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局长厉害吗,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太师蔡京?
在水浒传中童贯对高俅和太师蔡京礼貌有加,自称下官,由此可见太尉高俅和太师蔡京要比枢密使童贯大不少。
而高俅和童贯商讨对付宋江等人时,太师蔡京出现,两人又对太师毕恭毕敬,说明蔡京大于高俅,所以在水浒传中的排名很简单,太师蔡京大于太尉高俅,高俅大于童贯。
当然水浒传是明朝施耐庵写的,但是由于施耐庵是明朝人,中间隔了一个元朝,很多资料缺失,施耐庵那时候又没有网络查资料,所以水浒传中的官职经常弄错,很多不是宋朝时的官职都出现了,这个例子很多。
比如:武松的都头一职位,在水浒传中很明显,都头就是一个县的刑警队长,管理本县的治安。而实际上都头在唐朝是一个很大的官,当权宦官募神策新军五十四都,各都长官称都将,亦称都头,这时都头是一个军的统帅,至少管几千人。
而宋朝时,都头就变成了下级官员,不管是马军还是步军,一个都也就100人,都头相当于现在的连长,元朝时期都头更加低,属于村里管治安的。所以施耐庵可能把宋朝的军职和元朝管治安的都头连一块了,给武松定了个都头职务,而宋朝县下面根本没有都头。
还有都统制,就是梁山好汉征讨方腊回来很多正将授予的官职,这个在北宋根本就不是正规官职,只是遇到战事,临时在诸将中选拔一人为都统制总管诸军,战事结束就会取消。
南宋时期,都统制算是官职,宋高宗为了收回诸将的兵权,以诸将手下将领为都统制统领军队,驻守地方的军队常加州名。所以都统制根本就不是北宋的官职,施耐庵把南宋的官职错按到了北宋。
当然还有很多官职方面的错误,不一一列举,只说一下历史上的太尉高俅、枢密使童贯、太师蔡京,到底谁的官职大?
太尉高俅历史上的高俅其实存在感比较弱,宋朝都没有专门的传记介绍他,所以他的地位和童贯等人没法比。
不过高俅发迹的情况,历史和小说中倒是比较相似,都是因为苏轼的推荐,让高俅获得在小王都太尉(历史上的王诜)当差的机会。
王诜是宋神宗的妹夫,娶了宋神宗的妹妹蜀国公主,算是宋徽宗(宋神宗的儿子)的姑父,但是王诜是个喜欢招蜂引蝶的人,公主生前备受王诜冷落,以至于公主英年早逝。宋神宗知道后,迁怒于王诜,直接把他贬到均州,宋神宗驾崩后,王诜才回到京师。
宋神宗驾崩后,是宋神宗的儿子宋哲宗继位,而此时宋徽宗还是端王。
王诜很有才学,喜欢丹青,还是画家,所以和端王两人交情不错。
有一次上朝路上两人相遇,端王因为头发有点乱,想用篦子刀整理一下,发现没有携带。就用了王诜的篦子刀,端王对王诜的篦子刀情有独钟,王诜表示家里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于是才有了让高俅给端王送篦子刀的经过。
而高俅抓住了这个机会,在端王面前秀了一下球技,就这样端王不止收下了姑父的篦子刀,连同送篦子刀的人都收下了,高俅也成为端王的玩伴。
没过几年,宋哲宗驾崩无子,高太后(宋神宗的生母)立了端王赵佶为帝,端王也从一个闲散王爷变成了九五之尊。高俅作为新任皇帝的玩伴和心腹,自然水涨船高,一步步的成为殿帅府太尉。
宋徽宗提拔高俅真是煞费苦心,因为高俅没有功名,是很难成为文官的,徽宗只能让高俅成为武官。可是宋朝的功勋制度还是比较健全的,没有战功是做不到殿帅府太尉的,所以徽宗又让高俅跟着大将刘仲武立战功镀金。
靠着宋徽宗的提拔,高俅自然升的很快,最后直接干到了殿帅。
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宋南渡十将传》
高俅成为禁军统帅后,玩了不少花架子,北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高俅在禁军中弄军队争标竞赛,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而是为了取悦宋徽宗。
