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之地指的是什么地方,河南河北是哪个河作为分界线的?
就个人观点:现在说漳河是河北省、河南省的分界线是比较合适比较确切的,但是在历史上黄河则是河南、河北的分界线(看下面地图)。一方面,就现在的情况来说,漳河发源于山西长治,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北省与河南两省边界,到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合流卫河,称卫漳河、卫运河,进入海河水系的南运河。(就下面的地图来说 ),临漳县就是因为临近漳河而得名,漳河处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和河南省安阳市之间。也即漳河北方主要是河北省,南方则是河南省。
其实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会认为黄河是河南与河北的分界线,那么历史上河南河北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这个也是能理解的,。这其中也受到历史影响比较大,其次就是黄河的地位在中国人心中有重要的位置,再有就是黄河在历史上也有过决堤改流过河道的所以河南与河南分界线很难说清
最后就是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我们要保护自己的母亲河
为什么还称自己是燕人?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汉的两大名将张飞、赵云出战时,经常会自报家门:燕人张飞在此!我乃常山赵子龙……那么,这两员大将为什么要在名字前加上燕人、常山呢?仅仅是单纯的一种身份说明吗?
《三国志》中记述“张飞,字益德,涿(zhuo)郡人”。涿郡就是现在的河北涿州市,而河北在春秋战国时属于燕国,因此张飞要在名字前加上“燕人”二字,用来表明自己的出身。
不过,正如现代人自我介绍时说:“我姓秦,秦始皇的秦”,绝不会说“我姓秦,秦桧的秦”一样,张飞的关于“燕人”的自称里,其实还含有一份对身份的自豪感。为何这样说?
因为,春秋时期差点儿被灭国、靠齐桓公帮助才站稳脚跟的燕国,战国时依靠燕昭王的励精图治,筑黄金台,“千金买骨”,聚集了大批人才,苏秦、乐毅、邹衍等都被重用,原本弱小的燕国不仅成为七雄之一,还攻入齐国,连下齐地70余城。
这是燕国最鼎盛的时期,是无数燕人的自豪。战国末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等人涌现,燕赵两国联手抗秦,赵国被灭,燕国扶助赵氏皇亲在代地复国……在这块土地上,从来不缺乏侠士和英雄。
讲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赵云出场时,会自称“我乃常山赵子龙”了。常山,也位于如今的河北,战国时期属于赵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张飞和赵云还是老乡哪。
燕赵两国,前有平原君赵胜好养门客、后有燕太子丹好养侠客以刺秦,燕赵之地的“任侠”一向有历史的传承。
燕赵之地原本临近戎狄,民众尚武,品性刚直,多行侠事,重仁义而轻生死,所谓“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已者死”。三国时期群雄纷起,无论是张飞还是赵云,报上家门表明来自于燕赵之地,除了高度认同自己的身份之外,也有威慑对手的意味。
河北省冀北冀南冀东冀中是如何划分的?
河北省冀北、冀东、冀中、冀南概况
1、冀北 2市:张家口+承德
人口:约811万
面积:约7.55万平方公里
GDP:约2630.5亿元
区县:9区18县/市
高校:本科高校6所,有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北方学院、承德医学院等
景区:坝上草原、避暑山庄等
高峰:小五台山(2737米、涿鹿)、东猴顶(2293,丰宁)
机场:宁远机场、承德机场
2、冀东
3市:秦皇岛、唐山、沧州
人口:约1855万
面积:3.47万平方公里
GDP:约10483亿元
区县:13区24县/市
高校:本科高校8所,有华北理工大学、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等
机场:山海关机场、北戴河机场、三女河机场
景区:清东陵、山海关、北戴河等 高峰:都山(1846米,青龙)、黄花山(895米,遵化)
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3个
3、冀中
5市:廊坊、保定、石家庄、定州、辛集
人口:约2714万
面积:4.58万平方公里
GDP:约11129亿元
区县:15区43县/市
高校:本科院校27所,有河北大学、河北农大,华北电力、河北师大,河北医大,石家庄铁道等
机场:正定机场
景区:清西陵、野三坡、西柏坡、白洋淀等
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6家
高峰:歪头山(2285.5,阜平)、驼梁(2281,平山)、大岭后山(521米,三河)
4、冀南
3市:衡水、邢台、邯郸
人口:约2106万
面积:约3.32万平方公里
GDP:约6130亿元
区县:7区42县/市
高校:本科院校4所,河北工程大学等
机场:邯郸机场
景区:衡水湖、邢台峡谷群、娲皇宫等
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1家
高峰:青岩寨(1899米,武安),不老青山(1822米,邢台)
光武帝的河北不也是四战之地吗?
