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我那小破公司,账目简直是一团乱麻。每天忙得跟孙子似的,月底一看,钱赚了还是赔了,心里一点谱都没有。就是那种,感觉自己忙活了半天,结果口袋还是空空如也,你说气不气人。
摸索阶段:为啥要搞管理会计?
我就寻思着,不就是记个流水账嘛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不就完了?财务那边每个月也给我报表,但那些报表,太“正经”了,什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看得我头大。我真正想知道的是,我哪个产品更赚钱?哪个项目投入产出比最高?员工的效率怎么样?这些问题,光看那些标准报表,根本看不出来。
后来跟一个做生意的朋友聊天,他提了一嘴“管理会计”。他说,这玩意儿跟财务会计不一样,财务会计是对外的,给税务、给投资人看的。管理会计是对内的,是给咱们自己当老板的看的,帮咱们做决策,看清公司内部的门道。
我一听,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
动手实践:我的管理会计折腾之路
说干就干!我这人就这样,认准了就得试试。
第一步,先搞明白“成本”这玩意儿。 以前我总觉得,成本不就是买原材料花的钱吗?后来发现,大错特错!人工、房租水电、机器折旧,甚至我自己的时间,都得算进去。我开始细化成本分类,比如,把材料分成主要材料、辅助材料;把人工也分直接人工、间接人工。这一分,才发现以前好多隐形成本都给忽略了。
第二步,我开始琢磨“产品成本核算”。 我有几个不同的产品线,以前都是混在一起算利润。现在不行了,我得知道哪个是我的“现金牛”,哪个是“赔钱货”。我就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摊那些公共费用,比如按照工时分摊,或者按照产量分摊。虽然一开始有点麻烦,但算出来之后,哪些产品利润高,哪些利润薄,一目了然。
第三步,就是搞“预算管理”。 以前花钱大手大脚,没个数。现在我学着做预算,年初的时候,就大概规划一下今年要花多少钱,收入目标是多少。然后每个月都对比一下实际花的和预算差多少,超了还是省了,为这个过程让我对公司的现金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知道什么时候该“刹车”,什么时候可以稍微“松松油门”。
第四步,我还弄了个简单的“业绩评价”的东西。 以前评价员工,全凭感觉。现在我结合预算和实际完成情况,给各个部门或者项目组设定一些简单的指标,比如销售额完成率、成本控制情况。这样一来,激励员工更有方向,也更公平。
实践后的感悟:管理会计真香!
折腾了小半年,一开始手忙脚乱的,数据也经常搞错。但慢慢地,就顺手了。我每个月都会花点时间,自己整理分析这些内部的经营数据。
你还别说,这么一搞,效果真就出来了!
- 决策更有依据了。 以前拍脑袋决定的事儿,现在我会先看看数据,分析一下投入产出,心里有底多了。比如,哪个产品不赚钱,我就果断砍掉或者调整策略。
- 成本控制更有效了。 知道钱花在哪儿了,哪些地方有浪费,就能针对性地去改进,省下来的可都是纯利润!
- 团队效率也上来了。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评价,大家干活也更有劲头了。
我觉得这管理会计,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它就是一套方法,一个工具,帮咱们把公司内部的经营状况看清楚,把账算明白,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对于我们这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说,真是太实用了。别怕麻烦,自己动手实践一下,好处多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