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毕业论文,我国会计电算化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尝试阶段(1983年以前):少数企业开始了会计电算化的试验工作,做一些理论研究和实验准备。在某些单项会计业务上实行电算化,最为普遍的就是工资核算的电算化。
自发展阶段(1983-1989年):国务院成立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全国掀起计算机应用的热潮,全国14%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但由于在宏观上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与管理,在基层缺乏各种配套的组织管理制度和其他控制制度,采用工程化方法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和开发的软件很少,多数是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各自为政。
计划发展阶段(1989-1994年):1989年12月,中国财政部发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明确了以财政部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各地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主管部分组织开发、推广的会计软件取得卓著的成效;会计软件已经向通用化、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初步培养和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会计电算化队伍。
普及阶段(1994年至今):1994年6月,中国财政部相继颁发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评审核算准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关于大力开展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等法规和通知。同时对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做了全面、系统的更新。
3.会计信息化时代
1981年《会计研究》第四期发表的《成立会计电算化研究会倡议书》等几篇相关文章拉开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研究的序幕。会计电算化强调的是对传统会计处理手段的电算化,学者胡仁昱就在其著作中认为如果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快速运转的工具,追求如何模拟手工会计处理流程,替代手工处理方法,减轻劳动人员强度,这样并未从更本上提高财会信息质量,忽视了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在企业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功能较弱,也难以促进财会科学的发展。李素真在其文献中也指出,“会计信息化”这一提法源于传统会计已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传统会计的组织工作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和运用主要由财务部门把握。财务部门的工作非常专业化,与其他组织没有紧密的联系,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与外部信息系统缺乏交流。这种状况不适应现代管理一体化,集成化的要求。
进入本世纪后,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信息化,已是许多实力型企业参与竞争和图谋发展的现实呼唤。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括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的信息化、会计实施的信息化、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等。
好写的会计电算化的论文题目?
会计信息化论文题目参考:浅议企业信息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关系,浅探会计信息化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会计信息化软件自行开发与购买的优劣分析,会计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问题分析,等等。
会计论文选题方向哪个好些?
财务报告透明度因为财务报告透明度一直是会计领域热议的话题,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监管力度的加强,财务报告透明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选择这个方向可以使你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市场趋势,同时也可以深入分析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规范性。此外,如果你对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等领域感兴趣,也可以针对财务报告透明度开展一系列深入研究。总的来说,选择财务报告透明度作为会计论文选题方向,既可以关注前沿热点,又能深入挖掘应用领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本科会计毕业论文怎么选题?
本科会计毕业论文这么选题
水产食品加工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及完善建议
复烤企业生产成本能耗预算定额体系构建
燃气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促进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
提高煤炭运销企业会计人员分析反映能力的途径及方法
中小企业应用会计电算化效果探讨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运用探究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理念、决策及业绩评价
新军事革命对信息化战争的影响?
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转变,中国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战争上”。
今年9月3日的胜利日阅兵式上,众多国产新型主战装备威武亮相,首次以作战体系编成装备方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军队整体作战能力显著提升。
在此大背景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着力加强顶层设计,专门成立了战略规划部,从战略层面统筹军事力量建设。自主研制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也于2012年初首次公开,随即在当年的多次军演中投入使用。
“‘十二五’期间,全军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和条令研究部研究员潘新毛表示,在拥有技术支持的同时,军事力量建设发展的思想也应该符合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表示,加强信息化、体系化作战是军事理论创新的结果,从大国国防的高度指引军队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走得很快”。
进入“十二五”以来,中国先后发布两部专题型国防白皮书。2013年的《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首次明确提出,“开展海上护航、撤离海外公民、应急救援等海外行动是解放军维护国家利益和履行国际义务的重要方式”,明确指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015年的《中国的军事战略》则首次明确提出“海外利益攸关区”的概念,强调“必须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
与之相一致的是中国海军的迅速发展。
从搜索马航失联客机、救助菲律宾台风受灾民众,到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撤离也门侨民,中国海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步实现“走向深蓝”的目标。
对于这一趋势,公方彬说,中国建设的是大国军队,肩负着维护世界安全的责任。现代战争更多的是“外科手术”式的,这就突出了海军在未来军事力量中的地位。“战争形态的变化,决定了未来军事力量发展的重心。”
战争形态加速转变,军事力量发展的重心随之调整,不变的是“始终把战斗力作为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落实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需要实施科技强军,推动武器装备的创新。胜利日阅兵式上诸多新装备的震撼登场,就充分反映中国军队近年来武器装备体系建设的综合成就。
此外,《中国的军事战略》中同时也提到“培养和造就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人才群体”。潘新毛认为,军事训练应该提高一个层次,从适应未来战争的角度出发,“用信息时代的方式进行信息时代的训练”,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
在公方彬看来,除此之外,军队战斗力与体制编制也有着很大关系。简单来说就是注重“内涵式发展”,抓住战斗力这个最根本的因素,不是简单地在军队规模上做文章。
谈到已有的军事成就,潘新毛说,“十二五”期间,军队建设在体制编制、武器装备、人才培养、部队训练、发展方向、战略思维等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下一步国防和军事力量的规划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最突出的成就在于作风、观念的转变。”公方彬坦言,以往的编制体制改革多是集中在裁减员额,各个单位部门往往从个体利益出发。这次不一样,大家都是站在建设现代化、能打仗的军队这一高度来思考问题,这点很重要。公方彬说,“我认为,即将到来的改革会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