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城上竖降旗,花蕊夫人最有名诗?
述国亡诗
五代十国 · 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姓徐,是五代后蜀国主孟昶的妃子,徐氏幼能属文,长于诗咏,曾仿王建作宫词百首,颇为时人称许。后蜀亡国后,徐氏随孟昶被掳入宋。
胭脂井与陈后主的历史渊源?
一口井以胭脂命名,古今唯此。考证其名来由,竟然真是因为此井曾涂染过女人的胭脂而得名。这个把胭脂留在井沿上的女人乃南朝四个王朝中最后的南陈王朝中亡国皇帝的宠妃张丽华。似乎历史上古今皆有定论,正是因为张丽华的胭脂,才让南陈王朝毁灭,才让陈后主束手被擒,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有感而诗:
“台城六代竟繁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但这却成全了这口井,胭脂井。让它史上有名。慕名来看胭脂井会令人失望,胭脂井就是一口青石井沿的普通小井。要不是它房边立着一块青石碑,上书四个大字:古胭脂井,你走到它跟前都不会留意它。
胭脂井是口石头枯井,井沿上亦有累累井绳磨砺出的深沟,仿佛在评说着著名胭脂井所在的景阳宫的繁华热闹,金碧辉煌。抚沿望井,井不深却似乎深邃无底。窥井底,竟仿佛在窥视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侧耳细听,井中幽幽然,有风从井底来,鸣鸣咽咽竟然似泣似诉。恍惑之间,竟有管弦之声似从井底升起,阴阴然如暝暝之声。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曲《后庭花》?记起陈妥先生曾写有一首《胭脂井》,“泪痕滴透绿苔香,回首宫中已夕阳。万里河山天不管,只留一井属君王。”然陈孚先生亦元朝人士,细算至今已800岁之老翁。胭脂井岂能忘?
胭脂井的创始人当属陈后主。
陈后主是南陈王朝的亡国之君。有些像三百多年后南唐后主李煜。多才多艺,多情多爱。用后人评论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赵佶的一句话放在陈后主头上,亦不过分:宋徽宗什么都可以做,唯独不能做天子。
唐朝的魏征曾在《陈书》中评论陈后主,有几句话说得透彻,入木三分。“后主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
按说陈后主也经历过腥风血雨,应该知道这政权得之不易。陈王朝的老皇帝陈宣帝陈顼于陈太建十四年即公元582年正月,刚刚过完春节,就“驾崩”。陈后主那时还是太子,在父皇棺前哭得死去话来,哀恸不已的陈叔宝做梦都没想到,刚刚穿上的洁白孝衣丧服上就遭到自己鲜血的喷溅。
宫廷政变。血溅宫纬。这场以其兄弟陈叔陵为首的政变一方,企图在陈宣帝葬礼上就杀了太子陈叔宝自己登基做皇帝。政变虽然被扑灭了,但陈叔宝险些丧命,被砍成重伤。有了这场生死搏斗,有了这次血腥的夺权,常理推论,应该给陈叔宝的政治生活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他从政治国应该打下不可磨灭的印痕。未当皇帝先给这位皇太子上了一堂生动具体血腥的政权课、政治课,不知为什么这么大的政治事件,陈叔宝丝毫未被其所动,依然我行我素做太平天子,骄奢淫逸,昏庸荒唐,追求享乐,尽情声色,放纵所欲,为所欲为。
终于,陈叔宝亲手葬送了江南陈家王朝的锦绣河山;终于在他手上给他曾祖父陈霸先开创的南陈王朝在仅仅运行了32年后就划上了终结号;他的8年帝王梦也彻底破灭。后人把他亡国之过很大程度上归罪于那个女子,那个叫张丽华的女人。亡于女祸,败于妖女,似乎已成铁案。“壁月庭花夜夜重,隋兵已断曲河冲。丽华膝上能多记,偏忘床前告急封。”
胭脂井竟然是张丽华的归宿,胭脂井竟然因为张丽华而名。
