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财务人员的信息,供销社招聘突然火了?
重启供销社现在成了热门话题,看到“供销社”这三个字,心里就会感到有一股暖流。现在的90后、00后可能不知道供销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80年代在供销社上班,人生的第一笔工资就是在供销社领取的,对供销社有特别深的感情,也对供销社有很多的了解。
供销社当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属于国有的,是官方组织,是国家掌控市场最下层的存在,有国有的仓储和配送。
我是1987年有幸成为供销社的一名员工,当时是在收购部门。记得供销社当时包含五大部门:
一:百货部门,卖些针头线脑,鞋袜、衣服、牙刷、牙膏、化妆品、匹布什么的……也就是日用品。
二:生产部门:卖些化肥、农药、及生产用的工具,犁地的犁,耙、铁秋,钩子、还有些铁钉什么的,就是农业生产需要的一切。
三:副食部门:卖些食品、饼干、果子、酒水之类的。
四:收购部门:就是收取棉花、蜂蜜、、、等一些需要收购的东西。
五:医药部门,就是卖一些药品之类的~80年代,没有什么小商小贩,也没有超市,小门店什么的个人店面,吃穿用度全部集中在了供销社,国际统一调配物资,统一价格。
供销社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让那些平时哄抬物价的黑心小贩回归为人民服务的本质,遇到非常情况,如战争、或者像现在的疫情,供销社会让我们买到与平时一样平价的东西,而不至于被黑心小贩坑骗。
很期待供销社的回归!
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三观尽毁的事?
村里有一个茶馆,老板娘年约四十有余,五十不足,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孀居,女儿已出嫁,儿子外出务工。常年一人经营茶馆生意,日子过的相当惬意。
其夫性情火暴,点着一把火,对其常常家暴。也许茶馆老板娘对其先夫爱恨交织吧,要不怎么忍受了二十年的家暴也未曾提过离婚。其夫因病逝后,老板娘那是翻身农奴把歌唱。一改往日唯唯诺诺的样子,人也变得人面桃花、意气风发了。
这位茶馆老板娘现在是金黄的头发烫着大波浪,粉蜜、口红、腮红、眼影、睫毛膏……凡是能往脸上涂抹增加色彩的样样不落,而且总是浓妆艳抹,眉毛实在画不好,就到美容院里纹了一双浓眉。儿女们都支持老妈活的更精彩,老板娘也不负儿女所望,活的越乏明艳起来,常常蹬着恨天高,穿着紧身衣在街道上与茶馆中穿行,一路小曲轻唱。
茶馆老板娘如今不仅衣着时尚起来,思想也跟着前卫起来。男朋友是走马灯似的换,先是有人看到她和人在市里开房,而后,有邻居时常见天不亮,有男人从她的茶馆走出来,而且不是一二次的事。按常理说,现在她是自由身,也不必为其夫守节,花开二度,正常谈恋爱再婚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她偏走不寻常的路,既想享受恋爱带来的愉悦,也不想受婚姻的缚绑,一举两得。有人劝她说,让她领一纸婚书,光明正大的再婚。她却说,那多麻烦,我现在单身,想怎么处男朋友就怎么处男朋友,别人无权干涉,我爹娘老子都管不着。是啊,她的父母已做故,无法言语。村人的三观,在她那里碎了一地。
她不仅自己对人生抱着“何不潇洒走一回"的态度,对儿子的恋爱也不严肃对待。她儿子以和女方结婚为前提条件,搞大了别人姑娘的肚子,她又嫌人家姑娘没文化,(和她儿子是同学,都是初中没毕业),家庭条件也不好。她强行带着人家姑娘去打胎,正规医院月份大了不给做,就带去小诊所做。那姑娘说“阿姨,这样有危险的”,她却道“吃饭还会噎着,就不吃饭了”?
她让儿子对人家姑娘乱终弃,她自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茶馆里大肆宣扬儿子的“英雄事迹”。有人为那姑娘鸣不平,说那女孩可遭罪了,她却说“现在外面的姑娘,打个胎就不算个事”,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敢情不是她女儿,她不心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对于这位茶馆老板娘的三观我是不敢苟同,只好对她敬而远之。
让你伺候九十多岁的老人?
