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手头有个新摊子事,感觉不先把坑看清楚,后面准得栽跟头。我就琢磨着得正经搞一次风险评估。这东西听着挺玄乎,做起来也就那么回事,主要是要动手去做,别光想。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是怎么一步步做的。
第一步:先把风险都找出来
我第一步干啥?就是把相关的几个人都叫到一块儿,找个会议室,关起门来聊。光靠我一个人想肯定不全面,得多几个人一起琢磨。我们当时就围着桌子,大家想到啥说有点像头脑风暴。我让他们把能想到的,这个项目里可能会出岔子、不顺利、或者导致失败的地方,都给列出来,不管大小,先都扔出来再说。
除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还特地去翻了翻以前类似项目的记录。看看以前都掉过哪些坑,踩过哪些雷,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能帮我们提前看到一些问题。有时候,我还得去现场转转,或者找一线干活的兄弟们聊聊,他们知道的细节,可比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要多得多,也实际得多。
当时我们主要琢磨了几个方面:
- 人方面:会不会到时候人手不够?团队里的人经验怎么样?会不会有人操作失误或者撂挑子不干了?
- 技术方面:我们要用的技术或者工具靠不靠谱?是不是太新了,我们自己都没玩转?或者太老了,跟不上趟了?
- 外部因素:市场环境会不会突然变了?政策法规有没有啥影响?我们的合作方或者供应商会不会掉链子?
- 管理方面:我们内部流程顺不顺?部门之间沟通有没有障碍?计划做得够不够细?
就这么着,一条条列,先不管重复不重复,合理不合理,尽可能多地把能想到的风险都扒拉出来,弄了个长长的单子。
第二步:分析这些风险有多大麻烦
光列出来一堆风险还不行,密密麻麻的看着都头疼。下一步,就得分析分析,这些风险到底有多大的“威力”。我就拉着大家一起,对着那个长单子,一条条地过。
对每一条风险,我们主要琢磨两件事:
- 这事儿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是很可能发生,还是基本上不太可能?这个有时候靠经验判断,有时候也看看历史数据,大概估摸一下。我们就简单分成了“高、中、低”几档。
- 万一真发生了,后果有多严重? 是会让项目彻底黄了,还是只是会拖点进度、多花点钱?或者只是个小麻烦,不痛不痒?这个也分了“严重、中等、轻微”几档。
这一步挺费脑子的,大家看法可能不一样,有时候还得争论几句。不过没关系,目的就是把每条风险掂量清楚。
第三步:排个轻重缓急
分析完了,每条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都有了大概的判断,心里就比较有谱了。接下来就好办了,排个优先级。
你想,有的风险,虽然听着吓人,比如天塌下来了怎么办,但发生的可能性几乎是零,那我们就不需要太操心。有的风险,可能发生的可能性不高,但一旦发生,我们就直接“game over”了,这种就得特别小心。
我们就把那些“高可能性、高严重性”的风险,还有“中可能性、高严重性”或者“高可能性、中等严重性”的风险,都重点圈出来。 这些就是我们后面要重点盯防和想办法应对的。至于那些“低可能性、低严重性”的,就先放一放,资源有限,得先紧着要命的来。
第四步:记下来,准备动手
讨论分析了半天,不能白忙活。一步,就是把这些结果,特别是我们排出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都清清楚楚地记下来。我通常会弄个简单的表格,写清楚风险是可能性多大,后果多严重,谁负责去跟进或者想辙。
这份东西就是我们后面的行动指南了。有了它,后面做计划、定措施的时候,心里就有底了,知道哪些地方是雷区,要绕着走,哪些地方要加固,多投入点精力去预防。
搞风险评估这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就这几步。关键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地去做,不能走形式。每次搞完一次,心里就感觉踏实多了,至少知道主要的风险在哪儿,不至于两眼一抹黑往前冲。风险是动态变化的,还得时不时回过头来看看,更新一下。总比出了事再抓瞎要强多了,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