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我上个月月底跟会计对账说起。当时盯着报表,越看眉头皱得越紧。材料费跟坐火箭似的往上蹿,厂里那几台机器修修补补花的钱也比去年多了一大截。我心里咯噔一下:“不对,这物价涨得邪乎,别是摊上事儿了?”
找不着北的瞎琢磨
刚开始真是两眼一抹黑。网上搜“物价涨太猛怎么办”,跳出来一堆词儿:成本推动、需求拉动、工资螺旋……看得我脑仁疼。咱一个开小工厂的,哪懂这些弯弯绕绕?但账上数字实实在在摆那儿,不管又不行。我寻思着,管他啥类型,总得先弄明白哪种情况会把我这摊子生意直接整垮?
笨人有笨办法
干脆,我整了三个破本子:
- 第一个本子:专门记进原材料的价。上个月钢锭进价还是5000一吨,这个月供货商老张打电话,吭哧半天说:“哥,真没法,矿上都在涨,咱这得5200了……” 我拿红笔哗哗记下。
- 第二个本子:盯着仓库出货单。厂里做的五金件,批发价咬牙涨了5块,结果你猜咋着?隔壁市那老客户老王,电话里支支吾吾说:“兄弟,最近生意淡,你这价……我先少拿点行不?”出货量唰地掉了两成。
- 第三个本子:紧盯着工资条和招工启事。厂里老师傅老李头,上礼拜搓着手找我:“老板,孩子读大学哩,开销大……看能不能涨点?”门口贴的普工招聘告示,原来写4000还抢着干,现在写4500都没几个人来问!
把本子拍一块儿,看出门道了
就这么硬生生记了小半个月,我把仨本子摊在油腻腻的办公桌上,挨个比划。
第一种情况:原材料贵了逼着涨价(成本推动)。记是记了,钢锭铜线都涨了,但这玩意儿,顶多让我少赚点。跟供货商磨磨嘴皮子,或者偷摸改点工艺(别举报我),还能扛一扛。
第二种情况:东西贵了没人买(需求拉动转不动)。老王那反应就是活例子。涨价了,卖不动了!这挺吓人,库房里货堆着发霉谁不怕?但我想着大不了降价促销,或者开发个便宜的新款,总归有法子周转一下。
第三种情况:工资这玩意儿涨上去就下不来! 老李头那期盼的眼神,厂门口冷清的招工摊儿,还有会计递过来的新工资表——普工底薪硬生生加了两百!关键是,这不是我一个人加的,是整个工业区、甚至听说省里都这行情!这才是最让我后背发凉的地方。为原料贵了还能找替代、跟人砍价;东西卖不动了还能打折促销、清库存。可工资?涨上去容易,想降?门儿都没有!工人要吃饭,市场在抢人。这钱,就像泼出去的水,完完全全成了每个月雷打不动、只增不减的开支。而且工资一涨,老张那边原料是不是更有理由涨?我产品是不是更得涨价?这不就转着圈地往上拱吗?根本停不下来!
心里咯噔一下,总算懂了
这三个破本子一对比,清清楚楚:企业最怕的,就是工资跟物价绑死了,互相撵着往上蹿这种! 原料涨是“外伤”,需求弱是“内伤”,都还能治。可工资成本一旦粘在物价屁股后面螺旋升天,那就是“慢性毒药”,吃进去就吐不出来,一点点把你利润啃光。这玩意儿,比前面那俩狠多了!要命的是,这事儿往往还由不得我自己做主,整个环境都这样,我一个小厂老板能咋整?只能勒紧裤腰带,拼命抠点效率出来。
这回实践最大的收获?别光看新闻说CPI多少,得自己动手拆开看! 成本、需求、工资,哪边绷得最紧、最没回旋余地,哪边就是最吓人的雷。 以后看账本,心里也算有点数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