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伙儿聊聊“生产成本明细账”这玩意儿。别看名字听着好像挺专业的,搞明白了,对咱自个儿做点小生意,或者在厂里管着一块儿,都挺有用的。我自个儿就有过那么一段经历,算是被这东西给“教育”了一回。
一开始那叫一个乱
那是好几年前了,我跟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个小加工厂,做点定制的小零件。刚开始那阵子,大伙儿凭着一股热情干,订单来了就加班加点地做,货交了,钱也收了,看着流水还行,心里都挺美滋滋的。
可干了差不多一年,年底分红的时候,傻眼了。账上是有钱,但七扣八扣,再刨去各种本钱,落到每个人手里的,跟预想的差了一大截。大伙儿都纳闷,明明看着生意不错,怎么就不赚钱?那会儿我们对成本的计算,就是一笔糊涂账。买了多少料,大概多少钱,发了多少工资,电费水费摊一摊,就这么估摸着算。具体到做一个零件到底花了多少钱,没人说得清。
硬着头皮开始“抠”细节
后来一个做会计的亲戚来我们厂里转了转,听我们诉苦,就说:“你们这样不行,得做生产成本明细账,把每一笔花销都弄清楚了,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生产成本明细账”,我们几个大眼瞪小眼,听着就复杂。但没办法,为了少走弯路,只能硬着头皮学着弄。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我们就琢磨,一个零件从头到尾,都花了哪些钱?
- 是材料费。这还好说,买了什么钢材、铝材,什么规格的,花了多少钱,这个有账可查。关键是,这些材料用在哪个订单的哪些零件上了,得对应起来。还有那些不起眼的辅料,比如螺丝、垫片、切削液,以前都觉得是小钱,没太当回事,现在也得一点点分摊。
- 再就是人工费。我们当时是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混着来。哪个师傅做了哪个活,用了多长时间,或者完成了多少件,都得记下来。这块也挺头疼,有时候一个活几个人搭着干,怎么分摊工时,也得商量个章程。
- 然后是制造费用。这玩意儿就更杂了,厂房的租金、水电费、机器的折旧和维修保养费、管理人员的工资(虽然我们当时也没几个正经管理)。这些钱不像材料和直接人工那样能直接算到某个产品头上,就得想办法分摊。我们一开始是按工时分摊,后来又试过按产量分摊,反正也是摸索着来。
那段时间,我们几个人天天不是在车间里转悠,拿着小本本记录,就是在办公室里对着一堆单子和数字发愁。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有时候能争论半天。比如,一块钢板裁下来,剩下的边角料怎么算?是直接当损耗,还是能用在别的地方,成本怎么转移?那感觉,真是把每一分钱都掰开揉碎了看。
数字不会骗人,问题浮出水面
大概折腾了两三个月,这生产成本明细账的架子算是搭起来了,数据也慢慢齐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以前我们觉得有个产品利润挺高的,因为售价看着不错。结果把料、工、费仔仔细细一算,发现它的材料损耗特别大,加工工艺也复杂,特别费人工,七七八八一扣,利润薄得可怜,有时候甚至是在亏本赚吆喝!
反倒是一些我们以前不太重视的小订单,因为工艺简单,材料利用率高,成本控制得利润率反而还行。
还有,通过这明细账,我们发现有些供应商的原材料价格波动很大,或者次品率比较高,无形中也增加了我们的成本。以前这些都是模糊的,现在数据摆在面前,一清二楚。
尝到甜头,坚持下来
自从把这生产成本明细账弄明白了,我们厂里的经营思路清晰多了。是产品报价,心里有底了,知道保本点在哪儿,能有多少利润空间。是成本控制,哪个环节浪费严重,哪个材料不划算,都能针对性地去改进。比如,我们发现某个师傅操作习惯不废料多,就专门给他做了培训。再比如,对那些利润太低甚至亏损的产品,我们就琢磨是改进工艺降成本,还是干脆就不接这类单子了。
刚开始弄这玩意儿,确实费劲,也挺枯燥的。但一旦坚持下来,尝到了甜头,就知道它的好了。它就像一面镜子,能清清楚楚照出你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后来我们还根据这明细账的数据,做了些生产流程的优化,采购策略也调整了,小厂的效益也慢慢好起来了。
我觉着,不管摊子大小,这生产成本明细账,都值得花心思去琢磨琢磨。可能过程有点麻烦,但它能让你对自己的家底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少花冤枉钱,多赚实在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