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国际金融分析师”,不少朋友可能眼睛都亮了,觉得特高大上,钱途无量。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毕竟那些新闻里动不动就说年薪几十万上百万的,谁不心动?我就一头扎进去,想看看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自己能不能也搞一把。
一头雾水,先从打听开始
我对这行真是两眼一抹黑。就知道好像得考个什么证。随便一搜,嚯,CFA、FRM、CQF……一大堆英文缩写看得我头都大了。我就先从最常听说的CFA开始琢磨。那时候,我找了几个已经在金融圈里混的朋友打听。有个哥们儿,已经在一家券商做了几年,他跟我说,CFA这玩意儿,圈内认可度还行,但考起来也真不是闹着玩的,三级考试,一级一级过,跟打怪升级似的,没个几年毅力下不来。
他还跟我念叨,说别光看那些拿到证就年薪几十万的,那是熬出来的。刚入行,就算过了个一级,能找到个实习,月薪八千、一万出头就算不错了。转正后,行情好的时候,加上奖金,一年能有个小三十万,那都算是干得好的。跟网上说的那些什么“美国CFA持证人年薪19万美元”,那还是有差距的,毕竟环境不一样嘛
证书只是敲门砖,真本事还得练
后来我又去了解了下别的,比如FRM,说是搞风险管理的比较认。还有CQF,这个就更专了,偏量化,数学要求高。我琢磨了一下,发现这些证书,更像是个敲门砖,或者说是个“圈子认证”,证明你至少系统学过这些知识。但真到了工作里,还是得看你实际能干
我就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先是看各种行业报告,学着分析公司财报。一开始真是看得云里雾里,那些数字背后到底是啥意思,利润高就一定好吗?市盈率低就值得买吗?完全没概念。我就找了很多公开课,跟着学,自己也找些公司的数据来瞎琢磨。那段时间,天天对着电脑屏幕,眼睛都快看瞎了。
我还记得,有一次想尝试给一家公司做个简单的估值模型。从收集数据开始,整理历史财务报表,预测未来现金流,再选个合适的折现率……每一个环节都卡壳。折腾了好几个星期,做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觉得不靠谱。那时候才体会到,这活儿真不是看看书、考个证就行的,经验太重要了。
“国际”俩字的分量
而且这“国际”俩字也不是白叫的。你得懂不同国家的市场,不同的会计准则,甚至不同的文化和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比如美股、港股,跟咱们A股的玩法就不太一样。这就意味着你得持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那段时间,我强迫自己每天都看一些海外的财经新闻,关注全球宏观经济的动态。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对一些金融概念开始有了感觉,能看懂一些以前觉得天书一样的分析报告了。虽然离那些年薪百万的大佬还差得远,但起码摸到了一点门道。这个过程,怎么说,就是痛并快乐着。一开始是被高薪吸引,后来慢慢发现,这个领域本身也挺有意思,能让你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看世界经济的运转。
总结一下我的实践感受
要我说,想当国际金融分析师,第一步,你得真有兴趣,能沉下心来学。第二步,考证是个不错的起点,能帮你系统梳理知识,也是个加分项,比如CFA,大家提的比较多。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多看、多分析、多动手,哪怕从最基础的开始。找实习机会,或者自己模拟操作,都行。3,保持学习的热情,金融市场变化太快了,不学习就跟不上。
至于收入,确实,干得经验丰富了,比如有三五年经验,再拿下一两个有分量的证书,国内年薪二三十万,甚至更高都是有可能的。国外的话,像有些资料说的瑞士法郎年薪,折合人民币五六十万以上,那肯定也是顶尖人才了。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得有真本事。这条路,没啥捷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