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唠我自个儿琢磨记账这点事儿。以前我也是个糊涂蛋,钱花哪儿了都不知道,月底一看兜比脸还干净,那叫一个愁。
为啥要记账?还不是穷闹的!
我也没这习惯。工资一到手,吃吃喝喝,买点零七八碎的,感觉也没买啥大件儿,可钱就是不禁花。老婆孩子要养,房贷车贷压着,有时候人情往来也少不了,月底一算账,嗨,基本上都是月光,甚至还得动用点以前的老本。时间一长,我就觉得这么下去不行,挣得再多也存不住,心里没底。
摸索着开始,磕磕绊绊
痛定思痛,我决定开始记账。 最早,我想着用个小本本,买根葱都记上。结果?坚持了不到一个礼拜就歇菜了。为太麻烦了!出门老得想着带本带笔,有时候买个早点,一手包子豆浆,一手哪还顾得上掏本子。再说,写得乱七八糟,回头自己都看不明白。
后来智能手机普及了嘛我就琢磨着用手机记。一开始用手机自带的备忘录,一条一条打字,也挺费劲。而且不好汇总,想看看一个月吃喝上花了多少,得自己慢慢加,头都大了。
再后来我找到了专门的记账APP。 这玩意儿就好多了,点几下就能选分类,输入金额,唰唰几下就搞定。我试了好几个,选了个界面瞅着顺眼、操作也简单的。这就算是把家伙事儿给找好了。
养成习惯,真不是件容易事
工具是有了,但贵在坚持。刚开始那几天,新鲜劲儿还在,每花一笔钱,哪怕是买瓶水,我都赶紧掏出手机记上。但时间一长,惰性就上来了。有时候忙起来,或者玩得高兴,就给忘了。晚上躺床上了才想起来:“今天中午吃饭钱忘了记了!” 然后就凭记忆瞎估一个数。
为了不漏记,我给自己定了几个规矩:
- 小额支付尽量用电子支付: 这样每一笔都有记录,忘了记账的时候,翻翻支付记录就能补上。
- 固定时间补记: 比如每天晚上睡觉前,或者第二天早上,专门花几分钟回忆一下,把前一天的账目补齐。
- 大额支出立刻记: 像交房租、还贷款这种,数额比较大的,办完事儿立马就记上,免得忘了。
就这么磕磕绊绊地坚持下来,大概过了一个月,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看了看我的账单报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原来我每个月光是喝奶茶、吃零食、点外卖这些不起眼的小钱,加起来数目就相当可观!还有一些冲动消费,买了之后就扔那儿吃灰的东西,也占了不少。
分析才能对症下药
光记下来还不够,还得分析。我就开始琢磨:
是分类要搞明白。 APP里都有默认分类,比如餐饮、交通、购物、娱乐啥的。我就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了一下,比如“餐饮”里,我会再细分一下是“早午晚餐”、“零食水果”还是“请客吃饭”,这样看得更清楚。
是设定预算。 根据前一两个月的记录,我对自己的各项开销大概有了个数。然后我就尝试给每个大类设定一个预算,比如这个月“餐饮”预算1500,“娱乐”预算300。尽量不超支,超了就得从别的地儿省出来,或者下个月控制。
然后是定期复盘。 每个月月底,我会花点时间,好好看看这个月的账单。哪些是必要支出,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纯粹浪费。看到那些不该花的钱,心里就咯噔一下,下次就会有意识地去避免。
现在的我,心里有底了
记账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跟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虽然有时候还是会觉得有点小麻烦,但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我知道我的钱花哪儿了。 不再是稀里糊涂的月光族,每个月都能有计划地存下一点钱。虽然不多,但看着存款数字一点点往上涨,心里那叫一个踏实!
而且通过记账,我也更清楚自己的消费习惯,哪些地方可以省,哪些钱是必须花的。冲动消费也少了很多,买东西之前会多想一下:“这玩意儿真的需要吗?买了能用几次?”
如果你也跟我以前一样,老是觉得钱不够花,不知道钱去哪儿了,不妨也试试记账。一开始可能会有点不习惯,但坚持下来,你肯定会感谢当初那个开始记账的自己。这玩意儿,谁用谁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