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一听IPO,眼睛都放光,觉得那是啥通往财富自由的快车道。我跟你说,我算是沾过边,亲身体验过一把公司琢磨着要上市的那么个过程,那滋味,啧,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
我原先在公司就是个安心敲代码的,每天跟bug斗智斗勇,也挺充实。突然有一天,老板把我喊到他那小黑屋,神神秘秘地说公司要搞个“大事情”,准备冲刺一下,弄个IPO。说要从各个部门抽调点“精兵强将”组个核心团队,我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就被划拉进去了,成了所谓的“IPO筹备组”的一员。那会儿心里还有点小激动,想着这是不是要见证历史了。
那段鸡飞狗跳的日子
一开始确实新鲜。天天跟那些穿着笔挺西装的券商、会计师、律师开会。他们说话都慢条斯理,嘴里蹦出来的词儿咱一半听不懂,但感觉特专业。然后就甩给我们一堆厚厚的清单,什么“尽职调查问卷”、“招股书框架”、“内控流程梳理”,我的天,那文件摞起来,比我那旧显示器都高。
然后就是真正的折腾开始。咱们这公司,平时看着业务跑得还挺顺溜,真要一笔一笔地抠历史数据、翻旧合同、对账目,那简直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犄角旮旯的问题都冒出来了。有些合同,年代久远得都快包浆了,负责人换了好几茬,找谁问都说不清。财务那边更是重灾区,有些账做得,只能说“很有想象力”。
那段时间,我们筹备组几个人,基本上就住在公司了。晚上办公室的灯就没断过,外卖盒和泡面桶堆得跟小山似的。每个人都熬得两眼通红,说话都有气无力的。老板倒是天天来打气,说“同志们辛苦了,等敲了钟,大家都是功臣!”我们就苦笑,心想这钟啥时候能敲。
最让人头大的还不是找资料,是“包装”。怎么把公司的业务说得高大上,怎么把一些不太好看的数据“合理化”,怎么挖掘出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增长点”。有些明明就是很普通的业务,非得往高科技、新概念上靠。我们几个执行的,经常为了一句话的措辞,或者一个数据的呈现方式,跟领导、跟中介机构磨半天。有时候感觉自己不像在准备上市材料,倒像在写小说,还是玄幻题材的。
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业务板块的描述,我们内部就吵翻了天。那块业务挺边缘的,盈利也一般。但为了让招股书的“故事”更丰满,上面非要把这块业务拔高到公司未来战略的核心支柱之一。我们几个了解实际情况的,私下里直翻白眼,这不是明摆着吹牛不上税嘛但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还是按“指示”给写上去了。
这让我想起我好多年前,刚出社会那会儿,跟几个哥们儿也雄心壮志地想创业,也写过所谓的“商业计划书”去拉投资。那时候是真的啥也不懂,计划书写得天马行空,自己都觉得不靠谱。结果自然是被投资人批得体无完肤,说我们连自己几斤几两都没搞清楚。当时觉得特别糗。
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公司搞IPO那阵仗,请的团队专业多了,花的钱也多了去了,但有时候琢磨琢磨,某些方面,是不是跟我们当年那个不着调的小破工作室也差不多?只不过是把故事讲得更圆,包装得更精美了而已。
后来市场环境突然就不太好了,加上公司内部也有一些战略调整,那个轰轰烈烈的IPO计划,就渐渐地没下文了。我们这些被抽调的“精兵强将”,也陆陆续续回到了原来的岗位,好像做了一场挺累人的大梦。
这IPO申请,远不像外面传的那么光鲜亮丽。背后有多少辛酸苦辣,有多少妥协和包装,只有真正卷进去过的人才知道。说到底,公司还是得把自己的内功练扎实了,产品和服务搞上去了,那才是真格的。故事讲得再好听,要是根基不稳,就算真让你敲了钟,那钟声又能响亮多久?这事儿,我是真看透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