大堂伯的兄妹几个每月给他出二千元管护费,让他伺候二爷二奶,可面对每月二千元,他却想说,如果出钱就是尽孝,那我宁愿出这个钱,你们几个来伺候咱大和咱妈。
二爷二奶一辈子共养育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大伯作为家中的长子,初中没有毕业,就被二爷回农村参加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了。
二叔当年勤奋好学,恢复高考制度那年,考上了西安一所大学,后来留校,娶了大学同学为妻,两人都在高校任教。三叔虽然学习太好,但人比较灵活,初中毕业当了兵,靠着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最后转了志愿兵,后来转业到县政府办给县上领导当了司机,娶了个事业单位的会计为妻,也住到了县城。姑姑小梅初中毕业考上了师范,当了一名人民教师,开始还在我们村上小学教书,没有教几年,便调到了县城小学。嫁给了一个机关干部。虽然,改革开放初期,大伯靠着跑运输,富了起来,但随着两个叔叔越来越有出息了,大伯好像相比其他的兄弟差了一些。大伯结婚后,就和二爷二奶分家另过了。后来,二叔、三叔和小梅姑相继都上学或当兵离开了农村,家里只剩下二爷和二奶了。当时,二爷二奶还年轻,自己种地、种菜、养鸡,逢年过节,二叔、三叔两家人,都会回到农村看看二爷二奶,吃吃饭,聚一聚,一大家十几口子好热闹。这个时候也是二爷二奶Z高兴、Z开心的时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二爷二奶都已年过八旬,腿脚不灵活了,说话慢了耳朵也不好使了。大伯已六十出头,二叔、三叔也面临退休。有一年过年时,大伯、二叔、三叔曾在一起商量过二爷二奶的养老问题。二爷和二奶却说,自己身体还硬朗,不愿意和其他儿子过到一块。实际上,他们也考虑过,跟老大过吧,就要住到老大家里,那么他们现在的房子就等于扔掉了,老二、老三平时回来也不方便。跟老二、老三更不合适,在农村活了一辈子,不可能快S了去城里。就这样,老俩口继续单独过着,但大伯平时隔三差五也会过来看一下,做下好吃的了,也会端一些过来。又过了一年多,一个早晨,二奶刚一出门,一脚踩空,跌坐在地上,挣扎了几次,也没有起来,于是大声喊二爷。二爷出来一看,扶了一下,也没有扶起来,于是急忙打电话给大伯。大伯接到电话,马上跑了过来想扶,二奶却一直喊疼,大伯觉得可能问题有点儿大,马上给大儿子小军打了电话,让他开车过来,把二奶送到了县医院。医院拍片子一检查,发现二奶是轻微胫骨骨折,这和年龄大骨质疏松有很大关系。考虑到二奶已 八十三岁了,采取保守治疗更好一些,做了相关固定后,让居家卧床休息。这时三叔和小梅姑已经赶到了医院,听到并无大碍后,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了。于是又让小军开着车把二奶拉了回去,这次没有到二奶家,而是直接接到了大伯家。第二天,二叔也从西安赶了回来,兄妹四个开始商量如何照顾二爷二奶的问题。大伯虽然是老大,但生性比较木讷一些,不善言语,坐那儿一声不吭。其实他知道吭声也不起作用,二爷二奶肯定不会去老二和老三家的,更不会去小梅家的。肯定只能由自己来照顾。二叔先开了口说,现在我岳母长年在我家,咱大和咱妈以前就不愿意跟我去西安,现在肯定更不愿意跟我去西安,我建议是让他们呆在家里,跟着大哥过,我每个月出一千块钱给大哥。听二叔这么一说,三叔马上说,二哥说得对,我想咱大和咱妈肯定也不愿意去我家住,平时他们到县城来,让他们住一晚上,都不愿意,何况现在呢。我同意二哥的意见,让跟着大哥过,不过我现在日子也比较紧张一些,我愿意一个月出八百元给大哥。小梅姑听了说道,二哥和三哥都这么说了,我同意,按说我是嫁出门的女子了,但我每月也出二百元,这样一个月就是二千元,相当于给大哥一些照看费,大哥,你觉得如何呢。听了二弟三弟和小妹的发言,大伯说道,既然你们三个都这么说了,我也没有什么话可说。孝敬父母咱都有责任,一个月一千块钱,我也掏得起,但如果我也像你们一样,谁来照顾咱大咱妈呢?我本来也准备和你嫂子进城去帮老二看孙子呢。说完,大伯就不吭声了,听得出,他也很无奈,感觉二叔三叔都在用二千元甩尽孝这个包袱。