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不聊别的,就说说这个固定资产清理的账,我是咋一步步弄明白,又是咋在实际工作中操作的。这事儿,说复杂也不复杂,但真要捋不顺,那可就头疼了。
第一步:把旧东西从固定资产账上挪窝
你想,这东西都要处理了,总不能还让它在固定资产那儿占着茅坑不是?所以第一件事儿,我就得把它从“固定资产”这个科目里给转出来。咋转?
得有个专门的“坑”来放这些待处理的玩意儿,这个坑就叫“固定资产清理”。我就借记“固定资产清理”,把这固定资产原来的价值(就是买的时候多少钱)减去已经提的折旧和可能计提的减值准备之后的那个净值,给扔进去。
那相应的,“固定资产”科目里它原来的买价,得减少,所以我就贷记“固定资产”,把它原来的价值给冲掉。
然后,这固定资产用了这么久,肯定提了不少折旧?这个“累计折旧”也得跟着转走,所以我就借记“累计折旧”,把已经提过的折旧总额给转出来。
要是之前还提过什么“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那也得一并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给转出来。
这么一捣鼓,这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就清清楚楚地挪到“固定资产清理”这个科目里头了,原来的“固定资产”科目里它的原值没了,相关的“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也没了。
第二步:清理过程中花的钱,也得记上
这清理旧东西,有时候还得花点钱。比如说,找人搬运、拆卸,或者交点什么税费之类的。这些花出去的钱,也都得算到“固定资产清理”的头上。
我就借记“固定资产清理”,把这些费用加上去。
钱是咋付的?要是从银行走的,那就贷记“银行存款”;要是交了税,那就贷记“应交税费”。钱从哪儿出去的,就贷记哪个科目。
我记得有一次处理一台旧机器,光是拆卸费和运输费就花了好几百,这些我都老老实实记到“固定资产清理”的借方了。
第三步:卖废品收回来的钱,或者保险赔款
有时候,这些旧东西还能卖点废铁钱,或者报废了保险公司给赔点。这些收回来的钱,也得记到“固定资产清理”这个科目里,不过是记在贷方,表示这清理科目里的东西减少了(因为变成钱了嘛)。
收到了钱,那就借记“银行存款”或者“其他应收款”(要是对方还没给钱)。
贷记“固定资产清理”,把收回来的钱从清理成本里扣掉。
比如上次那台旧机器,当废铁卖了200块,这200块我就借了“银行存款”,贷了“固定资产清理”。
一步:算算这买卖是赚了还是赔了
等上面这些都弄完了,“固定资产清理”这个科目,它借方是转过来的固定资产净值加上清理费用,贷方是卖出去收回来的钱。我就得看看这个科目的余额是在借方还是贷方。
如果余额在贷方,那说明收回来的钱比它原来的净值加上清理费用还多,那就是赚了!这赚的钱,我就转到“营业外收入”或者现在新准则下的“资产处置损益”里去。分录就是借记“固定资产清理”,贷记“营业外收入”或“资产处置损益”。
如果余额在借方,那就是亏了,收回来的钱不够本。这亏的钱,我就转到“营业外支出”或者“资产处置损益”里去。分录就是借记“营业外支出”或“资产处置损益”,贷记“固定资产清理”。
这么一弄,这个“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就平了,这摊子事儿就算彻底清干净了。
我刚开始接触这块儿的时候,也觉得挺绕的,老是把借贷方向搞混。后来自己多做了几笔,特别是碰到那种又花钱清理又卖了点废品的情况,一步步捋下来,就清晰多了。这事儿看着不起眼,但真要弄错了,回头查账或者审计的时候,麻烦可就大了。细心点,一步步来,肯定能弄明白。我这套流程下来,基本上没出过啥岔子,希望对大家伙儿有点用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