争标之前,先是吹吹打打,把排场弄出来,后面的争标竞赛,也要搞出“旋罗”、“海眼”、“交头”等各种新花样,反正就是热闹非凡,宋徽宗很满意。
另外,高俅还侵占军营,霸占禁军给自己干活,根本不去管禁军的训练问题,最后导致禁军战斗力更加弱,金军一来,几十万禁军很快做鸟兽散,所以高俅对于禁军的战斗力低下,还是有责任的。
但是高俅有一点比较好,那就是他知恩图报,据说,苏轼因为当年帮助过他,所以后来苏轼的后人都受到了高俅的安排和照顾。
高俅的结局也比童贯等人好很多,金军南下,高俅和童贯等人跟随宋徽宗逃去南方,在路上童贯和高俅因为争宠发生矛盾,童贯不让高俅跟着徽宗,命令高俅以禁卫三千留泗洲,控扼淮津。
童贯扈从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高俅于是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这样一来,高俅就没有参与徽宗和钦宗的争斗,免于一死,金军来之前高俅病逝。
高俅的后人也没有受到迁连,在南宋继续为官,有的都做到了国公,不得不说高俅真是运气不错。
高俅的殿帅府太尉,其实在历史上是叫殿前都指挥使,是殿司的长官,掌权殿前司的禁军。
宋朝的禁军就是中央控制的主力部队,其他的厢军和乡军都是属于二线和三线部队,负责平时的押送粮草和一般的军事工作,对外战争主要是禁军和边防军负责。
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央政府受制于地方的教训,宋朝开国后,就重文轻武,并且把禁军的一多半控制在京师附近,造成了内重外轻的形势。这样地方没有战斗力很强的军队,自然无法和京师对抗。
赵匡胤就是靠着禁军起家的,他没当皇帝前就是殿前司都点检,所以他登基后,对于禁军的控制是很重视的。
宋朝的禁军一开始由两司控制,两司就是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侍卫亲军司在五代时期就是掌握禁卫军的部门。
一开始没有殿前司,只有侍卫亲军司,这样侍卫亲军司的权力很大,很多五代时期的朝代,侍卫亲军司的长官都指挥使权势太大,所以等到后周世宗柴荣时期又弄了个殿前司,用来掌控一部分禁军,制约侍卫亲军司。
宋太祖时期,宋朝禁军就是由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控制,其中殿前司的长官是都点检,由于赵匡胤当皇帝前,他当过都点检,所以后来都点检就没有人再担任,不止都点检没有人担任,就连副都点检都被废除,殿前司的最高武官是都指挥使。
赵匡胤又将侍卫亲军司分成马军司和步军司,形成两个部门,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再加上殿前司,一共三个部门共同管理禁军,称为“三衙”从而防止武将做大,权力分散。
三衙的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都是禁军的统兵官,其中殿前都指挥使级别最高,是从二品武官,马军都指挥使是正五品,殿前司要比马军司和步军司级别高。
禁军的统兵官,除了三衙的九个领导,还有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一共十一个统兵官,分别统领各自的禁军。
高俅是殿前司都指挥使,是禁军统兵官里面级别最高的,宋徽宗时期把三公中的太尉废除,以武将的官阶最高称为“太尉”,所以高俅官阶是太尉,自然称为殿帅府太尉。
殿前都指挥使掌管一部分禁军,高俅是十一个统兵官里面的一个,宋朝的三衙分管全国禁军,还分管首都开封的治安,殿前司管宫城(大内)内,马军司管旧城(里城)内,步军司管新城(外城)内,所以高俅相当于开封的卫戍区司令。
另外高俅还授予“开府仪同三司”,是个虚职从一品。
枢密使童贯童贯在历史上也是有其人的,是大名鼎鼎的“东京六贼”之一,所以童贯要比高俅出名的多,不止因为童贯是奸臣,而是因为童贯权力比高俅大的多,影响力也大。
