后是怎么来的,有啥用。感觉以后再看财报或者项目分析,心里能更有谱一些了。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