首先必须了解一点,当时正处于西汉末年,朝廷昏庸无能,王莽一连串的施政失败,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人们开始思念汉朝的统治,想起了汉朝的好处,而且当时起兵反抗王莽政权的几路军阀,都是拥立的刘氏子孙。
刘秀有皇室血统,当时人心思汉,他占据着大义名分,又夺取天下的资格刘秀是皇室后裔,但是到了他这一辈,祖上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权力,他也只能靠着种地为生。有时候身份不用的时候,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到了真正关键的时刻,身份的好处才会显露出来,尤其是在古代这个十分讲究名分地位的时代。
刘秀身为刘氏后裔,而且他自己也能力非凡,对待部下十分宽厚,因此得到了很多贤才相助。当他占据了河北之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发布了诏令,开始做保境安民的工作,当地的百姓都很支持他,而且到了战争后期,基本上割据一方的大势力,都是拥立的刘氏后裔。
刘秀有了河北这块根据地,然后开始不断扩张,这时候就开始展现出他自己非凡的军事指挥和用人能力了。有了大义名分只是第一步,真正要想夺取天下还是要看个人的能力,毕竟当时刘氏后裔也不少,但是真正能成事的却不多。
河北虽然说是四战之地,但是刘秀当时已经稳定了后方,还接纳了很多周边的大势力,手下的名将无数这时候的刘秀和实力雄厚的真定王刘扬结亲,得到了刘扬的近十万大军,有了雄厚的兵力,继而他开始逐步蚕食河北周边的地盘。而且再次期间,他接连战胜了河北周边的几大割据势力,巩固了河北地区之后,刘秀才有了和其他人一决高下的实力。
要是只靠着刘秀一个人,他也很难成事,但是他这个人很善于用人,大将吴汉,耿弇等名臣武将无数,有了贤才,刘秀才能放心的执行他心中的计划,这些人的能力也不是周边的那些军阀可以相比的。
占据河北之后,刘秀实力大增,佣兵数十万,实力强横,而当时其他的军阀大多是想要割据一方,并没有多少统一天下的意远当时是的天下割据势力当中,更始帝算是一股,可惜空有名气,实力却不怎么样,手下战将多是匪寇,看似威风,实力却不强。
另一大势力算占据山东的赤眉军,这股军队拥立的也是刘氏后裔,但是赤眉军将领多是农民出身,陡然间得到了权力,有些飘飘然,只是占据了一块地盘,然后就有些不思进取,开始贪图享乐。这股军阀实力颇为强横,在和刘秀作战期间,打败了刘秀手下的战将好几次,最后还是刘秀亲自带兵才艰难剿灭了这股割据势力。
当时真正有着夺取天下的实力和名分的人并不多,大多都是割据一方,然后就沉迷于花花世界,有统一之志的人更始帝算是一个,可惜他没有足够的实力。
因此当时刘秀虽然占据了河北,看似是个四战之地,其实十分稳固,河北兵多粮足,为刘秀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什么山东是兵家必争之地?
民国三次战争,为何山东始终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兵家必争之地”这一概念,一直都是很多网上野生战略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天,我就以“野生战略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民国三次战争,为何山东都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这三次战争分别是:二次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二次北伐,日军干涉差点功亏一篑。传统上讲的北伐战争,其实是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的国民革命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的战争,短短半年时间就结束了。不过,国民党虽然背叛革命,却没有放弃北伐战争,毕竟,国民党要做的不是地方军阀,而是统治全国,于是就有了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一路上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阻拦。唯一的风波是,山东军阀张宗昌,引狼入室叫来了日本人来撑场子。日本的第六师团也不客气,直接从青岛打到济南,制造了济南惨案,北伐军总司令蒋某差点死于乱军。不过,北伐军并不打算与日本争山东,唾面自干!绕过山东,直奔北京和天津,也算勉强完成了北伐。
抗日战争中,山东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卢沟桥事变后,宋哲元所部不堪一击,长腿将军刘峙更是跑的比刘翔还快,日本迅速占领河北省全境。山东军阀韩复榘在做出一些抵抗之后,迅速放弃了黄河防线,山东就露在了日军攻击之下。
即便如此,山东南部的台儿庄地区,还是打出了两场大仗,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除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捷,其实还有惨胜的临沂战役。不过,国军在山东,并没有支撑太久,毕竟旁边就是青岛,日军登陆包抄后路非常方便。
解放战争中,山东还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初期,粟老总的华中野战军和陈老总的山东野战军,都是由新四军发展而来,只不过最精锐的第三师和大量山东军区精锐抽调东北,兵力明显不足。山东和苏北到底保大还是保小?最终我们决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于是,华中野战军的苏北苏中江南等根据地,边打边退,仅仅半年时间,基本全丢了。一旦退入山东境内,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兵一处,先后打出了鲁南大捷、宿北大捷、孟良崮战役,真正强大的华东野战军就此成立,全国战场激烈的战场。
后来,即便是华野主力离开山东,逐鹿中原,打出了豫东战役。留守的许世友山东兵团,则打出了兖州战役、胶东战役,基本把济南变成一座孤城。华野主力回山东打完济南战役,整个华野就能调出来争夺淮海地区,国民党反动派的丧钟就敲响了。
我们发现,民国时期三次大战,山东始终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支点,这是为什么呢?
我总结了五点,供大家商榷。
1,山东位于华北平原和皖苏平原长江三角洲的中点位置,并且还有黄河和泰山屏障。
从北京到南京,再到上海,这是我国华东地区最核心的经济带,也是我国经济的精华所在。占领山东,向北可以到北京,向南可以到南京和上海,最关键的是,山东地方有泰山、黄河、沂蒙山,本身易守难攻。
2,山东本身也是产粮中心和人口中心。
战争,本身就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谁能筹集最多的粮食,谁能募集最多的兵源,这是十分关键的。毫不过分地说,抗日战争中,八路军115师主力挺进山东,建设山东,构筑起最稳定的粮食基地和兵源基地,这是解放战争获得胜利的物质基础。
3,山东有青岛,有很多良港,便于获得海上支援。
日本发动济南惨案,说白了就是青岛港给的便利。抗日战争中,日本从青岛登陆,实际上形成了三面攻击徐州的态势。这是华东根本守不住的主因。解放战争中,粟裕兵团、陈赓兵团、刘邓大军三路逐鹿中原,后勤补给最好的,恰恰是粟裕兵团。这是因为,东北军区已经建立起强大军工基地,炮弹子弹源源不断从青岛港登陆。而陈赓和刘邓,一直是无后方和半后方作战,相当困难。
得山东者得华东,得华东者得天下,山东即使到现在,在经济上、军事上的价值,丝毫没有减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