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跟大家伙儿聊聊“动态成本”这点事儿。这玩意儿听着好像挺玄乎,说白了就是项目干起来之后,钱是怎么一点点花出去的,跟咱一开始拍脑袋想的那个数(就是预算嘛)有啥不一样,咱得时刻盯着,别到超了一大截,那就抓瞎了。
一开始的困扰,静态成本不靠谱
想当初,我刚接触项目管理那会儿,对成本这块儿,是有点想基本上就是项目开始前,辛辛苦苦做个预算,列个清单,这个材料多少钱,那个人工多少钱,然后就觉得万事大吉,照着执行就行了。结果?干着干着就发现不对劲儿了。
材料价格变了: 市场上钢筋水泥啥的,价格忽高忽低的,预算做早了,买的时候可能就不是那个价了。
设计变更了: 干一半,甲方说这里改改,那里加点东西,得,成本又上去了。
突发情况多了: 施工队有时候不给力,返工了,或者天气不好停工了,这些都得花钱。
那段时间,每次到月底对账,或者项目快结束了算总账,那叫一个头大。预算是预算,实际是实际,两张皮,根本对不上。老板问为啥超了,我也说不清楚具体哪儿超了,超了多少,就很被动。
痛定思痛,开始琢磨动态跟踪
后来我就琢磨,这不行,不能等事情发生了再去补救,得在过程中就把成本给看住了。这就引出了我后来实践的“动态成本”管理的路子。
第一步,还是得有个“谱”
这“谱”,就是咱最初的那个预算,也叫目标成本。这个是基础,没有它,后面说动态变化就没意义了。预算这活儿还得细致,不能马虎。我当时就把项目拆得特别细,每个小环节、每种材料都估算一下。
第二步,数据“动”起来
这是核心。光有预算不行,得知道实际花了多少。我开始要求团队:
及时记录: 每天、每周发生的费用,比如今天买了多少水泥,花了多少钱;这个月发了多少工资,付了多少分包款,都得老老实实记下来。一开始大家嫌麻烦,我就盯着催,慢慢习惯就好了。
收集凭证: 发票、收据、合同,这些都得收不仅是为了报销,更是为了核对实际发生的成本。
我那时候就弄了个简单的表格,左边是预算项,右边是实际发生项,再加一列是已完成工作的预算值。这样,花出去的钱就能跟预算对应上了。
怎么去“控”这个动态的玩意儿
光记录了还不够,得分析,得控制。
定期“体检”
我规定每周开个小会,或者至少我自己每周都要把收集上来的实际数据跟预算对比一下。看看哪些地方超了,哪些地方省了,哪些地方跟预期差不多。这就像给项目成本做定期体检。
找出“病灶”
如果发现有超支的苗头,比如某个材料买贵了,或者某个工序用的人工比预想的多,就得赶紧问:为啥?是市场涨价了?还是我们采购没谈好价?是工人效率低?还是设计本身就有问题导致返工?把根源挖出来。
及时“开药方”
找到原因就好办了。比如说,如果是市场涨价,那没办法,只能接受,但要在别的地方想办法省点回来。如果是采购问题,下次就得注意谈判技巧。如果是效率问题,那就得加强现场管理。如果是设计问题,就得跟设计方沟通,看看能不能优化。
举个例子: 有一次我们做个小项目,发现钢材的费用比预算高了不少。一查,原来是采购员图省事,直接从一个报价比较高的供应商那里拿了货。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马上就开了个会,强调了询价、比价的重要性,并且对后续的采购流程做了更严格的规定。虽然这回超了点,但避免了后面更大的窟窿。
实践下来的感受
这么折腾下来,一开始确实觉得挺累,数据收集、整理、分析,都得花时间。但坚持一段时间后,好处就显现出来了:
心里有底了: 项目进行到任何阶段,我都能大概知道成本状况怎么样,哪些地方有风险,哪些地方控制得再也不是两眼一抹黑了。
反应快了: 一旦出现偏差,能很快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
决策有依据了: 比如甲方想变更,我能根据当前的成本情况,比较快地估算出变更带来的影响,跟甲方谈判的时候也更有底气。
团队成本意识强了: 因为大家都要参与数据的提供和分析,慢慢地,整个团队对成本控制这件事也更上心了。
动态成本管理也不是说就能保证项目一定不超支,毕竟意外情况总是有的。但它能最大限度地帮你把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让你对项目的财务状况有更清晰的把握。说到底,就是个精细化管理的过程,麻烦是麻烦点,但绝对值得。
这就是我这些年在动态成本这块儿摸爬滚打的一些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用处。没啥高深理论,就是多点细心,多点坚持,把过程管好了,结果自然不会太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