据史记载,张丽华家境贫寒,其父兄皆以编制草席为生,10岁被选入宫,侍奉当时的龚贵嫔,后被当时还是太子的陈叔宝看中,一见倾心,一遇得宠。陈叔宝酒色之徒,可谓“阅尽人间春色”,一见钟情于张,足见张之倾城倾国,史书上描述其娉婷袅娜,端庄秀丽,风流妖艳,光彩照人。与历史上其他美人不同,张丽华生就长发7尺、黑亮如漆,闪闪发光。据说其凭轩运眺,比若仙姝。更让陈后主爱得发疯发狂的是,此女不但俊美如仙,且聪慧异常,善于察言观色,工于心计,巧于献媚邀庞。张丽华还天生的聪明强记,陈后主近侍都记不清的事情,此女都能一一背诵,尤其是陈后主耽于酒色,溺于娱乐,怠于国事、政事,而张丽华竟然能代后主处理国之大事,让陈后主好欢喜,于是每每升朝处理朝廷事项,“后主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查阅中国历史,皇帝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把自己宠爱的女人抱在膝上办理,似还未见,陈后主真够大胆的,张丽华真够妄为的。
这还不够,陈后主又修起临春、结绮、望仙三大楼阁,这三大楼阁“各高数十丈,连延数十里,其建筑皆为沉、檀为之,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宝林、宝帐,其服玩瑰丽,近古所未有。每微风暂至,香闻数里,其以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杂植奇花异卉”。
三大楼阁建成后,陈后主居临春阁,张丽华居结绮阁,其他他最宠爱的龚、孔二位贵嫔居望仙阁。陈后主又把三大楼阁中间修上复道,真有秦始皇阿房宫的味道,但秦始皇的阿房宫并未修成,而陈后主的三大楼阁他是享受上了,于是经常欢宴通宵达旦,吟诗作乐,饮酒歌舞。他还把被后世称为亡国之曲的《玉树后庭花》谱成新曲,组织千余名宫女排练。
陈后主亡国在即。
正像370年后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那句穿透历史的名言所道:“睡榻之侧,焉容他人酣睡?”
隋文帝大军压境,南陈王朝众叛亲离,江防城防一击即溃,无奈之中,陈后主带着张贵妃,孔贵妃一起逃到景阳殿后的枯石井前。陈后主也可谓有情有义,不爱江山爱美人,江山可弃,美人不弃,对爱情的执着可能是陈后主残存的一点美德,谁都想不到这位国君、皇帝竟然把自己和两位美女捆在一起,一起吊放到枯井之中。
陈后主于国于民是罪孽之主,丧国亡家罪责难逃,但他对自己心爱的女人,自己心中的爱情是至死不渝的。他可以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他心中的爱情,他宠爱的女人。文学中的一个跨越时间地域的主题,爱情高于一切,陈后主当如是也!陈叔宝不惜国,不惜民,甚至不惜己;不贪权,不贪财,不贪宏图大业,陈叔宝只爱张丽华。翻阅历史皆恨陈骂陈责陈训陈之词,因为他亡了国,因为他灭了朝,而他又是因为荒淫无度误国亡国,因为贪图女色亡朝亡国,陈亡近1500年了,每当翻开中国历朝历上亡朝亡国史,无不把陈叔宝揪出来鞭笞一番,痛斥一番,把他一次一次挂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宋代大家王安石就曾有一诗咏胭脂井:“结绮临春草一丘,尚残宫井戒千秋。奢淫自是前王耻,不到龙沉亦可羞。”
胭脂井可以作证,当年搜城的隋兵因为井口有一片片胭脂色才发现枯井下有人,发现陈后主藏匿在枯井下。当隋兵用井绳系着筐把井下的人拉上来时才发现,筐沉不是因为筐中有皇帝,而是陈皇帝还紧紧抱着他的张、孔两位宠妃,大有生死与共的悲凉。
生死之际见真情。陈叔宝是真爱张丽华,他可以不要一切,但他要美女,不爱江山,但他爱美人。陈叔宝是个情种,在爱情上算得上个爷们,算得上个汉子,生死关口,不抛弃美人。张学良就是个爷们,堪称是条汉子,他就敢坦言:“平生无所爱,唯有爱美人!”别人谁敢这么剖心亮胆?
