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我搞了份副业,就是和朋友一起倒腾点小生意,卖些数码配件。结果头一个月就栽了跟头:一批货从深圳运来北京,路上被暴雨淋湿了大半,损失了一万多块。当时我就傻眼了——这风险不控住,还咋活?
开始琢磨专家推荐的法子
被坑惨后,我琢磨着不能瞎干。上网搜了一圈,看到些专家视频和文章,都说风险控制方法很重要,推荐了4种方案。我心想行,干脆挨个儿试试,看看哪个靠谱。专家讲的挺玄乎,但咱普通人得接地气来。
第一种法子:躲开风险
专家管这个叫“规避策略”,我就直接用咱土话叫躲开风险。具体咋整?我找到批发商问:“以后下大雨还发货不?”人家摇头。那我就干脆不碰雨季货了呗。下个月,我把订货时间挪到晴天,结果运气没碰到暴雨,货都全到了。可躲是躲掉了,但生意也少了一半——客户投诉说拖太久了。这法子好是躲得开风险,但赚的钱少一截,憋屈得很。
第二种法子:减少风险
专家说是“缓解”,我就叫它减少风险。法子倒简单:买点防水袋和保险,把货裹严实了再发。我立马跑去市场,跟砍价大王似的弄来一批便宜袋子,花了小两千块。然后试发三批货,有两次小雨天,货居然只湿了一点儿,修修补补还能卖。成本加了点,但风险降了大半。不过老得盯着包装,累得像狗,有一回忙忘了,又亏了一小单。这法子管用,可折腾人,比躲开风险强点。
第三种法子:推给别人风险
专家叫“转移策略”,我直接管它叫推给别人风险。说白了,就是找别人背锅。我寻思搞个合同,让物流公司签责任条款,说货坏了他们得赔。跑去谈价,结果人家头摇得像拨浪鼓,非要加运费。好说歹说,搞定了一家小公司,签了个“保底协议”。发第二批货的时候,真遇到大雨,包装破了个洞,我直接拍了照甩过去,对方赔了点儿钱。这下我乐了——风险推掉了,省心不少。可后来这家物流坐地起价,运费涨了20%,气得我骂娘。好处是甩锅成功,坏处是别人也得防着点。
第四种法子:勇敢扛着风险
专家说是“接受策略”,我叫它勇敢扛着风险。意思就是赌一把,爱咋咋地。前一阵子,我懒得整那么多花活儿,就正常发货,啥保护都没加。碰巧天公作美,一个月没事儿,省了一堆钱和时间。心里美滋滋的,觉得专家瞎操心。但好景不长,第三周大雨来了,货全泡汤,亏了两万多。这法子傻大胆,万一运气好确实爽,可风险真来了,扛不住就得喝西北风。
实践完了总结对比
挨个儿试完这4种方案,我拿小本本记了一笔:
- 躲开风险:安全是安全,但赚不着啥钱,像个缩头乌龟。
- 减少风险:管点用,可累死累活,还得精打细算。
- 推给别人风险:甩锅成功倒是省事,但别人会反咬一口。
- 勇敢扛着风险:全看老天爷心情,一不小心就亏大发。
比来比去,还是减少风险的法子最没那多破事儿,稳妥。我就固定用防水袋加保险,现在半年下来,货损少了大半,生意也慢慢好起来了。回头想想,专家推荐的东西得试试才知道,可别当神仙拜。风险控制没灵丹妙药,得摸爬滚打着来,日子才能混下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