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动手研究新旧准则
今天在办公室翻箱倒柜,总算把压在文件柜最底下那本落灰的旧会计准则手册和刚收到的新准则本子都翻出来了。摊在桌上,左边放旧的,右边放新的,开始瞪大眼睛一行行对比。
第一件事,翻开固定资产折旧那块。旧本子翻得哗哗响,里面写的是平均年限法或者工作量法。结果新本子一摊开,好家伙,直接蹦出来个“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名字听着就够花哨的。我赶紧拿铅笔在新本子上圈了个大圈,心里嘀咕:这折旧方法改来改去,算账的伙计们怕不是要头大?
重点标记差异调整的坑
真正开始动手整理差异点,发现几个特容易踩坑的地方:
- 收入确认大变脸:以前签个合同、发个货,心里大概就有数收入啥时候能算。现在得掰开揉碎了看,风险报酬啥时候转移、客户能不能控制商品、能不能收着钱、成本能不能可靠计量…掰着手指头数完五步才能确认,账期都要算迷糊了。
- 政府补助新玩法:以前政府给补贴,简单粗暴直接算到当期利润里。现在新准则逼着你玩“递延”了。笔记本上画了个大箭头,从“营业外收入”嗖地一下跑到“递延收益”,以后还得慢慢分期结转,平白多出个负债科目来,记账凭证都不知道怎么做了。
- 财务报表重述“翻旧账”:这最要命!新准则实行后,去年的账还不能按老样子放着,必须得调!拿出旧报表复印了好几份,对着新规则吭哧吭哧重新算,资产负债科目都要重新梳理一遍,算得我后脖颈子都发酸。
转换过程实战手记
纸上谈兵结束,打开财务系统准备实操。点开固定资产模块加新方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公式差点输错,手滑多敲了个0系统就报警。折腾半天才设置先拿几样小设备试算看看。
跟着新收入准则那条五步法走,扒拉出几个长期大合同,重新拆分履约义务、重新算交易价格分摊。笔记本上涂涂抹抹,画了好几个大括号连线,差点把自己绕晕了。
最折腾人的是调期初数。系统里历史数据动一点都可能牵扯一堆报表。干脆先导出一份报表备份,然后硬着头皮对照转换表一个个科目改,改完还得检查勾稽关系有没有乱套。看到“未分配利润”这个数变来变去,心里头那叫一个不踏实。
转换完的体会
总算搞完这一轮转换,瘫在椅子上对着屏幕长长出了口气。虽然过程挺磨人,但这么一通折腾下来,脑袋里那团关于新旧差异的浆糊终于捋清楚了。核心要点就那么几大块:收入、政府补助、列报调整是重灾区,折旧摊销规则变复杂了点,别的变动咬咬牙也还能适应。下次季度报表,至少心里有底怎么对付这些差异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