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个就想跟大伙唠唠手工记账这事儿,谁没被那堆数字折腾得抓耳挠腮过?前几天我还真就扎扎实实把手头上的活儿从头捋了一遍,好家伙,坑可真不少!
一、捋凭证,开头就栽坑里
先翻出我那鼓鼓囊囊的凭证本,打算一张张过。心里还嘀咕着“不就分类填数嘛手到擒来”。结果第一张发票就把我卡住了——那玩意儿是张皱巴巴的停车费收据,手写的“拾元整”,龙飞凤舞得我瞅了半天愣是没看明白到底是“10元”还是“10万元”!教训一:字迹模糊的原始凭证就是定时炸弹。得,老老实实翻通话记录和停车记录APP,折腾半天才确认是10块。心里默默记下:以后这种票据必须当场让写清楚!
二、埋头登账,手一滑误终生
吭哧吭哧把分类整理好的凭证摊桌上,抓起计算器开始登明细账。记着记着发现不对劲,银行流水里那笔15块的手续费?找不着记录!脑瓜子嗡一下,赶紧翻回凭证堆里扒拉,果然,它被我夹在一摞销售发票里,差点就成了“隐形支出”。教训二:容易漏记小费用,对不上账哭都来不及。后来我学精了,先把所有银行明细打出来,一项项拿铅笔在纸头上划勾,确认过的才敢往账上写。
紧接着又栽在增值税上。一笔材料款,价税合计8860元,我提笔就把含税价当不含税价塞进采购账了!直到月末盘成本发现金额漂移才反应过来。教训三:傻傻分不清含税不含税,多交冤枉钱都不晓得。我直接在记账凭证模板上用红笔标出两行大字:“价?税?合计?”——三个问号怼脸上,看你还怎么错。
三、月末调账,改到怀疑人生
好不容易把数字塞进账簿,开始“对账-找茬-修改”的死亡循环。最崩溃的是手工改错账。有笔管理费用写成了1730,结果应该是1370。我顺手拿笔一划,在“7”脑袋上加个短横硬改成“1”,远看跟打了补丁似的。过两天再瞧,连我自己都犯懵:这写的到底是1370还是1730?教训四:随便涂改不留痕,神仙也看不懂旧账本。现在我认死了规矩:写错直接红线划掉,数字和金额都得用尺子整整齐齐画两道杠,在杠子顶上盖自己名字章,重新写正确的在旁边立正站虽然慢点,至少以后不用趴账簿上玩“大家来找茬”。
四、结账时分,差点儿被坑死
总算熬到结账,啪嗒啪嗒敲着计算器汇总损益类科目。算完管理费用合计是15万2千整,美滋滋关账下班。结果出报表前鬼使神差又加了一遍——怎么变成14万8了?差点当场心梗!原来前面统计时跳了一页没加,整整漏掉四千!教训五:数据汇总跳行、跳页,报表变脸分分钟。现在每加完十笔数,我就用红笔在凭证上戳个点,页码也用曲别针夹紧,再不敢“跨栏”算数了。
说说期末红字冲销这档子事儿。去年做坏账准备冲回,我一笔红字写了-800,结果新凭证登账时,又记了+800,好嘛这坏账等于原地复活了!教训六:冲销操作不规范,负负反而变正数。现在我只要是红字冲销,必定在凭证摘要栏拿荧光笔涂抹“本期调减XX科目”,旁边画个血红的大叉,吓也把自己吓清醒。
折腾完的意外收获
这通手忙脚乱的复盘下来,虽然写得手指头抽筋,倒真筛出几个保命土招:
- 字丑的凭证当场撕了重开,别怕当“恶人”
- 银行手续费单独列张清单,和流水钉成册
- 含税价凭证贴便利贴:“先扒税!再记账!”
- 改错账盖名章划线,旁边备注涂改说明
- 加总时每页用红笔画“√+页码”防漏
谁想到,最笨的手写错误反倒逼出最扎实的对账经验。下次再折腾账本,就按这套“土法炼钢”流程走,至少保证数字别打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