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又得跟大家伙儿唠唠我最近实践的这点事儿。话说这“新会计科目”刚出来那会儿,我这心里,真是七上八下的。你说干了这么多年财务,那些老科目闭着眼都能摸着,突然来一堆新名词、新规定,这不是折腾人嘛
一头雾水的开始
刚拿到那个新旧科目对照表的时候,我瞅了半天。好家伙,有些,就像那“库存现金”,前面硬生生加了“库存”俩字,我就寻思,这不还是那个钱嘛有必要这么咬文嚼字?当时我就跟我们部门老王吐槽,说:“这不就是为了啥编制现金流量表,跟那个大现金概念区分开来,非得整这么复杂?”老王也是一脸无奈,说:“谁知道,上面让改,咱就得学。”
还有那个“银行存款”,还没咋变,心里稍微踏实点。但一看到什么“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我就知道,这些又是给那些银行、证券的大佬们准备的,跟咱这种小虾米关系不大,暂时可以松口气。不过“其他货币资金”这种倒是老熟人了,用起来还算顺手。
摸索着往前走
你还别说,真上手了,才发现里面的道道还真不少。 以前做分录,那叫一个顺溜,现在可每做一笔都得琢磨半天,生怕哪个科目用错了,月底对账的时候哭都来不及。特别是刚开始那阵子,我们办公室几个人,天天对着那个新科目表,跟看天书似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就为了一个“预付账款”的新用法,我跟小李俩人争论了半天。她觉得应该这么用,我觉得应该那么用,还是翻了半天新准则的说明,才算弄明白。那感觉,就跟刚学走路似的,一步一个脚印,深一脚浅一脚的。
- 是各种不适应,觉得条条框框太多。
- 然后,就是硬着头皮去记,去理解,去对比新旧差异。
- 再后来就是尝试着在实际工作中去用,错了就改,改了再用。
这过程挺熬人的。有时候晚上做梦都是那些科目代码在脑袋里转悠。我就想,这会计这行,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政策一变,咱就得跟着变,不然就得被淘汰。
想起以前那点事儿
这让我想起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在一家小公司。那时候别说新会计科目了,就是正儿八经的财务软件都没普及利索。我们老板,是个急性子,又特别爱“创新”。有一次,他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个什么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回来就让我们立马改。
那家伙,连个培训都没有,就扔给我们一本比砖头还厚的英文原版书,说:“一个礼拜,给我搞定!” 当时我们财务就三个人,我一个刚毕业的愣头青,还有俩老会计,英语水平也就停留在“Hello, thank you”的阶段。那一个礼拜,我们仨天天加班到半夜,办公室灯火通明,跟打仗似的。靠着翻译软件和瞎蒙,总算是凑合着弄出个大概其。结果?月底一算成本,乱七八糟,跟实际差了一大截。老板一看,火冒三丈,把我们仨训得跟孙子似的,说我们办事不力。
后来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又换回了老法子。但我心里那个憋屈,你说你倒是给点支持,给点时间!啥都没有,就想让我们凭空变出来?那次之后我就明白了,很多时候,上面的想法是好的,但执行起来,真是一言难尽。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合理的过渡,再好的政策也容易变成一地鸡毛。 这回推新会计科目,虽然也有点手忙脚乱,但好歹还有个对照表,还有些解读,比起当年那两眼一抹黑的情况,算是强多了。
慢慢也就习惯了
现在嘛这新会计科目用着用着,也渐渐顺手了。毕竟人都是有适应能力的,天天跟它打交道,想不熟都难。 偶尔还是会翻翻那个科目表,确认一下,但已经不像刚开始那么紧张了。有些科目,比如“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这些,变化也不算太大,主要是名称上规范了一些。
这回实践新会计科目的过程,虽然开始有点痛苦,但也是个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就像开车一样,刚拿到驾照那会儿,手心都出汗,开熟了,也就那么回事了。 就是希望以后再有这种大改革的时候,能多给我们这些基层干活的多点缓冲时间,多点接地气的培训,别老是搞突然袭击,弄得大家措手不及。毕竟咱们财务人员也不容易,天天跟数字打交道,脑细胞都不知道死了多少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