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银行排队等着办业务,刚好旁边理财柜台在推荐基金。柜员一直说"现在净值低适合入场",我听得云里雾里的,净想着超市净菜了。回家路上就琢磨,这净值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跟买菜似的,得搞明白斤两才能算钱?
第一步:翻说明书查概念
翻出去年买的某基金电子合同,好家伙,整整八十多页!直接搜"净值"俩字,跳出来这么段:"基金资产总值减负债后,除以总份额的数"。当时我就乐了——这不就是全班凑钱买蛋糕,按每人出钱比例分蛋糕嘛
- 举个栗子:咱班50人凑了500块买蛋糕(基金总资产)
- 蛋糕店收20块配送费(负债)
- 实际能吃的蛋糕值480块(净资产)
- 每人分到9.6块的蛋糕(单位净值)
第二步:实操看变化
特意把蚂蚁财富和天天基金都下到手机里,挑了支医疗基金做观察。周一下午三点前买了10块钱的(别笑,真就十块),重点看三个数:
- 买的时候净值2.18(前天收盘价)
- 当晚更新变成2.15(跌了)
- 第二天更新到2.21(又涨了)
结果发现个坑:无论当天涨跌,买都按前一天算!我三点前买完医疗股就集体跳水,愣是白亏三毛钱净值差。
第三趴:搞懂收益怎么来的
蹲了半个月弄明白四件事:
1. 基金经理操作是核心
跟的这支基,经理上个月调仓加了新能源设备股。正巧遇到政策利三天净值飙了8%,比我炒股强多了。
2. 费用扒两层皮
赎回时候发现少了一块七毛钱,翻记录才看见:
- 管理费每年1.5%(每天暗扣)
- 赎回费0.5%(持有不足7天扣1.5%)
合着赚钱前先被扒两层皮!
3. 规模大小要适中
观察过百亿的"巨无霸"基金,行情好时跑不动,跌起来倒挺快。有支三十来亿规模的反而灵活,调仓快净值波动也大。
4. 韭菜情绪也作妖
三月份有支科技基被骂上热搜,经理操作没问题。结果恐慌性赎回潮逼得卖股票保现金流,硬生生把净值砸出坑——这跟大妈抢购盐有啥区别?
现在再听到"净值低",先看基金经理靠不靠谱,算算各种费用,查查规模大小。上周五跌到心理价位,果断补仓某消费基。今天更新净值涨了2.3%,晚上打算加个鸡腿。记住朋友们:买基金不是买菜,净值低不等于捡便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