童贯小时候进宫当了宦官,投在了在宦官李宪门下,因为性情乖巧,善于迎合皇帝的意思,从而获得提拔。蔡京到京城任官时,曾得力于童贯,蔡京当上宰相后,也帮助过童贯。
蔡京当了宰相后,赞成攻取青唐,并且举荐童贯为监军,宋朝经常派宦官当监军监督武将外出作战,地位比武将统帅还高。宋徽宗让王厚任统帅,童贯为监军,发兵十万进取青唐。
大军出发到湟州后,宫中失火,宋徽宗派人去通知童贯禁止出兵,但是童贯直接把皇帝的召令放起来,继续前进,最终收复四州,童贯也升任观察使。
童贯经过这次战功镀金,升职很快,不久,童贯为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武康军节度使。童贯提拔武将管吏,不通过蔡京这位宰相,直接给皇帝上奏,引起了蔡京的反感,宋徽宗想任命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
蔡京则反对,开府仪同三司在宋朝被称为“使相”,地位很高,蔡京说:“使相的官职怎能授给宦官?”蔡京竟然不奉行诏命。
但是童贯能够获得宋徽宗的信任,蔡京也挡不住童贯升官,童贯出使契丹,回来渐渐掌控军政大权,当上开府仪同三司,还入主枢密院,成为枢密使,掌控军权。
宋朝的枢密使是正二品文官,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拥有调兵权,地位在三衙之上,虽然枢密院的调兵权最终在皇帝,可是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位高权重。
童贯还统领西北军务,在和西夏的战争中,童贯强迫大将刘法出战,刘法战死,童贯隐瞒失败,向朝廷报捷,百官入宫庆贺,实际上都对童贯恨得咬牙切齿。
童贯还镇压过方腊起义,童贯因功迁为太师,封为国公。太师是正一品虚职,但是能够成为太师,足以说明童贯的地位之高。蔡京也是太师,还是宰相,所以蔡京称为“公相”,童贯是“媪相”。
童贯支持宋朝联合金国灭了辽国,宋徽宗让童贯带领大军攻打燕京,大败而回,完全暴露了宋朝军队的羸弱,最终导致了金军南下。童贯以重金买回金军攻下的燕赵之地,宋徽宗以童贯收复全燕之地下诏封他为广阳郡王,成为宋朝唯一一个封郡王的宦官。
不过金军南下时,童贯和宋徽宗逃亡南方,被宋钦宗认为是太上皇一党,童贯陷入徽钦二宗的权力争夺,最后被斩首示众。
童贯掌握军权二十年,权力很大,根本不是高俅可以比的,宋朝的禁军管理和训练归三衙,高俅有禁军的管理权,但是调兵权和率领军队出征,都是童贯负责,并且童贯还是太师,正一品,肯定比高俅高太多。
太师蔡京太师蔡京,“东京六贼”之首,进士出身,当过知开封府,也就是包拯当过的那个官,虽然民间都叫开封府尹,其实府尹都是太子担任,文官担任的是知开封府。
蔡京靠着宋徽宗的提拔,官至宰相,并且几次罢相,又再次出任宰相,掌握相权17年,蔡京还结党营私,收敛财物,讨好皇帝,把国家弄的乌烟瘴气,最终导致金兵南下,宋朝遭受灭顶。
最后,蔡京被宋朝政府清算,金军南下时,蔡京卷入徽钦二宗的权力争夺,蔡京被贬官,在路上蔡京拿着金银买不到东西,可见当时的人对他的憎恨,最后蔡京饿死路上。
蔡京饿死后,他的儿子也都被清算,要么被诛杀,要么被流放,蔡京也成为“东京六贼”之首。
蔡京是宰相,还是宋徽宗没有改革之前的太尉,他这个太尉是三公级别的太尉,完全不是高俅的官阶太尉能比的,蔡京还位列太师,总管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事务,朝廷的行政大权完全落到蔡京手里。
小结:
所以,根据宋朝文官地位高的情况,蔡京作为宰相,肯定比童贯和高俅官位高太多,可是童贯不能算武将,他也当过太师,正一品高官,因此童贯和蔡京地位差不多,两人也是相互不服气。
至于高俅,根本不能和蔡京、童贯相比,他只是个小角色,所以水浒传中的定位完全就是弄反了,童贯是不可能对高俅称“下官”的,因为宋徽宗南逃时,是童贯命令高俅不要跟随的,从这里可以直接说明童贯可以命令高俅,高俅真比不上童贯。
公务员待遇怎么样啊?