有时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真的不是那么一回事。就这样,二爷、二奶就由大伯负责养老了。兄弟几个定下照顾老人的事,坐在院外的大娘听得一清二楚。虽然他们两口子算不上大孝子,但对二爷二奶还是比较孝顺了。大伯大娘也有自己的生活,大儿子开大车跑货运,两个孙子已上了初中,不需要人太多照看。二儿子小伟两口子在市里做公务员,本来她和大伯准备到城市去带孩子,现在看来是不行了。要说,二爷和二奶在农村养老,生活也很简单,每天早上,一人一个荷包蛋一个馒头再配点农村自家的小菜就行了,中午就是面条,晚上是稀饭。过去二奶一个人就可以做好她和二爷的饭。但现在大娘去了城里看孙子,大伯作为陕西男人,以前就不会做饭,顶多就是会擀面,现在什么都要从头学起,不光是擀面,而且还要学会做肉菜,因为二叔三叔每月给了二千块钱的生活费。大伯虽然人比较木讷老实,但在帐算上比较清,给二爷二奶花的每一分钱,他都要记在小本本上。任何人相聚在一起久了,都会或多或少产生些矛盾和厌烦情绪,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会如此,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二爷和二奶看大伯大娘也是这样。大伯专门给二爷二奶订了鲜牛奶,隔几天都要上街去割点肉,有时还要给老人买一些药,特别是这些药,比较费钱一点儿。记得有一个月,二爷得了个重感冒,在村里诊所花了几百块也没有治好,他又让大儿子开车把二爷送到县医院住了几天院,虽然三叔和小梅姑都去看望了,可谁也没有提住院花了钱的事,可能他们想着,那二千元,足够二爷二奶的生活了。二爷二奶年纪大了,洗不成淋浴,大伯又把自己家里的淋浴改成了盆浴,稍微一折腾,就是两千多块没有了。好在大伯前几年也跑运输时也攒下一些钱,觉得花这点儿钱给老人也是应该的,也就没有给二叔三叔他们说。可二爷二奶总觉得大伯还不够孝顺。他们觉得老二和老三还有小女儿出了钱,而老大没有出钱,那自然就得他来伺候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在村口的闲事中心,二爷夸得最多是就二叔一家子,说二叔学习好,教育下的孩子有出息,现在都定居到国外了。天天念叨的,也是二叔什么时候回来,那个国外的孙子什么时候和他视频等。大伯每天除了要照顾二爷二奶外,有时还要到小军地里帮忙干点儿农活,有时忙起来,就耽误了给二爷二奶做饭。为此,他经常放一些糕点等在二老的房间里,可二爷二奶总觉得那就是不伺候他们的表现。有时急匆匆从地里赶回来,给二爷二奶做饭时,煮得面条不够烂,或者炒得菜味道有点儿淡,二爷就会说,大伯只顾儿子的事,把他老两口给忘记了。有时大伯在地里劳累一天,回来没有给二爷二奶面带笑容,二爷就会说,大伯对他们有意见。总觉得大伯因为照顾自己整天拉着个黑脸,而其他子女回来都高高兴兴的,从没拉过脸。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慢慢就积累成了矛盾。于是就会偷偷地说给二叔三叔还有小梅姑说。本来是一件小事,但从二爷二奶嘴里说出来,就成了天大的事情。二爷二奶把大伯的事情说得多了,说得时间长了,二叔三叔和小梅姑对大伯就有了意见。他们觉得每个月花了二千块钱让大伯照顾二爷二奶,现在大伯却如此之不孝顺。
二爷二奶一生俭朴,不喜欢穿新衣裳,有时大伯给他们买的新衣服,他们却不穿,特别是逢年过节时,穿的就是那几件旧衣服。二叔二婶还有三叔三婶他们平时回来很少,逢年过节回来,看到二爷二奶穿得衣服很旧,就会说,每个月给大伯二千块钱呢,也不见大伯给老人买件新衣服。二爷二奶每年六月初二过生日,每到这天,大伯一家都会提前准备,买酒买菜,再辛辛苦苦做上一天。二叔三叔他们回来,什么活也不干,什么忙也不帮,有时都不如参加宴席的客人。但二爷二奶脸上却很高兴,因为他好久没有见两个儿子了。而每次走之前,二爷二奶都会让他们把亲戚朋友带来的礼品挑一些带走,于是他们带走的,都是些值钱的礼品和农村亲戚带来的土鸡、土鸡蛋之类,留给二爷二奶和大伯的,只是一些不值钱的糕点和杂牌子的牛奶。大娘有时去城里看孙子,家里只剩下大伯。