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刷到不少分析经济形势的帖子,总在讨论为啥有些政策效果打折。我琢磨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哥俩配合不好还真不行,这不就开始捣鼓搭配方案了。
动手查资料找案例
先花了两整天翻各类政府报告和财经新闻。发现好多地方就爱单打独斗:要么财政拼命搞基建撒钱,银行那边却收紧贷款;要么央行使劲放水,税收政策反倒卡得死紧。有个典型例子是某市去年狂发消费券刺激经济,结果当地银行同时抬高房贷门槛,老百姓刚拿到消费券高兴着,转头发现连刚需房都买不了。
实测第一招:错位搭配
拿自家小公司试水,月初搞了个降价的促销活动(假装财政刺激),同时申请了笔低息贷款备货(假装宽松货币)。当月流水直接窜升15%,比去年同类型活动多赚7个点。记账时候特意标红:促销海报印刷费算财政支出,贷款利息单算货币成本。
第二招:打时间差
三月份厂房要翻新,故意拖到季度末才开工。为提前俩月办好了低息贷款(货币工具先上),等施工队进场那天刚好赶上开发区发补贴(财政后补)。账本上清清楚楚:3月25日领到政府技改补贴,3月28日付工程款。
第三招:轻重缓急分级
把开支项目按紧急程度贴标签:给员工加薪是红色标签(重要财政支出),设备更新贴蓝色标签(可配合贷款)。4月份先保证红色项目,同时找银行批了三个月短贷缓解压力,结果工资准时发、设备也没耽误换。
第四招:动态调整
五月份发现原材料涨价太猛,连夜改方案:砍掉两个非必要宣传项目(财政收缩),把省下的钱加上新申请的信用贷(货币补充)全投到核心生产线。月底盘账乐了——虽然宣传费少花两万,利润反而多赚三万八。
第五招:设安全线
最怕玩脱了,专门在保险柜贴了张黄纸条:贷款总额绝不超过现金流的30%(货币红线),补贴类收入单独存账户(财政专款)。六月份有银行推销年利率8%的贷款,瞄了眼红线位置直接拒掉。
坚持半年下来,最明显的变化是账本上蓝红两色标签终于和谐共处了。往年总有一两项支出冒红光,今年居然每月收支栏都齐刷刷的绿。早知道这两兄弟搭配干活能省这么多冤枉钱,早该让他们拜把子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