菜香不香只有吃到嘴里才知道,别人喜欢的菜,不一定就适合你的口味。
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公务员待遇还是挺好的。(这里以我个人举例。)
坐标成都,成都市市级某部门四级主任科员。
1、工资收入。每月加车补,扣完五险一金到手4435元;目标奖金大概7.5万,公积金每个月双边3100元,未休假补助6000元,全年睡后收入加公积金17万多点。
在成都这个地方这些钱不算多,但也不算很差,我还是挺满意的。成都我所认识的很多企业的工作人员,他们工资水平也比较高,基本上是市属国企。民营企业,那些搞IT的确实不错,但是大部分人的工资水平也一般,在5000元左右。
2、福利待遇。平时过节工会有点福利,大概每年有个2000元左右吧,生日会发个200多的好利来蛋糕券。平时去看病,还可以享受公务员门诊补贴,这个一个季度不得超过600元,实报实销。
还有一点,就是单位有食堂,虽然饭菜味道一般,关键是不怎么要钱啊。早饭一块钱,午饭两款钱,这个无形中就节约了一大笔。
现在成都地铁也方便,上班不用开车,交通支出也比较少,幸福感还是挺强的。
3、工作强度。总体来说,工作强度不大,当然,也有忙的时候,就是连续不休息,很晚下班。比起闲下来,我其实更喜欢忙碌的感觉,那样才感觉自己生活的有价值。公务员工作都是事务性阶段性工作,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很忙碌,基本能够保证早九晚五,周末双休。
这个工作休息时间还是挺多的,闲的时候可以陪孩子老婆去外面耍,还是比较自在,身心不会那么累。
4、职业比较受人尊重。成都还是挺发达的,这个职业虽然不会像一些边远地区那么受人尊崇,但是亲朋好友对你都还是挺尊重的,毕竟有时候他们会咨询我点事情,当然都是法律法规范围内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5、保障比较全面。这个职业真的感觉保障挺好的,我也没有买其他商业保险,感觉生病等报销后基本也不会花什么钱,而且单位很有人情味。
去年单位有一个同事得了白血病,他家里比较穷,我们老大亲自帮他协调一些机构,寻求补助,单位人员进行捐款,最后集资了100多万,让他的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现在已经康复得很好了。
以上就是我的亲身感受,这个工作我觉得还是挺香的。虽然以前在部队很辛苦,但是能够得到国家的妥善安置,现在回过头来,以前挥汗如雨的日子也值了。
总结一下目前成都市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难度真心很大,报名人数超级多,如果现在让我考,我绝对考不上的,这个我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公务员事业单位为什么如此香,我觉得这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比如,社会经过高速发展之后,必然进入职业通胀。目前失业率高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学历内卷现象严重。
人的本性里面就是趋利避害,寻求安稳的,公务员这个职业无疑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所以虽然他待遇不怎么样,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往里面挤,相信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当然,这个职业也有很多问题,如果你抱负远大,才能出众,来这里确实会埋没人才,所以还是要自己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对其他地方的待遇情况不是很了解,但是大部分地区公务员应该都可以达到中游水平的,如果加上其他保障,性价比总体不错。你觉得这个待遇如何呢?
@轻轻松松谈体制
海警是怎么样的一个职业?