大伯不太会洗被罩和衣服,有时洗不干净。二叔三叔一回来就会说,二爷二奶的被褥好长时间没有换洗了,被子头都有点儿发黑,然后就发一通牢骚。可他们却从来没有一个人让自己的老婆把那个被子给换洗一下,来是什么样子,走时还是什么样子,丝毫没有改变。而他们说的Z多的就是,每次带给二爷二奶的好吃的,肯定是让大伯大娘给吃了,不然为什么大伯大娘的身体那么好,而二爷二奶的身体越来越差。曾有几次,二叔、三叔专门算过每月给大伯大娘的2000元,是如何开支的。总觉得大伯大娘在昧着良心贪污二爷二奶那2000元的生活费。二爷二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医生说,已经没有住院治疗的必要了,回家好好养着。二叔三叔回来看望了一两回,都是当天来当天回,连一个晚上都没有伺候过,伺候的全是大伯和大娘两个人。最终,二奶熬不过,先走了。二奶的丧事办得很大,门口光小车就停了几十辆,花圈里外摆满了院子,全是二叔三叔以前单位的,以及他们的同学战友等。二叔三叔在迎来送往中,连二奶哭都没有哭一下,但村里人都竖起大拇指夸赞二爷二奶教子有方,几个儿子都有出息。事后,他们又回到了城里,开始自己的生活。只是随着二奶的离世,给二爷的赡养费也变成了一千元。大伯什么也没有说,因为他说的什么也没有人听。好像他接了那一千元的赡养费,赡养二爷就和二叔三叔他们没有关系了。二奶的离世,给二爷以沉重打击,不到一年时间,二爷也随二奶走了。二叔三叔他们除了回来办丧事时,其他的七七灾灾还有周年等,亲戚来祭奠,他们就像亲戚一样,没有一个人操过心。后来,大伯在二奶三周年时将那个赡养二爷二奶的账本公布了出来,每笔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可二叔三叔们只是说了句,我们相信大哥,就是剩下钱了,留给你们也是应该的。可他们从来没有认真地算过,实际上,根本没有剩下的钱,反倒是大伯自己贴进去了不少。可又能找谁说理去呢。明理的亲戚们听了之后会说一句,老大这个人就是实在,是个大孝子。而那些还想着到城里了,沾一下二叔三叔光的亲戚则说道,过去的事情了,就一风吹了,都是亲兄弟嘛,还算什么账呢。唉,过去的事情了,就一风吹了吧。反正老人已经不在了。该尽的心也尽到了,该行的孝也行到了,公道自在心间吧。Z后,我想说,孝敬老人是传统美德,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不可能天天守在父母身边,但有时间能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多回去看看老人,那怕帮老人洗一次衣裳、做一次饭。孝道是在老人活着的时候,真心为了父母,让父母开心高兴,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兄弟姐妹出资,让一个人来伺候老人,办法很好,但出了钱,并不代表就不履行行孝的义务了。用金钱替代行孝的义务,用葬事的排场来替代生前的尽孝,是为人所不齿的。公道自在心间,尽孝道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尽心行孝,问心无愧。人事总监和财务总监相比?
记得我们的财务总监和我说过一句话,整个公司基本所有的都和他有关,都需要他们管,短短一句话可见财务总监在公司的地位怎么样了。
就从我们公司来看吧,财务总监在我看来他就是比人事总监大,虽然说在职位等级上他是一样的,但方方面面都能感觉得出来。
两个在职位上,虽然都是总监的位置,但两个人在公司的权利地位上上面,却是截然不同的。
先从两个职位的职责上,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人事总监: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看出,人事总监就是我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承担着把人力资源纳入企业运作体系之中,使之支持企业发展的任务,要求对企业公司里的人事决策做决定。总的一句话就是负责公司的待遇计划,公司福利,以及人员招聘的负责人.
