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一开始也没想考这玩意儿。去年公司财务部小姑娘突然推了个报名链接过来,说"姐你业务这么熟不考一个多可惜",得,被拱得当天凌晨就糊里糊涂报了名。
备考第一阶段:被教材砸懵了
教材到手那天我人都傻了。三本加起来比新华字典还厚的书往桌上一砸,光目录就翻得我手酸。第一天硬着头皮啃《财经法规》,刚看到"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就困得直栽脑袋,咖啡灌了两杯照样睡死过去。
后来琢磨了个笨办法:
- 先搭骨架再填肉:拿彩色便利贴把每章重点术语全标出来,红的是必须背的法条,黄的记计算公式,绿的贴业务流程
- 录音笔当复读机:每天通勤两小时,把难啃的概念用大白话录下来反复听。有次地铁上突然蹦出"借贷必相等",吓得隔壁小哥直捂钱包
- 拿儿子当工具人:逼初一儿子当监考老师,照着练习卷给我报题。结果这小子专挑错题念,考完还学着老师腔调说"这位同学要加强增值税学习"
实战第二阶段:真题虐我千百遍
第一次做模拟卷才考了48分,错题本直接写满十页纸。最崩溃的是多选题,四个选项恨不得全长得跟亲兄弟似的。摔了两回笔后终于开窍:
- 错题本变寻宝图:把错题按章节分类贴墙,每周干掉一个知识墙。税法那面墙撕得最爽,滋一声就跟撕欠条似的
- 跟计算题死磕:发现折旧计算老是掉坑,干脆把公式做成手机锁屏。现在看见自己手机还条件反射背"年限平均法=(原值-残值)/年限"
- 考场氛围拉满:考前两周雷打不动每天泡图书馆,专挑熊孩子多的地方练抗干扰。有回被尖叫鸡玩具吵得火大,反而超常发挥考了72分
冲刺:三天打通任督二脉
临考前请了三天假,活活把72小时用出金坷垃效果:
- 押题宝典救命:把近五年真题高频考点列成清单,经济法罚款金额、基础会计凭证分类这些必考点直接打印贴在马桶对面
- 卸载所有短视频:手机里只留刷题软件。有次半夜饿醒顺手点开APP,刷了五十道题才想起是要点外卖
- 考场骚操作:发现实在记不清的税率就空着,所有大题做完再回头填。结果在检查时发现前面漏写的消费税税率,活生生从题干里扒拉出线索
出考场那天下暴雨,我攥着湿透的准考证在门口蹲了半小时。成绩出来68分压线过,比当年高考查分还刺激。现在看那三本被荧光笔涂成彩虹的教材,突然觉得跟红烧肉似的油光发亮——都是被汗水泡出来的。
真要问诀窍?别信那些"七天速成"的鬼话。我这种四十岁老阿姨能过,全靠把碎片时间榨出汁:带娃间隙背条款,午休刷题替代追剧,连炒菜都在心里默写记账凭证。这玩意儿,就像腌酸菜,时间到了自然就入味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