胭脂井作证:陈王朝也不是亡在美人手中,张丽华背黑锅就因为宠爱她的皇帝是亡国之君,如果是开国之君,何罪之有?想起380年以后的后蜀国的亡国皇帝孟昶有一宠妃叫花蕊夫人,在城破国亡之际曾痛心对苍天哭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也无一人是男儿。”不知张丽华是否在胭脂井前哭泣?张丽华因美得福受宠显贵,也因美招祸招骂招罪。
陈叔宝苟延残喘地被押送走了,而张丽华竟然被斩于景阳宫中,血溅胭脂井。
胭脂井沿上片片的胭脂红中还有滴滴鲜血红。
有说此胭脂井非彼胭脂井,但胭脂井的情,胭脂井的意,胭脂井的历史代表当如是一。胭脂井无语。细雨之中,仿佛胭脂井也流泪。
白头翁新作《醉里挑灯谈酒》,是一本散文集,共收录崔济哲先生二十余篇以“酒”为主题的散文随笔。作者借一个“酒”字,实则聊的是历史和社会。全书是一部文人墨客、帝王百姓的饮酒话史,作者在书中大谈酒的源头、发展、趣闻、传说,实际上是在回味历史,剖析社会,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怀,也是对当下世象的感概,既展现出我国文化的深远流长,也道出了世界人民对美的追求的共性。
十万男儿齐解甲全诗?
出自五代时期花蕊夫人创作的七言绝句《述国亡诗》。原文如下: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将士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背景是宋太祖赵匡胤灭亡后蜀后,蜀国的花蕊夫人应召侍寝。宋太祖素闻其才,命其榻前吟诗。此诗便作于当时,讽刺亡国君王无道,将士无血性。蜀国的历史中有一个叫花蕊夫人的人吗?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也号花蕊夫人。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但也偶有清新朴实之作,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这一首,就写得十分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其《述国亡诗》亦颇受人称道,实难得之才女也。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一个歌妓出身的贵妃。前蜀亡后,后唐庄宗以孟知祥为两川节度使,孟知祥到蜀后,后唐内乱,庄宗被杀,孟知祥野心膨胀,训练甲兵,到后唐明宗死后,孟知祥就僭称帝号,但不数月而死,孟昶继位。孟知祥处心积虑,昼夜辛劳所创下的局面,传到孟昶的手上,十年不见烽火,不闻干戈,五各丰登,斗米三钱,都下仕女,不辨菽麦,士民采兰赠芬,买笑寻乐,宫廷之中更是日日笙歌,夜夜美酒,教坊歌妓,词臣狎客,装点出一幅升平和乐的景象。 孟昶是个非常懂得享乐的人,他广征蜀地美女以充后宫,妃嫔之外另有十二等级,其中最宠爱的是“花蕊夫人”费贵妃。孟昶天天颠倒在宫女队里,每逢宴余歌后,略有闲暇,便同着花蕊夫人,将后宫侍丽召至御前,亲自点选,拣那身材婀娜,资容俊秀的,加封位号,轮流进御,其品秩比于公卿士大夫,每月香粉之资,皆由内监专司,谓之月头。到了支给俸金之时,孟昶亲自监视,那宫人竟有数千之多,唱名发给,每人于御床之前走将过去,亲手领取,名为支给买花钱。 花蕊夫人最爱牡丹花和红栀子花,于是孟昶命官民人家大量种植牡丹,并说:洛阳牡丹甲天下,今后必使成都牡丹甲洛阳。不借派人前往各地选购优良品种,在宫中开辟“牡丹苑”,孟昶除与花蕊夫人日夜盘桓花下之外,更召集群臣,开筵大赏牡丹。那红栀子花据说是道士申天师所献,只有种子两粒,它开起花来,其色斑红,其瓣六出,清香袭人。由于难得,便有人模仿那花的样式画在团扇上,竟相习成风。每当芙蓉盛开,沿城四十里远近,都如铺了锦绣一般,时近中秋,后主命驾往游浣花溪,罗列水嬉,一片莺莺燕燕,口呼万岁,真个是风流天子,千古盛事。 然而就在蜀主孟昶与花蕊夫人不道流年挟弹骑射,游宴寻诗的时候,中原地区的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检点赵匡胤效法郭威,演一幕“黄袍加身”的闹剧,取代后周而君临天下,国号宋,改元建隆整军经武,南征北伐,目标逐渐指向后蜀。花蕊夫人屡次劝孟昶砺精图治,孟昶总认为蜀地山川险阻,不足为虑。 宋太祖乾德二年十一月,宋太祖赵匡胤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率军六万向蜀地进攻,十四万守成都的蜀兵竟不战而溃。孟昶对花蕊夫人说:“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东向发一矢!”