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折腾企业财务制度差点给我整秃了,这事儿得从头唠。
开头以为挺简单,不就是把公司花钱记账的规矩理清楚嘛我翻出前任留下的七八个Excel表,又扒拉出抽屉里三本手写账本,结果刚对了两页就懵圈了——去年采购打印机那笔钱,表上写1月报销,本子上勾成2月付款,银行流水又显示3月才划走。
- 第一拳打空: 端着咖啡盘腿坐地上开始扒拉凭证,结果发现同个部门的差旅费,有人贴出租车票要领导批三次,有人直接拿机票就找财务领钱
- 第二拳打歪: 自己按网上模板做了个新报销流程,采购部老张跑来吼:"凭啥让我们填供应商税号?合作十年的煎饼摊上哪儿搞发票!"
- 第三拳闪腰: 行政小妹抱着半人高的办公用品单子往我桌上一砸:"姐,这个月买扫把的二十张收据,按新规得每张写用途?"
折腾到第三天晚上九点多,打印机突然卡纸。隔壁财务室王大爷正好巡逻,看我薅着头发啃笔杆,从铁皮柜最底层抽出本起毛边的蓝皮册子:"小子,2016年黄会计做的底子,后来人嫌麻烦不用了。"
我连夜对照着翻,这才摸着门道:油盐酱醋走小额白条流程;固定资产采购单独设审批链;收据超过五张就改用汇总表...最关键是把"咋办"写成人话。前两天憋出来的"费用归属期间确认规则"直接改成:"当月发票最迟下月5号交,年前12月的票跨年作废"。
现在这版制度印出来才六页纸,用回形针别着在各部门传阅。刚瞅见销售部新来的实习生,举着制度页跟客户打电话:"哥,您这发票得补全纳税人识别号,不然我贴墙上看?"——总算听见人话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