想成为海警中的一员,除了应征入伍及极少数社会招聘的文职人员之外,大部分人是通过高考进入,成为海警队伍中的一员。我国目前有43所军校,海警属于43所军校中的武警部队高校,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学院是7所武警部队高校中的一员。本文主要介绍武警海警学院招生的几大专业,看看这些专业具体是干什么工作的。
武警海警学院五大专业介绍2021年武警海警学院在全国一共有5个招生专业,分别是法学(维权执法)、航海技术(船艇指挥)、作战指挥(维权执法)、作战指挥(船艇指挥)、侦察情报(武警侦察指挥)等,这五大专业主要是干什么的呢?下面笔者为大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法学(维权执法):学习海上缉私、治安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渔业管理等行政执法和海上犯罪侦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海上维权的战术技能,毕业后一般担任海警机构执法办案大队的执法员、法制员和侦查员等。
航海技术(船艇指挥):学习指挥舰艇的操纵、航行与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海上舰艇维权执法的组织指挥能力、组训能力和管理能力,毕业后一般担任海警机构舰艇分队指挥警官。
作战指挥(维权执法):具备过硬的军事素质、系统的航海知识、海警战术素养、维权执法组织指挥能力,毕业后担任海警机构舰艇副艇长等海警初级指挥警官。
作战指挥(船艇指挥):具备履行海上维权、海上执法、海上安保处突等职责能力的海警机构初级维权指挥与综合执法警官,毕业后主要担任海警机构维权执法大队、舰艇等单位的维权指挥和综合执法警官。
侦察情报(武警侦察指挥):具备海上侦察能力,胜任海警机构侦察岗位的初级指挥与技术警官,毕业后担任海警机构相关岗位干部。
报考要求简析对于报考武警海警学院的高考生,需要具备的报考条件有如下几点:1、所在省市一本线(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的应、往届生;2、17-20周岁的未婚学生;3、身高要求男性162CM以上、女性160CM以上;4、体重要求男性不高于标准体重30%,不低于15%;女性不超过标准体重20%,不低于15%;5、任何一眼矫正视力不低于4.9或矫正度数不超过600度,屈光不正经准分子激光手术后半年以上无并发症,任何一眼裸眼视力达到4.9,眼底检查正常,即可报考。
2021年录取人数及部分省市录取分数简析学校每年的招生规模非常有限,如2021年总招生规模仅198人,面向全国31个省市均有招生,重庆2人、四川7人、贵州3人、云南5人、湖南7人、广东10人、山东12人、河南11人、湖北6人等,大部分省市招生计划均处于5-10人之间,各专业招生人数也大多是1-2人。
从2021年学校录取分数线来看,重庆物理类录取最低分为571分(男)、592分(女),四川省理科录取最低分521分(男)、593分(女),贵州省理科录取最低分477-490分(男)、558分(女),湖南省物理类男生567-574分、物理类女生590分、历史类男生584分等。
陈布雷被称智囊?
陈布雷,简而言之就是蒋介石的笔杆子,在国民党中是处在紫禁之巅的文化人,他在蒋介石身边担任机密幕僚22年,无论当时的时局如何变迁,陈布雷也始终是蒋介石身边最为信任的人。从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到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再到国府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陈布雷在蒋介石身边从来都没有失宠过。
关于陈布雷,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里,他是蒋介石的秘书,并在解放前夕自杀身亡,那么陈布雷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他是如何得到蒋介石的信任的,又为何会自杀的呢?在了解了这些问题后,我们就能知道陈布雷是个怎样的人了。
陈布雷原名陈训恩,1911年从浙江来到上海,前往他哥哥陈训正办的《天铎报》当了名记者,因陈布雷文采出众,工作勤勉,很快就成为了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期间他以“布雷”为笔名,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反对清朝封建帝制的时评,在当时影响很大。民国肇建后,陈布雷又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支持共和,反对独裁专制,由此也逐渐成为了报界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陈布雷在报界声名鹊起的时候,北伐革命也开始了,当时担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非常需要身边有位才华横溢的笔杆子,而在蒋介石的心中,这个笔杆子就非陈布雷莫属了。
