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库存管理,真是一把辛酸泪,以前我也是个睁眼瞎,仓库里啥情况,两眼一抹黑。货要么堆得找不着,要么就是客户要的时候偏偏没有,头都大了。后来痛定思痛,决定好好拾掇拾掇这摊子事儿。
摸索阶段:先从最基本的开始
我这人没啥高深理论,就喜欢从实际出发。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盘点。 那真是个体力活,把仓库翻了个底朝天,每一件货都数清楚,记在本子上。谁知道,这一盘点,吓我一跳,好多东西都快过期了,还有些根本就没人要的,白白占着地方,钱都压在货上了。
盘点完了,我就琢磨,不能再这么瞎搞了。我开始分析以前的销售记录。 就是翻看老账本,哪些东西卖得快,哪些东西动都不动。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但真能看出问题。以前光凭感觉进货,现在一看数据,傻眼了,好些“我觉得会好卖”的东西,根本不行。
尝试分类管理:不再一锅粥
慢慢地,我发现不是所有东西都得一样对待。有些货,价值高,卖得也快,这种就得重点关照。有些,价值不高,卖得也慢,但又不能没有。我就学着给它们分分类,搞了个土办法,类似于人家说的ABC分类。
- A类货: 就是那些顶梁柱,贡献了大部分销售额的。这种货,我盯得最紧,确保不能断货,但也尽量不压太多,毕竟贵嘛
- B类货: 中不溜秋的,销售额和数量都还行。这种就正常管理,定期看看。
- C类货: 零零碎碎的,单价不高,卖得也慢。这种我就放宽点,库存量稍微大点也行,只要别过期。
这么一分,感觉思路清晰多了,知道劲儿往哪儿使了。
建立简单规则:先进先出是王道
之前仓库乱,新货旧货堆一块儿,发货的时候随手拿。结果就是,旧货一直在底下压着,都成了废品。后来我规定,必须先进先出! 新货来了,往里头放,发货的时候,从外头、从旧的开始拿。为了方便,我还特意调整了货架的摆放,尽量让旧货更容易被先拿到。这招对那些有保质期的东西尤其管用。
定期检查与调整:动态看待库存
光有规矩不行,还得坚持执行和检查。 我就规定,每个月固定时间,都要进行一次小盘点,重点关注A类货。每个季度,来一次大盘点,查漏补缺。盘点不仅仅是数数,更重要的是跟账面对比,看看有没有差异,找出原因。
我也开始尝试做点简单的需求预测。 就是结合过去的销售数据,再看看最近的市场苗头,估摸着下个月或者下个季度大概需要多少货。这个一开始不准,经常拍脑袋,但慢慢地,经验多了,感觉也准了些。比如某个节日快到了,哪些东西会好卖,就提前备一点。
实际效果:告别手忙脚乱
你还别说,这么一折腾,效果挺明显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仓库没那么乱了,找东西快多了。 因为有了分类和先进先出的规矩,过期损耗也少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资金占用也下来了,以前都压在那些卖不动的货上,现在能把钱用在刀刃上。
这也不是说就完美了,库存管理是个细致活,还得不断学习和改进。比如现在有些朋友用上了专门的库存软件,我也在考虑,是不是也该升级一下工具了。但从最基础的盘点、分析、分类做起,再建立一些简单的规则,对于我们这种小打小闹的来说,已经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客户一要货就手忙脚乱,或者看着一堆货卖不出去干着急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