财务总监:这个就是我们常说到的公司的CFO,财务总监是我们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是企业战略规划和财务战略承接,提供决策支持的财务管理报告和分析体系,是企业规划未来的全面预算管理、运营资金管理、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负责人。
了解完人事总监和财务总监的在企业中起到的作用,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企业两个案例来说说人事总监和财务总监,谁的职位更高。
人事总监坐在财务总监的边上,但坐在公司总经理的边上开会的时候,是最体现公司地位的时候,我们公司在会议的位置排列上,我们的总经理坐在最中间,这个无可厚非的是职位和权利最高人员,其次是我们的副总和财务的经理相对地坐在最靠近总经理的位置,接下来才到了我们的人事总监和市场总监相对而坐,后面依次各个部门排开。
财务总监和人事总监的位置的分布上可以看出,其实越靠近总经理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权利中心的,那么他的职位也相对比较的高。
不管什么文件,财务总监必须签,人事总监不涉及的不用签除了位置这个事情上,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记得原来我还在协助我们领导进行文件会签的时候,我手上有一份关于市场调研的一个文件报告。
那时候我刚来,想着啦,不涉及财务的事情,我就只是给了我们的市场总监签了下子,然后就给我们的总经理签字了,没想到我刚把文件递过去的时候,我们的总经理反问我:你这个文件,财务都没有签字,就给我直接签字,你要再去学习下签字流程。以后不管什么文件,你都要给财务总监签过,再给我签字,没有签的,不要拿过来。
听完领导的话,我一下子羞愧地低下了头,回复道:明白了领导,不会有下次了。
回去后,我把这个事情和我们领导汇报,领导告诉我:任何部门都是涉及到财务总监签字的,其他的就是涉及到的部门,你找相应的领导签字就可以了,这样的事情以后不要再犯了。
通过这两个我们公司的具体案例,我们已经可以知道,财务总监的职位是要比人事总监的职位是要高的。
对于企业来说,我们的一切都无外乎的是利润和成本的把控,而作为公司的财务总监,这就是他们的主要职责。
由于我们的公司只是集团的一个子公司,但对于财务部和人事部的管理上,我们的人事总监是受公司直管的,而我们的财务总监却是受我们集团直接管辖的,财务部对公司有辅助权,但都直接听命于集团财经委,这个也可以很明确人事总监和财务总监的职位高低了。
写到最后不管是人事总监也好,财务总监也罢,这都是每个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部门,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去沉淀和提升自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岗位竞聘中有的我们的一席之位。
不知道在未来的晋升过程中,你是愿意做人事总监还是财务总监了,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现在很多招聘要求35岁以下?
这个问题的大前提是,35岁之后要换工作
第一层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咱们虽然嘴上一直在抵制,但是很多人天生就有「混职场圈子」的潜力
可能和刚毕业不久的小伙伴的直观感受不一样,工作十年以后换工作就不再是穿着西装投简历了
35岁以上更多的跳槽机会往往就是论坛自助午餐上一次闲聊,友商会议室外面一次碰面,圈内朋友的一次酒局
高级别一点的工作,往往不需要挂在官网上,就已经订好了,很多专注于某行业的猎头就是吃这碗饭的
这种换工作,没有孤注一掷的痛快,基本都是踩稳了以后的「平移」
在这种场景里面,其实HR用年龄来卡人的嘴脸就很少了
你看阿里算是最早开始公开宣布要清理35岁以上员工的,当时爆出来的时候也是订了一条红线,就是P8
所以在第一层,想要避免35岁以后找工作的尴尬,那就最好往上赶快爬(这句有点奋斗B的意思)
第二层
有的行业的确是吃青春饭的,这种青春饭的意思并不是说年纪大了以后就不能用
而是上升途径的漏斗效应太明显了,而周围可以溢出的选择太少了
好的例子,比如所谓高大上的咨询行业