在北伐军打到南昌的时候,蒋介石就派人前往上海,向陈布雷表达了求贤若渴之意,而当陈布雷得知,是大名鼎鼎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邀请他的时候,也是兴奋异常。多年以来,陈布雷一直心向革命,而当时的蒋介石又是南方革命政府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对于这样的邀请,陈布雷欣然应允,于1927年2月抵达了南昌。
有一天,蒋介石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显得十分烦躁,身边的人就问蒋介石为何烦恼?蒋介石表示他要发表一篇文章,名为《告黄埔同学书》,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就在于当时黄埔学生内部出现了分裂,他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消除黄埔学生之间的隔阂,将他们团结起来,摈弃前嫌,为北伐的胜利而共同努力,可一直不知该怎么下笔。
蒋介石身边的人就建议让陈布雷来写,于是陈布雷就来到了蒋介石的办公室,陈布雷一边写,蒋介石一遍看,陈布雷写下一句,蒋介石就叫声好,陈布雷奋笔疾书,挥洒而就,陈布雷刚写完,蒋介石就拿了陈布雷的稿子,不带任何修改就交给了副官,要求立即刊印并分发下去。
蒋介石对陈布雷的这篇《告黄埔同学书》大为欣赏,并邀请陈布雷在他身边工作,但陈布雷拒绝了。不过在后来的日子里,蒋介石又多次邀请陈布雷来他身边工作,对陈布雷也十分地诚恳,陈布雷就为蒋介石的诚心所打动,接受了蒋介石的邀请,于当年2月加入了国民党,5月担任了南京国民政府秘书处书记长。
就陈布雷的性格来说,是属于典型的文人性格,并不适合从政,但他又觉得蒋介石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后来也就甘心为蒋介石所驱使,一生为蒋介石撰写了很多的文章。从此陈布雷就站在了国民党中央的巅峰,在蒋介石身边担任机要秘书长达22年,一路官运亨通,从未失宠于蒋,被称为“政坛不倒翁”。
蒋介石一生中大量重要的文稿,十之八九都出于陈布雷之手,如蒋介石抗战宣言中“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这句振奋人心的名言,就出自陈布雷之手。
陈布雷一生中最大的谜团就是关于他的死了,陈布雷死于自杀,时间是1948年11月13日,当他的秘书蒋君章发现他的时候,陈布雷已不省人事,随后就被送往了医院,但当时陈布雷是吞了100多颗安眠药自杀的,这个剂量足够毒死20人,因此无论医生怎么抢救,也是无力回天,由此可见当时陈布雷的死心是有多重了。
陈布雷一生非常廉洁,对于别人送的礼也从来不收,但唯独别人给他带的安眠药,尤其是从海外带来的安眠药,他却从来照收不误,这是因为陈布雷长期患有严重的失眠症,这往往令他十分痛苦。
陈布雷死后,在写给蒋介石的遗书中说道,他认为自己身体不行了,已经成了个无用之人,不能为“党国”做贡献了,就结束了自己无用之人生。
那陈布雷为什么要自杀呢?
根据陈布雷秘书蒋君章的说法,在陈布雷自杀的当天早上,国民党中央曾电催陈布雷去开会,而陈布雷很怕去开会,怕自己想不出对策,更怕见到蒋介石。根据陈布雷的日记,也似乎能印证这点,在陈布雷的日记中就曾写到,当时他的脑筋已经用完,已经油尽灯枯,而当时国民党又到了非常“危机”的时刻,他怕自己拿不出好的方案给蒋介石,所以非常苦恼。
其实对于陈布雷来说,最适合他的职业就应该是记者,陈布雷自己也承认当记者的那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但他毕竟受了蒋介石的“知遇之恩”,身为人臣就当为人主所效力,但国民党的腐败以及政治上的昏暗,又往往使他良心不安,在陈布雷的日记中也曾提到过,他的四弟要他“混”一些,陈布雷坦言自己做不到。
做记者的话,可以直言不讳,可以直面社会的黑暗,站在正义的一面批判社会的丑恶,但是一旦从政,陈布雷自己就成为了丑恶的一方,他自从当上了蒋介石的“御用笔杆”后,就不断地位蒋介石编织谎言。
如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就要陈布雷帮他撰写一篇《西安半月记》,为了欺骗世界舆论,以显示蒋介石作为领袖的高明和伟大,蒋介石要求在这篇《西安半月记》中编造一些桥段,蒋介石虽然被抓,但却是如何地大义凛然,是如何地对张学良和杨虎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
陈布雷无法违拗蒋介石的命令,只得帮蒋介石去写这篇稿子,但写这种假话连篇的稿子,陈布雷非常郁闷,经常写不下去,内心备受煎熬。为政治编写谎言,此前陈布雷也做了很多,但这次陈布雷也实在是编不下去了,写还是不写呢?
