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聊聊“会计科目使用说明”这玩意儿。一开始我自个儿捣鼓公司账务的时候,看到这几个字就头大。啥科目,咋用,完全一头雾水。
我的“初体验”与混乱期
记得刚开始那会儿,我寻思着不就是记个账嘛钱进来了,钱出去了,弄个流水账不就得了?结果,月底一对账,发现根本对不上,或者说,对上了也不知道公司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钱都花哪儿去了也不清楚。看着一堆数字,感觉就像一团乱麻,心里特没底。
那时候,我就是简单粗暴地把所有收到的钱都记成“收入”,所有花出去的钱都记成“支出”。买办公用品是支出,给员工发工资是支出,交水电费也是支出。这么记,倒是简单,但问题也大。比如,我买了一批货,这钱付出去了,算支出。货卖出去了,钱收回来了,算收入。但这里面,货的成本是多少?我到底赚了多少?完全看不出来。
痛定思痛,开始琢磨
后来实在受不了这种混乱了,我就下决心好好研究研究这个“会计科目”。我先是找了些基础的会计书来看,又在网上搜了不少资料。一开始看那些定义,什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也是晕乎乎的。
关键转折点,是我找了个做会计的朋友请教。他也没给我整那些高深的理论,就拿最常见的几个科目给我打比方。他说,你就把公司当成一个“钱袋子”和一堆“家当”。
- “现金”、“银行存款”这些,就是你钱袋子里立即可用的钱。
- “固定资产”,比如你买的电脑、办公桌,这些是你的家当,能用挺长时间。
- “应收账款”,就是别人欠你的钱,也是你的家当,只不过暂时没到手。
- “应付账款”,就是你欠别人的钱,这是你的“债务”。
- “主营业务收入”,就是你卖产品、提供服务正儿八经赚来的钱。
- “管理费用”,比如办公室租金、水电费、员工工资这些为了公司运营花出去的钱。
他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开窍了。原来不同的经济活动,要归到不同的“篮子”里去。
实践出真知:我的科目使用记录
明白了大概意思后,我就开始动手实践了。我把公司所有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都列了出来,然后一项一项地琢磨,这笔业务应该用哪个科目来记。
第一步,梳理资产类科目。 我先看我公司有
- 库存现金:保险柜里备用找零的钱,我把它归到“库存现金”里。每次取钱存钱,都记一笔。
- 银行存款:公司对公账户里的钱,那肯定是“银行存款”了。每一笔进账出账,银行回单就是凭证。
- 应收账款:客户欠的货款,以前我可能就脑子记一下,现在专门设个“应收账款”,哪家公司欠多少,一目了然。
- 固定资产:买了新电脑、打印机,这些价值比较大,能用好几年的,我就记到“固定资产”里。
第二步,搞清楚负债和权益。
- 应付账款:比如采购原材料,暂时没给钱,这就是“应付账款”。
- 实收资本:公司成立时股东投的钱,这是“实收资本”。
第三步,重点关注收入和费用。 这块最能反映经营情况。
- 主营业务收入:我卖产品收到的钱,这是核心,记到“主营业务收入”。
- 其他业务收入:偶尔处理点废品卖了点钱,这种跟主营没太大关系的,记到“其他业务收入”。
- 销售费用:为了卖东西发生的广告费、运输费,记到“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办公室的租金、水电、电话费,还有行政人员的工资,这些都往“管理费用”里放。
- 财务费用:银行手续费之类的,就是“财务费用”。
我发现,每个科目后面那个“使用说明”特别重要。它会告诉你,这个科目具体核算哪些内容。比如,“管理费用”,它的使用说明就会列举很多属于管理费用的项目,像什么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等。我就照着这个说明,把自己公司的开销一项项对应进去。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会弄混。比如,有时候分不清哪些是“销售费用”,哪些是“管理费用”。我就不停地查资料,或者再问问朋友。慢慢地,哪些业务对应哪个科目,就越来越熟练了。
最终的成效
这么折腾了一段时间后,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月底再看账,清清楚楚。公司有多少钱,欠别人多少钱,别人欠我多少钱,这个月赚了多少,亏了多少,主要花销在哪几个方面,全都一清二楚。
比如说,我发现某个月“管理费用”突然增高了,我就可以点开明细,看看是哪个项目花的钱多了,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开支,下个月就能注意控制。再比如,看到“应收账款”数额比较大,就知道该催款了。
这个“会计科目使用说明”看着不起眼,但真是管好公司钱袋子的基础。把它弄明白了,账目就清晰了,管理起来也就有方向了。这算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点小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点启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