乾德三年元宵刚过,司空平章事李昊草表,孟昶自缚出城请降,自王全斌出兵之日算起,才六十六天后蜀灭亡,比起前蜀王衍被后唐所灭还快,而两次草拟降表的都是李昊,于是有心情忠愤不平的人晚上在李昊的家门上写道:“世修降表李家”。 绿柳才黄的时候,孟昶,花蕊夫人与李昊一行三十三人被押赴汴梁。到汴梁后,孟昶被封为秦国公,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宋太祖赵匡胤如此优待孟昶,只因他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欲思一见颜色,以慰渴怀,又不便特行召见,恐人议论,便想出这个主意,重赏孟昶,连他的侍从家眷也一一赏赐,料定他们必定进宫谢恩,就可见到花蕊夫人。果然如此,那天谢恩,孟昶的母亲李夫人之后就是花蕊夫人。太祖格外留神,觉得她才至座前,便有一种香泽扑入鼻中,令人心醉,仔细端详,只觉得千娇百媚,难以言喻,等到花蕊夫人口称臣妾费氏见驾,愿皇上圣寿无疆时,那一片娇音,如莺簧百啭,呖呖可听,方才把太祖的魂灵唤了回来,但两道眼光,仍射住在花蕊夫人身上,一眨不眨。花蕊夫人也有些觉得,便瞧了太祖一眼,低头敛鬟而退。这临去时的秋波一转,更是勾魂摄魄,直把宋太祖弄得心猿意马。七天后孟昶暴疾而终,年四十七岁,史家多认为是太祖毒死的。 太祖听到孟昶已死,辍朝五日,素服发表,赙赠布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追封为楚王。太祖见花蕊夫人全身缟素,愈显得明眸皓齿,玉骨珊珊,便乘此机会,把她留在宫中,通令侍宴。花蕊夫人在这时候,身不由己,只得宛转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宋太祖赵匡胤听罢长久不语,连饮三杯,说道你再做一首新的。花蕊夫人沉思片刻,再启朱唇: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祖本也是个英雄人物:当年千里送京娘,当年以一条棍棒打遍十八座军州。此时有感于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竟更加深了对花蕊夫人的爱慕之心。饮了几杯酒后的花蕊夫人,红云上颊,更觉妩媚动人,太祖携着花蕊夫人的手,同入寝宫,不久封花蕊夫人为贵妃。自此太祖每日退朝必到花蕊夫人那里,饮酒听曲。 三天后,孟昶复被邀请入宫喝酒。翌日,孟昶重病于塌。十天后,孟昶因纵酒过度不治而亡。次日,一顶凤翚,接了花蕊夫人入宫。 这日退朝略早,径向花蕊夫人那里而来,步入宫内,见花蕊夫人正在那里悬着画像,点上香烛,叩头礼拜。太祖不知她供的是什么画像,即向那画像细看去,只见一个人端坐在上,眉目之间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一般,急切之间,又想不起来,只好问花蕊夫人。夫人不意太祖突如其来,被他瞧见自己秘事,心下本就惊慌,见太祖问起,连忙镇定心神,慢慢回答道:“这就是俗传的张仙像,虔诚供奉可得子嗣。”太祖听如此说,笑道:“妃子如此虔诚,朕料张仙必定要送子嗣来的。但张仙虽掌管送生的事,究竟是个神灵,宜在静室中,香花宝柜供养,若供在寝宫里面,未免亵读仙灵,反干罪戾。”夫人听了太祖的话,连忙拜谢。实际上花蕊夫人所供的并不是张仙,而是蜀主孟昶。她本与孟昶相处十分恩爱,自从孟昶暴病身亡,她被太祖威逼人宫,因为贪生怕死,勉承雨露,虽承太祖宠冠六宫,心里总抛不下孟昶昔日的恩情,所以亲手画了她的像,背着人,私自礼拜,不料被太祖撞见,只得谎称是张仙。可怜那些宫里的妃嫔,听说供奉张仙可以得子,便都到夫人宫中照样画一幅,供奉起来,希望生个皇子,从此富贵。不久,这张仙送子的画像,竟从禁中传出,连民间妇女要想生儿抱子的,也画一轴张仙,香花顶礼,至今不衰。如此,孟昶九泉有知,也一定会十分感念花蕊夫人了,后人有人咏此事: 供灵诡说是神灵,一点痴情总不泯; 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野史上说,花蕊夫人来到大宋之后,第一眼见到她的,是白袍将军赵光义。他们相爱。 宋太祖宣花蕊进宫的前一天晚上,她向赵光义求救,然而后来的宋太宗为怕太祖怀疑、自己的野心暴露而矛盾得迟迟不应。 花蕊死的那一天,赵光义在猎场林间的小屋里将自己的夺权篡位之谋相告于她,并允诺让她当上大宋之后,母仪天下。骄傲如她,却又怎么会容忍一个男子将自己作为政治的筹码,更何况是自己深爱的男子。于是她假装要去告密,奔向太祖。于是一支箭穿透她背心。临死的时候,她躺在赵匡胤的怀中,眼睛却缓缓地转到赵光义的身上:“皇上……”赵光义的呼吸忽然停住,那一刻,似乎连空气也凝结住了。