据说在写《西安半月记》的时候,陈布雷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里,稿子是写了一张就揉碎一张,写着写着还经常无意识地把毛笔放在砚台里乱戳,以至于毛笔都戳坏了好几支,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最后也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写完了稿子。
虽然陈布雷心向革命,但他受传统封建思想教育很深,是个非常“愚忠”的人,这种“愚忠”最终压过了他的进步思想,使他成为了一个矛盾而痛苦的人。抗战时期,他写了很多抗战宣言,那样的文字是出自于他的内心,所以每次写完他都觉得心情愉快,还津津乐道。
但国民党的政治越到后来就越是腐败,尤其是抗战胜利之后,几乎已经到了无官不贪的地步,而百姓的生活却是水深火热,陈布雷本人又是个非常廉洁而守法的人,也非常听从领袖的号召。后来国民党货币崩溃,物价飞涨,需要通过用金圆券替代法币,陈布雷就将全部的家产都兑换了金圆券,但讽刺的是,最后这些金圆券却买不了几斤米。这就使陈布雷这种极度忠于蒋介石的人也不得不气愤地说,当时国民政府要求百姓兑换金圆券,就跟抢差不多。
国民党后来的腐败已经到了人人丧失信心的地步,陈布雷也多次谏言蒋介石,但蒋介石却从来不听。就在陈布雷内心处于极大的矛盾中的时候,1947年国民党抓获了他已加入共产党的女儿和女婿,虽然后来蒋介石特批将他女儿放了,但这件事使陈布雷对蒋介石有了极大的愧疚,每次开会的时候,他心中总有很多话要说,但又欲言又止。
1948年11月的时候,国民党在辽沈战役中惨败,随后又开始了淮海战役,此时的国民党已是风雨飘摇,陈布雷也感到忧心忡忡,他觉得有些话必须要向蒋介石说出来,于是陈布雷就在一次单独面见蒋介石的时候诚心诚意地建议蒋介石停止内战,陈布雷认为只有停止内战,才是挽救国民党的唯一良方。蒋介石听后脸色骤变,陈布雷也注意到了蒋介石的变化,但还是强打精神把话说了下去,陈布雷认为当时国民党的形势已不同于北伐,将衰兵疲,人人厌战,物价飞涨,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如能保住半壁江山,将来还能重振旗鼓,统一全国。但当时的蒋介石已经完全听不进陈布雷的意见了,他大发雷霆,训斥了这位追随了自己20多年的老部下,陈布雷对于蒋介石的训斥,也不敢回话半句,只得低头不语,但在他的内心,已对蒋介石,已对国民党极度失望。最后,蒋介石对陈布雷说道,你身体不好,该休息了,便送走了陈布雷。
蒋介石的那句“你该休息了”,深深地刺痛了陈布雷的内心,陈布雷也觉得自己真的该休息了,于是便在几天后的11月13日,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与世长辞了。
总的来说,陈布雷是个充满了正义感的人,同时也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但儒家传统“忠君”的观念对他影响太深,他将蒋介石当做了自己的“君”,自己当做了蒋介石的“臣”,尽管蒋介石的很多作为违反了他的原则,但在儒家观念的驱使下,他还是违心地为蒋介石做了很多事情,内心也因此常年备受煎熬。
总是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总是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做了20多年,最后选择自杀,对于陈布雷来说也是一种解脱了。
到底能拥有多少军队?
