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聊“研发费用”这事儿。别看就四个字,刚接触的时候,我可是实实在在被它绕晕过一阵子。后来自己一点点摸索,才算是把它给捋顺了。
第一次摸索:啥都往里扔
我们公司刚搞研发那会儿,财务那边说要归集研发费用,我就寻思,这不简单嘛就是研发部门花的钱呗。于是技术部门买的电脑、服务器,工程师们出去学习的培训费,甚至有时候加班叫个外卖,我都琢磨着是不是也能算进去。结果,一报上去,就被财务打回来了,说好多不符合规定,得重新弄。
理清思路:哪些算,哪些不算
没办法,只能老老实实坐下来研究。我找了些资料看,又跟财务同事请教了好几次,才慢慢搞明白研发费用到底都包含些核心就是,这些钱必须是直接为了搞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花的。
我根据自己的实践,大概梳理了一下,主要有这么几大块:
是人的费用。 这可是大头。我们搞研发的兄弟姐妹们的工资、奖金、各种补贴,还有公司给交的五险一金这些,都得算进去。有时候项目紧,还会请外面的大神来帮忙,给这些外聘专家的劳务费,也属于这一块。
是直接投入的费用。 这个就比较杂了。比如,我们为了做实验,买的那些原材料、试剂,还有研发过程中消耗的燃料和动力,像电费啥的。如果为了研发买了个新设备,那这设备的折旧费也得算。还有,有时候为了验证一个新想法,会做一些样品或者试制品,这些“试验试制费”也是。如果公司有相关的无形资产,比如专利技术,在研发过程中用到了,那它的摊销也算。
然后是跟设备相关的折旧和摊销。 前面提到了新设备,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它们的折旧费是个持续的投入。有些是为了研发项目长期租用的场地或设备,这些“长期待摊费用”也要分摊到研发成本里。
还有些杂项。 比如,产品设计阶段的设计费,新设备安装调试的费用,这些都是。如果委托了外面的公司或者机构帮忙搞一部分研发,那付给他们的钱,就是“委托外部研发费”。
关键一步:费用化还是资本化?
搞清楚了哪些钱算研发费用,接下来一个头疼的问题又来了:这些钱是直接当成当年的费用报销掉(费用化),还是算成公司的“无形资产”(资本化)?
我摸索下来的经验是,在研究阶段,不太确定能不能搞出名堂的时候,发生的费用一般就直接费用化了,计入“管理费用”或者现在新的准则下单独列示“研发费用”。等到开发阶段,技术上觉得可行了,能形成产品或者技术,未来能给公司带来经济利益了,这时候花的钱,满足一定条件后,就可以资本化,变成公司的“无形资产”。等这个无形资产能用了,再分期摊销掉。
这个判断当时可费了我不少劲,经常要跟财务和项目负责人一起开会讨论,确保别弄错了。
意外之喜: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后来我还发现一个天大的好事儿,就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简单说,就是国家为了鼓励企业搞研发,你花的研发费用,在算企业所得税的时候,除了实际花掉的那些可以扣除外,还能再多扣除一部分。比如,你花了100万搞研发,符合条件的,可能在税前就能按200万来扣(具体比例看政策,不同时期可能不一样)。这一下子就能给公司省下不少税钱!
知道这个政策后,我们对研发费用的归集就更上心了,生怕漏掉了错过了这个优惠。
我的实践落地:建台账,专人管
为了把研发费用管我们后来专门建了研发费用辅助账。每个研发项目都单独列出来,每一笔相关的支出,都清清楚楚地记下来,是谁花的,花在哪儿了,对应的发票合同都整理还指定了专人负责研发费用的日常核算和监督。
比如说,一个项目立项了,我们会先做个预算。项目过程中,领用材料要有领料单,人员工时要分摊到具体项目,设备折旧也要按项目使用情况来分。月底财务会把这些数据汇总,形成研发费用明细表。
这样一来,不仅账目清晰了,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研发费用也能准确地报上去,给公司实实在在地带来了好处。
研发费用的管理,就是个细致活儿,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面逐渐清晰,再到能给公司实实在在省下点真金白银,这个过程还是挺有成就感的。今天就先分享这些,希望对大家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