花蕊用极轻微的声音,挣扎着道:“我有一句话要对晋王说……”赵匡胤疑惑地看着赵光义,他也看到了他的身后,那来时路上扔下的弓箭,他的眼神变得冰冷:“光义,你过来--”赵光义如同木偶般地走到花蕊身边,花蕊的脸上,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她在他的耳边轻轻地说:“我知道,你一定会射这一箭的。”赵光义骤然间,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凝结住了,他失声叫道:“花蕊--”然而没有回应,他看着怀中的花蕊,眼睛已经闭上,嘴角却仍留着那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那一刻,犹如醍醐灌顶,他明白了:花蕊,她根本不是想去告密,而是逼他亲手射杀自己!只是有一点赵光义一定始终都不会明白,为什么,就在他们将要天长地久,共享尊荣的前景下,花蕊却要弃他而去,她竟要他亲手射杀她,来做为对他的惩罚吗?故事在这里结束。 花蕊夫人死去数年后,赵匡胤死,是为宋太祖。 史载:那一夜,太祖夜召晋王(宋太宗),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这烛影斧声,便成为千古之迹。晋王赵光义登基为皇,是为宋太宗。宋太宗灭南唐、北汉,最终一统天下。灭南唐的时候,他得到了南唐的小周后,一个美艳绝伦的女子,唐宫中还有一个妃子,容貌酷似花蕊,他称她为小花蕊夫人。在他一生中,有过无数女人,然而却永远没有一个女人,比得上花蕊的骄傲和狠心,象花蕊一样让他刻骨铭心。而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女人,比得上花蕊的绝世而独立;再没有一个女人,比得上她的聪慧和理智;更没有一个女人,能够像她那样果敢、冷静而大气地在一代枭雄面前显得那样的宠辱不惊。“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多少年前的诗句萦绕在耳边久久不散,所留下的不仅仅是感动。
对联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对联的发展时期——宋元;对联的鼎盛时期——明清。
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已经有悬挂桃符的习俗,将传说中的降鬼之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上,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五代时,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题写联语,原来字牌上驱魔除鬼的内容,就变成一种用来表达某种主题思想的特殊文体。因其多用于春节,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与期盼,所以被称为春联。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君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已知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宋元时代,对联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在春节,友人之间的日常交际也经常用到对联,建筑物上张贴盈联也成为习惯。著名的文人苏轼、王安石和朱熹等,都写过不少盈联。明清时代,是对联发展的鼎盛期。明代上至君王将相,下至普通文人,皆好联语,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明太祖朱元璋自己非常喜欢撰写对联,下诏令要求家家户户在春节时张贴春联,极大地推动了对联的发展。后来,解缙、祝允明、文徽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又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清代出现了郑板桥、纪晓岚、何绍基、梁章钜、彭玉麟等一批撰联高手,在对联的数量、质量和种类上,也都超过了前代。文人学士以楹联赠答,用对联做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为形式的对联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辛亥革命以后,这种风气依然兴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