一个省的大头目能有多大的能量?想想古代的藩镇割据就知道了,而这些藩镇割据基本都是从一个省的大头目发展而来的,强大的甚至可以颠覆中央政权。
尤其是北洋军阀时期,这样一个省的大头目可以说在地方上就是只手遮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帅,他们所拥有的军队数量完全凭自己的经济实力决定。
大帅
滇军我们习惯上称呼为滇军的其实就是云南的地方军队,这支军队由于一些历史因素,算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支地方军队了。
滇军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所以这支军队经历过近代几乎所有的大事,为推翻封建帝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滇军起步早,地位高,又经过几代“云南王”的发展以及远离中原纷争的区位优势,滇军发展得很快,相继把势力扩张到了四川、贵州和广西的局部,可以说当时的滇军绝对是西南一霸。
军队的钢盔
而到了抗战时期,滇军凭借长期和法国人的贸易,经济实力也可以说是冠绝全国,所以先后组织起了58、60两个武装到牙齿的军出滇抗日。
如果再算上保卫国境和维护日常治安的部队,当时的滇军拥有不下40万军队。
而滇军在抗战战场的表现可圈可点,禹王山一战,让不可一世的日军见识到了中国同样拥有一支装备不比他们差,战斗意志远胜他们的军队。
装备精良的滇军
试问这样一支军队的存在,老蒋晚上能睡着觉?所以也可以从中看出这支军队的拥有者—龙云,当时在中国的影响力有多大。
老蒋也日思夜想的要除掉龙云,把他手上的这支军队划到自己名下。当然,最后老蒋也确实得逞了。
但老蒋再得到滇军后并没有重用,导致滇军战斗力一直遭人质疑,直到滇军投到了人民的怀抱中,这群云南汉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朝鲜战场上证明了不是滇军不行,而是老蒋不行。
龙云
川军自从清政府倒台以后,川蜀之地可以说就一直没有摆脱战乱,各个大小军阀一直希望自己才是这里的真正主人。
虽然长期战乱,但也正式因为这个原因,川军不管是在人数上还是在战斗力上都在各个地方军队的前列。
不过也因为,导致四川长期散沙一盘,经济差到了极点,所以川军的装备也是各地方军中最差的之一。
同样的,川军的军纪也一直是受人诟病,甚至在抗战的初期,没有一个战区愿意接纳这支军队。
川军魂
尽管如此,350万川军将士出川抗日,“不将侵略者赶出国境线,绝不回乡”的壮志证明了川军同样热爱祖国和这片土地。
川军也是为抗战贡献兵力最多的地方部队,抗战最终胜利离不开川军的贡献。
由此也不难看出,若不是刘湘早亡,拥有这样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绝对是当时一个跺一跺脚,中华大地都要振三振的人物,也肯定和龙云一样,是一个让老蒋寝食难安的人物。
刘湘
晋绥军晋绥军同样是一支战斗力不亚于老蒋嫡系的地方军队。同样是一支为了抵抗外敌入侵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军队。
阎锡山
由于身处中原核心区域,晋绥军的战斗力和影响力一直都在地方军队中拔尖,可惜同样因为这个原因,晋绥军避免不了因为中原利益而引发的冲突,随着不断的内耗,这支军队虽然直到内战前都保持有完整的建制,但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影响力都大不如前。
不过就算如此,30万晋绥军的强大也让日军吃尽了苦头。而拥有这样一支军队的阎锡山也确实是一个可以影响历史走向的人物。
阎锡山
奉军之所以把奉军放到最后说,是因为奉军应该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一支地方军队了。
上述三支地方部队虽然很强,但都有同一个缺点,那就是只有陆军,而奉军在张作霖多年的经营下,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支拥有陆海空三军的强大地方部队。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部队的存在,才让日本和俄国虽然早已觊觎我国东北却一直不敢有啥动作,直到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在了皇姑屯。
张作霖
可惜,“东北易帜”后,奉军被改编成了“东北军”,虽然战斗力依旧强悍,但由于参与了“西安事变”,一直被老蒋提防,所以没能发光发热。
不过这并不影响这支军队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张作霖因为有这样一支军队的存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而就算是张学良这样一个除了“西安事变”,感觉没啥其他大作为的人物,也因为拥有这样一支军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话题人物。
上面说到奉军是唯一一支拥有陆海空三军的地方军队,那么奉军总共有多少人呢?
奉军海军
下面我们来看看,奉军巅峰时期拥有40万部队,就算是只计算装备了新式装备的兵力也达到20多万。
何况奉军还拥有包括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在内三个舰队共计18艘战舰,以及不下300架战机,5个航空兵队的空军。
由此可以看出奉军的强大在当时绝对是冠绝全国的,就算是全系法械装备的滇军也无法和奉军相比。
奉军空军
结语一个省的大头目究竟能拥有多少军队,这主要根据各头目的实力而定,虽然有川军这样的恐怖数量的存在,但这其中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正常情况下,就算是诸如张作霖和龙云这样实际控制几个省的头目也不会大肆扩军,毕竟决定一支军队战斗力的除了数量外,装备也是很关键的,军队数量过于庞大会给头目带来过大的负担,并不符合他们敛财的目的,军队只需要够保护他们的财产以及地位就足够了,这就是军阀的本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