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伙儿聊聊我自个儿琢磨财务杠杆这点事儿。这玩意儿听着挺玄乎,你要是自个儿做过点小买卖,或者哪怕是琢磨过怎么以小博大,那估计就有点感觉了。
我最初的捣鼓经历
记得几年前,我琢磨着搞个副业,就想着开个小网店卖点地方特产。手头就那么点积蓄,全投进去了,也就够进一小批货。卖得倒也还行,但就是感觉施展不开。想多进点货,钱不够;想打点小广告推广一下,钱还是不够。那感觉,就跟推个小车上坡似的,使不上大劲儿。
那时候我就在想,这得熬到啥时候才能把摊子铺大点?每天就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赚点辛苦钱,想扩大规模,靠自己那点利润滚动,太慢了,黄花菜都凉了。
一个大胆的想法:借鸡生蛋?
后来有一次跟个做生意的朋友吃饭,他看我愁眉苦脸的,就问我咋回事。我把我的困境一说,他说:“你为啥不考虑借点钱?用别人的钱来帮你赚钱,不就是这个道理嘛”
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借钱?这风险可不小。万一亏了,不光自己的本钱没了,还得背上一屁股债。但转念一想,他说的也有道理。如果我看准了路子,借来的钱能让我一下子把规模做起来,那利润可能就不是以前那样一点一点涨了,可能是噌噌往上窜。
我回去琢磨了好几天。这不就是书上说的那个“财务杠杆”嘛用一根小棍子,找到个支点,就能撬动比自身重很多的东西。我当时就觉得,我那点本钱就是小棍子本身的力量,要是能借到钱,那借来的钱就等于给我加长了棍子,或者找到了个好支点。
我的实践过程与体会
我一咬牙,决定试一把。也没敢多借,就从亲戚那儿周转了一笔小钱,加上银行的一点小额信用贷,凑了个数。拿到钱的那一刻,手心都有点冒汗,既兴奋又紧张。
有了这笔钱,我干了几件事:
- 批量进货:以前一次进一百斤,现在敢一次进一千斤。单价立马就下来了,利润空间就大了。
- 拓展品类:以前只敢卖两三种最稳妥的,现在敢尝试引进一些新品,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 简单推广:也敢花点小钱在本地生活号上做做推广,以前是想都不敢想。
效果嘛确实挺明显的。生意一下子就活泛起来了。订单多了,客户也多了,每个月盘算下来,除去各项开支和要还的利息,净利润确实比以前只用自己钱的时候高了不少。那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这财务杠杆用好了,确实能把你的事业往前推一大把。
但是,这滋味也不全是甜的。那段时间,我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盘算今天的流水,够不够还款,够不够付息。市场稍微有点波动,或者哪个产品销路不我就紧张得不行。因为我知道,不管我赚不赚钱,借来的钱和利息是雷打不动要还的。那种压力,是以前只用自己钱时完全体会不到的。
有一次,一个主要产品因为季节原因,突然销量下滑,那几天我真是觉都睡不生怕资金链一断,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还得欠一屁股债。幸好后来及时调整了策略,把其他产品顶上来了,才缓过劲儿来。
我对财务杠杆的最终理解
通过那段经历,我算是把财务杠杆这个东西给琢磨透了。说白了,它就是个放大器。
- 如果你方向看准了,经营得它能放大你的收益。让你用更少的本钱,撬动更大的盘子,赚更多的钱。
- 但如果你判断失误,或者经营出了问题,它同样会放大你的风险。本来可能只是亏掉自己的本钱,用了杠杆,可能连借来的钱都亏进去,甚至资不抵债。
这财务杠杆真不是随便能玩的。用之前,你得掂量掂量:
第一,你借钱要干的事儿,成功的把握有多大?预期收益能不能覆盖掉资金成本(就是利息)?
第二,你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怎么样?万一失败了,最坏的结果你能不能承受?会不会影响到基本生活?
第三,借多少合适?不能贪多,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的需求来,保证现金流不能断。
我现在的看法是,财务杠杆这东西,是个中性工具,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谁在用,怎么用。用得它能助你一臂之力;用得不那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在决定要不要用,以及怎么用的时候,一定得想清楚,再想清楚。这就是我通过自己那点小实践,对财务杠杆最直接的感受和记录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