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年薪制”,听着可真带劲,感觉一下子就跟国际接轨,马上就要走上人生巅峰似的。不少公司也爱拿这个当招牌,忽悠,不,吸引人才。
我刚出来那会儿,也是个愣头青,一听“年薪”,眼睛都放光。觉得这玩意儿肯定比我那会儿按月拿工资强多了,自由,还能体现价值,多劳多得嘛跟老板说的似的,把个人收入和企业业绩牢牢绑在一块儿。
我记得我之前呆过一家公司,雄心勃勃要搞这个年薪制。那会儿我是个小主管,也被拉着开了好几次会,学习精神,统一思想。会上领导那是唾沫横飞,说年薪制怎么怎么能激发大家积极性,年底红包拿到手软。我们底下听着,心里也跟着热乎乎的。
然后就开始具体落实了。这一落实,问题就来了。是定那个“年薪包”,说是包括了基本工资、岗位津贴,还有一大块叫“风险收入”或者“绩效薪酬”。这基本工资,比我之前月薪制的底薪高不了多少,有时候甚至还低点儿,美其名曰“轻固定,重浮动”。
关键就在那个“风险收入”上。这部分钱怎么拿?得看“年度业绩目标”完没完成。这目标怎么定?那可就有的聊了。一开始我们还挺积极,提了不少建议,想着把目标定得实际点,大家努努力都能完成,皆大欢喜。结果,领导大笔一挥,目标蹭蹭往上涨,说是要“有挑战性”。行,挑战就挑战。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一年苦干。为了那个年薪包,真是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周末有时候也得搭进去。咱也不是说怕吃苦,关键是你吃了苦,能不能看到预期的回报。
到了年底算账的时候,幺蛾子就更多了。今年说市场大环境不部门整体系数要下调;明年说某个重要项目没达到预期,个人贡献要重新评估。反正就是,想足额拿到那个“风险收入”,比登天还难。我算是看明白了,那个“风险”,主要风险都在咱打工人身上,公司风险小得很。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负责的一个项目,明明超额完成了指标,客户满意度也高。我心想着,这下总能多拿点了?结果七扣八扣,到手的,比我预期的少了一大截。我去问领导,领导就跟我打太极,说什么“公司整体战略调整”、“要考虑长期发展”,反正就是没钱。
还有些同事,为了那个所谓的“年薪”,心思都用歪了。怎么把数据做得好看,怎么抢那些容易出成绩的活儿,怎么在领导面前表功。真正踏踏实实干活的,反而成了老实人,不一定能拿到好果子吃。整个团队氛围都变了味儿。
我后来跳槽,也遇到过提年薪制的公司。我学乖了,先不听他吹得天花乱坠,直接问几个实在问题:底薪占比多少?绩效怎么考核?有没有封顶?过去三年,同岗位的人实际平均能拿到多少? 几轮问题下来,很多公司的年薪制,底裤都快被我扒下来了。
说到底,年薪制这东西,本身没啥绝对的好坏。设计得执行得到位,确实能激励人。但要是公司就想着用这个名头来画大饼,克扣员工,那还不如老老实实发月薪来得痛快。咱们打工人,还是得擦亮眼睛,别被那些听着好听的名词给忽悠瘸了。毕竟能实实在在进到兜里的,才是真金白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