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说股权结构这个词时,我脑子里一堆浆糊。同事聊天说他们公司分股份闹矛盾,我连听都听不懂,只能干瞪眼。寻思这玩意儿到底是个总不能一直当个门外汉。
先抓瞎查资料
直接上网搜“股权结构”,蹦出来的解释全是天书。“同股不同权”、“优先清算权”,每个字都认识,拼一起就懵圈。翻了十几篇文,越看越糊涂,气得我差点摔鼠标。
自己动手拆骨头
干脆把乱七八糟的概念当骨头拆开啃:
- 股份比例:说白了就是公司这块饼你分几口。我拿张纸画了个大圆饼,切成几块标上比例,瞬间明白张三李四谁吃得多。
- 话语权:占多少股份就有多少拍板权。特意做了个表格对比:占股51%的人说话算数,占34%能拦着别人搞大事,剩下的小股东基本只能举手。
- 股权类型:发现居然还有不同品种的股票!普通股能投票但分红靠后,优先股没投票权但能先分钱,跟超市结账通道似的。
用白纸搭模型
拿便利贴当“股份”:黄纸是创始人股,蓝纸是员工股。试着按创业故事摆弄——开始三个人各拿30%,剩10%当员工激励池。后来拉投资人进来,新人拿走20%,结果原来那仨的便利贴全被我揉得稀烂!亲手挪几下纸片才懂:不是总股份变多,是大家的份儿被挤瘦了。
踩坑踩出真道理
本来以为34%否决权很简单,结果自己算岔了:凑了四个创始人每人25%,还美滋滋觉得都安全。朋友一句话点醒我:“四个人加起来才100%,没有预留员工池的坑你准备用脸填吗?”当场冷汗下来——难怪说股权结构一步错步步错。
折腾一下午,终于把骨架搭明白了。核心就三板斧:分饼比例、投票轻重、股票类别。现在我算懂了,为什么合伙开奶茶店会因为5%股份撕破脸——饼就那么大,少咬一口都是真金白银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