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车间盘库存时,我瞅了一眼那堆生产报表,心里咯噔一下——生产成本表横七竖八地躺着,像天书似的。我这个车间主任天天被老板催着降本增效,可自己连成本咋算的都不清楚,真憋屈。我就琢磨着得自个儿下手整明白,不然年底奖金怕是要泡汤了。
开始动手搞成本分析
我一拍大腿,先从最简单的做起。去财务那儿要了个月的生产表,那是个Excel文件,密密麻麻满屏数字,看得我眼花缭乱。我二话不说,把笔记本带回家,泡上杯茶,撸起袖子就开始折腾。第一步,我把表里的每个栏目都过了一遍,比如材料费、人工工资这些大项,心里稍微有点数了。
我试着把上个月的总成本数出来,这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发现实际材料花销比预估的高了一截。我心想不对呀,肯定是哪里漏了赶紧打电话问采购同事,才搞明白他们报了次品损耗,但这破表没单独列出来,全混在材料里了。那会儿我真上火,差点把键盘砸了。
揪出三个关键破局点
折腾了半天,总算摸清了门道。我咂摸出三个秘诀头号点,得盯死材料成本的明细分解。
- 第一点,材料部分别光看总数,得拆开瞧。比如主料、辅料,还有损耗啥的,都得单独拎出来算。我就拿鼠标把表格里头的材料栏目挨个点开,发现损耗占了大头,要是能压一压,能省不少钱。
- 第二点,人工成本要看工时效率。别光算工资总账,得把每个人的工时对上产出量。我这回硬着头皮去车间核对考勤表,结果发现几个老手干活快,但新手拖后腿——算下来平均工时超标了。
- 第三点,间接费用得跟实际生产挂钩。车间的水电、机器折旧这些,表上写得糊里糊涂。我就自己摊个计算器,按产量分摊下去,发现机器闲置太多,纯粹浪费电。
这三条真管用。前头我还手忙脚乱,后来就顺风顺水了。比如材料损耗那块儿,我让工人提前检查次品,立马降了成本。
搞定并学到手了
搞完分析,我把结果整成份报告,啪地甩给老板看。他一看那数字明细,竖了大拇指。现在我跟车间兄弟也能吹牛了,指着表说哪儿能省哪儿得调整。说到底这事儿没白忙活,不光保住了奖金,还学到门手艺——成本表不是摆设,就是咱干活的工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