的确是赚的很多,而且年轻人都是高素质,要么是Top2的,要么是很好的国外背景
但是往上走的人永远是少数,看一家咨询公司能拿到头衔的人基本都是固定的
这金字塔底部的人最后就只有溢出,很多做咨询的人心中抱着的念头也是做几年混个资历然后去企业
好处是大厂咨询公司的名头硬,溢出以后能选的就很多
不太好的例子,比如现在很火的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自己人都在骂,我就跟个风)
前几年经济好的时候,感觉有一技在身,走到哪里也不怕
后面手游垮了一批,很多创业公司垮了一批,然后互联网从业者基本变成了焦虑的代名词
溢出以后因为专业性的问题,基本还是在这个行业里面转圈圈,那行业一旦有风吹草动,基本就是集体懵逼状态
剩下就两个选择,要么自降身价,要么换行开始
而两个选择,对于已经习惯高收入和固定工作模式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大挑战
所以在第二层,如果觉得自己这个行业是吃青春饭的,那最好提前做好布局,避免35岁以后找工作的尴尬
第三层
我发现35岁以后离职的小伙伴,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开始自己创业
这种创业和工作之余开个滴滴,投资个奶茶店不一样
更多的是利用之前的工作经验和积累,瞅准同一个行业的机会做点事儿
这样的创业一般很稳,创业成功的概率也更高,毕竟不在一个行业沉浸,怎么知道机会在哪里、资源在哪里、人脉需要哪些
这种创业的,自然不用担心找工作时候单位对年龄的要求
但是也想给大家提个醒
我之前的公司,是给中小企业创业提供咨询的,那种工作就特别折磨人
每天找上来的几百个,除了一颗想发财的心什么都没有,最怕看到的就是年纪轻轻拿着父母给的钱来折腾的,十有八九赔的精光,然后接受父母的安排开始上班
而最喜欢的,就是那种30到40岁的,在公司里面做过,然后在同行业里面创业的
能聊,懂行,知道自己缺陷在哪里优势在哪里,也不会一口想吃成胖子
这种人往往才能成
我举个知乎上的例子吧
半佛仙人现在是个自媒体人了,知乎上粉丝100多万,B站上粉丝快400万了,但是没有他之前在做DD的那些年的积累,他哪来那么多的故事,哪来的那么多的内幕消息
这都是半佛上班打工过程中积累出来的
所以在第三层,如果想要中年创业来避免35岁以后找工作的尴尬,之前工作中就要睁开眼睛多看多学多连接,心里揣着一个想法:工作是做给现在的老板用的,是做给未来的自己铺路的
第四层
现在城镇居民兜底的模式越来越多了
我是一个成都人,我的梦想就是悠悠闲闲的混吃等死
所以我曾经非常严肃认真的研究过,要怎么在失去工作的情况下活下去
我发现,这个社会要饿死比较难
我稍微提高了一点标准,就想来个城镇居民平均可以支配收入(3500每月,国家统计局说的)
那方法还是蛮多的
我可以送快递,我还可以跑滴滴
现在成都也可以开始摆地摊了,我觉得我也可以参与一下,刚好把MBA学的供应链、营销、品牌、沟通、财务、销售都给用上
说不定我还能一统某条小街道的地毯呢
别人来我这条街摆地摊都要给保护……啊不……加盟费
昨天还看到新闻说,有个双语硕士去做家政,有人开月薪2万的请她,为了给自家孩子创造一个好点的环境
所以在第四层,如果想避免35岁以后找工作的尴尬,那稍微换个思路,降低一下标准,其实没有那么恐怖(这句是不是非常的反奋斗B)
第五层
经济好的时候求收益(闯一闯),经济不好的时候求稳定(保持现金流)
这是朴素的经济理念,也是很好的职场法则
提出35岁以后去哪里的人,基本没有体制内或者泛体制内的小伙伴
他们最多抱怨钱给的少
每年国考的人数上百万,其实也能看出大家对于稳定性的追求
但是职场周期变化肯定是赶不上经济变化速度那么快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多元化的配置
比如体制内的小伙伴心思活泛的都去搞点副业,用身边的人举例子没什么质感,那就用刘慈欣举例比较好,你看,拿着国企电力公司的工资,写写小说,多开心
而不再体制内的小伙伴,可能就要提高风险意识了,现在疫情刚来的时候,网上爆出了很多房产断贷的消息
总的来说就是,找工作普遍要求35岁以下,有的人工作能力很强不被这个束缚,有的人已经提前做好了布局,有的人开始了创业,有的人开始送外卖,还有的人有稳定的非工作收入了
当然,更多的人选择的是,佛系苟着,根本不需要换工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