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关联交易定价”这事儿。这玩意儿听着好像挺高大上,就是自家兄弟公司之间做买卖,价格咋定才合适。别小看这事儿,要是定价不合理,税务那边可是要找麻烦的。
初识关联交易定价的懵圈
我刚开始接触这块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那时候公司业务扩展,搞了好几个子公司,集团内部之间经常会有货物买卖、服务提供啥的。老板有一天就问我:“小张,咱们这内部公司之间倒腾东西,价格咋定?别回头税务局说咱们转移利润,那就麻烦了。”
我当时心想,这不简单?咱们自己家的公司,成本价加上一点点利润不就完了?结果被我们财务总监老王给好好“教育”了一番。老王说:“你小子想得太简单了!这叫‘关联交易’,税务局盯得可紧了。价格定高了定低了,都可能被认为是利润转移,要补税还要罚款!”
摸索定价方法的艰辛历程
听老王这么一说,我才意识到这事儿不简单。他就给我普及了好几种国际上通用的定价方法:
-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这个听着就绕口,老王解释说,就是找市场上跟你这笔交易类似的、但是发生在没有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拿来参考。比如说,你卖给子公司的这个零件,市场上别的独立公司卖多少钱,你就得参照那个价。
- 成本加成法:这个我倒是比较好理解,就是在你发生这笔交易的成本基础上,加上一个合理的利润率。但老王强调,这个“合理”的利润率也不是随便拍脑袋定的,得有依据,比如行业平均利润水平啥的。
- 再销售价格法:这个主要用在买进来再卖出去的情况。就是你从关联方买东西,然后再卖给没有关联的第三方,那你的买入价就得保证你卖出去的时候还能有个合理的利润空间。
他还提了些别的,像什么利润分割法、交易净利润法,听得我一个头两个大。关键问题是,这些方法听着都有道理,实际操作起来可就难了。
我的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那段时间,我真是焦头烂额。是收集数据。就拿那个“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来说,上哪儿去找那么多“可比”的交易数据?我们有些产品和服务还挺特殊的,市场上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我只能是发动采购和销售的同事,让他们多留意市场行情,尽量收集一些可参考的第三方交易信息。
然后是选择合适的定价方法。我们内部讨论了好几次,针对不同类型的交易,我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比如:
- 对于一些标准化的产品或者服务,如果能找到市场可比价格,我们就优先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比如我们采购部从外部供应商那里询到的价,就可以作为我们内部公司间提供类似服务的一个参考。
- 对于一些内部研发、定制化程度比较高的产品,实在找不到可比市场价格的,我们就倾向于用“成本加成法”。但这个“加成率”,我们不敢乱拍。我们会去查行业报告,分析我们投入的研发成本、管理成本,再结合一个我们认为合理的利润水平,形成一个内部的测算报告。
最重要的,是文档准备!老王千叮咛万嘱咐,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得把决策过程、计算依据、参考资料什么的都整理归档比如,如果是参考市场价,那相关的市场报价单、合同复印件都得留着。如果是成本加成,那成本是怎么核算的,利润率是怎么确定的,都得有详细说明。这玩意儿就是为了应付以后可能的税务检查,你得能证明你的定价是公允的,是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
最终的体会与实现
搞了大半天,我算是明白了,这关联交易定价,核心就是两个词:“合理”和“文档”。你定的价格得说得过去,不能太离谱,而且你得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你的“合理性”。
我们最终是针对公司主要的几类关联交易,都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定价策略和操作指引。比如说,A子公司给B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我们就根据投入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再加上一个参考行业水平的利润率来定价。C子公司生产的某个标准件卖给D子公司,我们就去市场上找类似标准件的第三方销售价格作为参考。每一笔大额的关联交易,我们都要求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一起出一个简单的定价说明,附上相关的依据材料,然后存档。
过程确实挺折腾人的,有时候为了一个“合理”的利润率,内部都要掰扯好几天。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自从把这套东西规范起来之后,再遇到内部交易,大家心里都有数了,知道该怎么操作,也大大降低了被税务机关质疑的风险。现在回想起来,当初那段焦头烂额的日子,也算是值得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