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聊聊成本核算这事儿。当年我刚开始自己搗鼓点小买卖的时候,对这玩意儿真是一窍不通。每天忙得团团转,月底一看银行卡,钱是进来了,但也花出去了不少,具体赚了多少,哪个产品赚钱,哪个项目赔钱,心里真是一笔糊涂账。
最初的摸索:一锅粥式的算成本
我就是个“甩手掌柜”式的核算。月底把所有票据,什么买材料的钱、付的电费、偶尔请人帮帮忙的工钱,全堆一块儿,然后用总收入减去这一堆,剩下的就是利润。听着简单?问题是,这种算法太粗了! 根本不知道具体哪个环节花钱多,哪个产品利润薄如纸。有一次,接了个自以为利润不错的小活儿,忙活半天,仔细一算,好家伙,去掉七七八八的开销,基本上是白忙活,还不如歇着。
那时候我就意识到,不行,这么搞下去迟早得玩完。必须得把成本这事儿给整明白了。
开始折腾:分门别类是个好习惯
我开始琢磨,得把钱花在哪儿了给弄清楚。于是我动手把费用分了分类。最主要的三大块:
- 直接材料: 就是做这个东西直接用掉的料,比如我做个小木凳,那木头、钉子、油漆这些就是。
- 直接人工: 要是请了师傅干活,付给师傅的工钱。一开始我自己干,这块儿还不太明显,后来发现自己的时间也是钱!
- 杂七杂八的费用(后来才知道叫制造费用): 像房租水电、机器磨损、管理人员工资(虽然当时就我一个管理),这些不能直接算到某个产品头上,但又确实发生了的钱。
这么一分,思路清晰多了。至少我知道钱大概往哪些方向流了。然后我就试着把这些费用往不同的产品或者项目上分摊。比如,做A产品用了多少料,花了多少工时,我就记下来。对于那些杂七杂八的费用,一开始我头疼,后来就简单粗暴地按产量或者工时大概分一下。虽然不完美,但比之前“一锅粥”强太多了。
进阶尝试:标准成本与实际对比的启发
后来生意稍微做了大一点,产品种类也多了起来,我就开始琢磨着能不能更精细一点。我听说过一个叫“标准成本”的玩意儿,大概意思就是先给每个产品定个目标成本。比如,我觉得一个小木凳,材料应该花50块,人工20块,杂费摊10块,那标准成本就是80块。
然后,每个月生产完了,我再把实际发生的成本算出来,跟这个标准一比。这一比就有意思了!有时候发现材料超了,我就得去查是不是买贵了,还是浪费了。有时候人工高了,就看看是不是效率低了。这种方法逼着我去关注过程中的浪费和效率问题,对我控制成本帮助特别大。
定标准成本也不是拍脑袋就行的,得根据过去的经验,市场行情,反复琢磨。而且市场一变,材料价格一波动,这个标准也得跟着调整,不然就没意义了。
我的实践小结:灵活变通最重要
再后来我又接触了一些更复杂的核算方法,比如叫啥“作业成本法”的,说是能把费用分摊得更准。我研究了一下,感觉对我当时那个小摊子来说,太复杂了,数据收集起来也费劲。我就没硬上。
我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成本核算这事儿,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一步,你得把账目理清楚。 收入是收入,支出是支出,别混了。买啥了,花哪儿了,都得有记录。
第二步,把支出分分类。 哪些是直接跟产品相关的,哪些是间接的,得分开看。
第三步,想办法把这些费用分摊到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上。 刚开始可以简单点,比如按产量、按工时,慢慢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去细化。
第四步,定期分析。 算出来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看看成本构成为啥是这样?哪儿高了?哪儿能省?这样才能帮助你做决策,比如某个产品要不要继续做,价格怎么定才合适,怎么才能把成本降下来,多赚点钱。
我现在回头看,从最开始的稀里糊涂,到后来能大概知道每个产品的利润,再到有意识地去控制成本,这个过程虽然折腾,但收获真的很大。至少,不会再辛辛苦苦忙半天,结果发现是给别人打白工了。不管买卖大小,成本这块儿,还是得花点心思琢磨琢磨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