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就是被逼出来的。上个月我一个开小工厂的朋友老李,喝大了给我打电话,电话那头吵得要死,机器声、人声混一块儿,他扯着嗓子喊:“喂!兄弟!你那套什么‘丝袜母’(他管CWM叫这个)到底是个我这厂子快管不过来了!” 我寻思着,光是解释也说不清楚,干脆把我这大半年的折腾经历理一理。
第一步:先摸清楚需求,跟老李去蹲车间
老李的厂子不大,二十来号人,做玩具配件加工的。订单像神经病一样,一会儿来一堆,一会儿屁都没。我去他厂里转了三天,真就一个头两个大:
- 排产乱成浆糊:生产订单全靠一张破纸传来传去,还总丢!上午说做A订单,下午又跑去干B了,乱套。
- 催货电话炸了:销售那帮人天天被客户催货,可销售自己也懵逼,根本说不清楚东西在哪个机器上、卡在谁手里,急起来就跳脚骂娘。
- 机器闲着当大爷:好几台机器明明闲着,组长还说人不够、忙死了,扯淡!都不知道谁在说真话。
我就想,老李这点破事,CWM这玩意儿按流程走的思路,说不定能管住?反正也没别的招。
第二步:硬着头皮开始动工
说是“硬头皮”,一点不夸张。咱也不是啥软件大神,就是平时爱折腾点工具。我就选了个听说比较简单的云平台,界面看着还行,便宜量足的那种。
我是这么干的:
- 抓重点,开刀:管他三七二十一,先把接订单开始,到产品装车发走这个流程画出来。画得巨丑,但关键节点一个不漏:接单、下料、精加工、质检、包装、发货。
- 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环节对应到车间的人。让老李摁着组长,必须定下来这活儿谁负责。张三负责切料,李四管车床,王五专门质检。责任卡死!
- 手机上搞事情:强迫老李搞了几台便宜的智能手机(有些老头真没智能手机),教他们怎么在手机上点“收到”、“开始”、“干完了”、“卡住了”。这步教人教得我嗓子冒烟。
就这几个动作,弄了差不多一个月,总算架子搭起来了。
第三步:效果?先挨了顿闷棍
头两个星期,老李给我打电话都带哭腔:“我艹!这破系统卡死了!生产部说他们填完开始数,物料那边没动!两边互相指着鼻子骂!” 我一查,傻逼了,卡在权限设置上!生产部能看到但改不了物料库的数据流,物料那边又嫌麻烦,不爱点系统。两边干瞪眼,谁也不接锅。
赶紧拉着两边的头儿(还有老李),大晚上在厂里办公室折腾。粗暴解决:生产部的人填数自动扣物料库库存,库房那边能看到预警就行,不够了再补。 算是把流程打通了。
熬过阵痛期,还真熬出点甜头
折腾小一个月后,老李乐呵了:
- 客户不骂娘了:销售那个小李,现在点开手机就能告诉客户:“你那个米老鼠的胳膊,这会儿在3号车床加工,王师傅在干,快完了,下午准能送走。” 客户也不那么狂催了。
- 机器不装大爷了:老李自己现在没事就翻手机看生产看板。哪台机器绿油油(代表闲着),直接去车间吼:“2号机闲着干嘛上次说的维护做没做?!”设备利用率肉眼可见上去了。
- 排产不瞎猜了:订单一进来,按照系统里工序、工时、机器能力一算,差不多知道什么时候能完事。催货电话少了一大半,老李说车间人都觉得清净了,心不慌了。
折腾完,终于敢说点实在话了:CWM 这货到底适合谁?
摸着良心讲,不是啥厂子都适合弄这套。
最适合的就是像老李这种:
- 规模不大不小的制造厂/加工坊:十几人到一两百人那种。小了用Excel糊弄或者人盯人还行,大了就得上更复杂的ERP了。
- 工序比较标准,流程清晰:每个产品从哪开始到哪结束,步骤基本固定,别太乱了。像那种定制化程度超高、每个产品路子都不一样的,这玩意上了也白搭。
- 管事的人有决心,能压住:老板或者直接管生产的人,得真信这事,也能摁着下面的人去学、去用。不然就是花钱买了个摆设。
另外我还偷摸看了几个朋友的情况:
- 搞组装的小作坊:类似拼装个啥小设备的,也还行。关键是把零件齐套盯住了,别缺胳膊少腿耽误活。
- 管基础客户服务的团队:比如修电脑、装宽带那种,处理一个个客户工单,CWM能把谁在干啥、多久能解决理清楚,比之前用电话追省心。
- 一些小设计工作室:设计稿从初稿到定稿到给客户审,这种也勉强能用,主要让各个稿子别丢了卡壳找不到。
但也踢到铁板了!
我还有个朋友搞小批量服装设计的,每批货工序差别大,还总改设计。CWM给卡得死死的,非逼着按固定流程走,改一步后台要改半天配置,气得他直接给关了。这玩意儿不够灵活的地方就暴露了。
折腾完这小一年,明白了个道理:CWM不是万能钥匙,但它像是一根结实的绳子。 对于那些本来自己就有点“规矩底子”(或者急需建立规矩),但人一多、事一杂就容易“散黄”的小团体和小工厂来说,这根绳子把各个环节栓起来,让人看清楚活儿走到哪了、卡在哪了。对老李那种订单来了像没头苍蝇的厂子,这价值大得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