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 360,为什么现在有些人还在相信伪科学?
关于科学与非科学之争,由来已久。
己经由简单的观点之争,上升为人的信仰之争。
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攻击。
我相信,这不是科学者的本意,也不是非科学者的本意。相信科学的,运用科学的工具或者科学的理论去攻击“非科学信仰者”恐怕也是给科学本身抹黑。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盲从的。不是说你不够理智和冷静,也不是说你没有自己的思想。
你应该相信,在一池塘水之中。如果塘水是红色的,你毫无例外,也会是红色的。如果池水尽墨,你也依然会认为这个世界上黑色才是光明。除了黑色,其他都是杂色。
所以只有走出来,站在事件之外,冷静和理智的去观察对方。才会得出相对公平的结论和真相。相信科学的,应该从科学的本质、目的、方向、利益与危害 等各方面予以具体的分析和考察。迷信宗教或者神学的,也应当从,宗教的本质,目的,方向,利益与危害等诸多方面予以,认真的考核。
普通人考虑问题,首先考虑的是利益。这几乎是所有人的通病,也是人类进化的推动力。任何时代的流行世界观未必都是正确的。否则社会该怎么进步?
人类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历史世界大战,所给人类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在今天,我们更应该把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而把对世界的危害,放在第一位来考虑。
这些危害,包括直接所造成的伤害,和间接对人类的体能、智力、进化 所造成的伤害。我们不能为了满足当前的利益,而给子孙后代留下,危险与 阴影。
社会的三大基石,是安全,秩序,繁衍。为了保障这三大基石的稳定。社会需要提供的价值观,是促使“人能够尽量平静的待在这个价值观的世界里”。否则就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冲击,不利于统治和管理。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社会需要是不是也同样是你需要的。
在今天,我们的社会,不提供差异化的价值观。什么又是差异化的价值观?
社会应当给有能力的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给没有能力的人生活基本幸福的权利。给适应环境者约束竞争环境,给不适应环境者创造生存环境。
我们不能因为能力的不平等,而最后造成最终事实、结局的不平等。
对于今天的科学与非科学之争。我同意,科学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我更加担心的是。在科学与神学给人类,将可能造成的危害二者之间,科学远远要大于神学。你迷信,但是你不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即便是你蛊惑别人去迷信,但是这部分所造成的伤害依然是很小。
但是倘若一颗核弹的爆发,其毁掉的将是一座城市。科学由此所造成的对人类的危害,远远大于神学。难道全世界不应该,对科学,予以警惕和限制吗?
附——
朋友曾和我商讨过一个问题。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自由,孰重孰轻的问题。是个人的自由,要大于社会的自由,还是社会的自由须凌驾于个人的自由之上。也就是先保障社会的,还是先保障个人的,自由。我们探讨了很久。
最后发现,其实我们,不需要讨论自由的问题。而应该确认二者谁,造成的伤害更大。假如把个人的自由放在第一位其对社会造成的伤害 要远远小于,把社会的自由放在第一位而对个人造成的伤害。
旅鼠跳海自杀是谣言吗?
旅鼠跳海自杀是一个堪称奥斯卡级别的谣言!事情过去了这么久,作假者和造谣者仍然披着光鲜亮丽的外衣,没有任何一个散播谣言的人出面道歉,而我们的教科书则选择——将错就错。。。
有关旅鼠自杀传闻最具影响力的是《读者》2005年第15期的一篇文章《浩荡祭大海——奔赴死亡之约》,内容讲了一位挪威病人在追随旅鼠奔向死亡的旅途中,顿悟了生命的真谛:无须畏惧死亡,因为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当时这篇文章在全国疯传,感染了无数人,而且持续多年一直被奉为经典之作!而这篇文章并不是《读者》的作者原创的,而是从别人那里转载过来的翻译之作,作者署名为“桑内斯”,只知道他是挪威人,并未有其他信息
而后,《意林》也转载了这篇文章,但有网友质疑该文的内容和文笔不像是翻译之作,更像是国内某个作家的假冒之作。作者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自己跟踪目睹数百万只旅鼠跳海自杀的场面,其实是从国内科普文章大篇幅搬运过来的。
笔者继续追查线索,果然找到了这篇“科普文章”,出自《科海故事博览》2003年12月刊(知网收录了这本杂志,so~笔者只好掏钱来买电子版看)作者署名为桑内斯,文中自称挪威人。
可实际上“桑内斯”只是挪威的一个港口城市,中英文检索桑内斯都无法查找到相关的作者,这篇文章是最早的源头,根本没有任何翻译出处,而挪威人名中很少有叫“桑内斯”,毕竟这个名字已经是一个城市名。
就这么一篇文章摆在那里,谁都可以写,只要随便署上挪威(旅鼠产地)人的名字就能冒充外国翻译之作了!实际上,那个时候的很多地摊读物都喜欢这么玩,把奇闻轶事编造得煞有介事,就像“切尔诺贝利的食人鼠咬破车轮胎蚕食考察队员”事件一样,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
《科海故事博览》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主管,云南晶晶科技艺术中心主办,创刊于1993年1月1日。听杂志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以收录“奇闻轶事”为主略带点科普性质的杂志。
当年这类杂志在地摊上是最受欢迎的!什么史前火花塞、史前核反应堆、人类脚印化石,统统都是从这类杂志开始造的谣,一直到现在还在误导读者,可谓贻害久远~
至于这本杂志的主编——龚运禄,当时还亲自给“旅鼠”一文写了极富感染力的按语。实际上,豆瓣上曝光其恶意拖欠作者稿费,而且还剽窃同类杂志《科幻世界》的原创小说,更让人瞠目的是杂志长期亏损,责编被迫辞职,主编与作者隔空对骂。。。
作为一类追求高品位、高质量、最精品的《读者》,就这样从一个极其不靠谱的刊物中转载了这么一篇不靠谱的文章,而这篇文章只是从某篇科普文章中改编而来的,一头一尾加上绝症和死亡的噱头,就成了感人肺腑的经典之作。。。
那篇科普文章正是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沿用至今的《旅鼠之谜》(摘自1993年《科技日报》):
这篇文章的作者身份比龚运禄要厉害多了,位梦华(出于尊敬,后文以位老前辈代称),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前辈,系地质专家、到达过南北两极,代表作品之一正是《旅鼠之谜》,发表于1993年《科技日报》。
位老前辈在那篇“科普”文章中犯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逻辑错误,老前辈为了体现旅鼠惊人的繁殖能力,在文中做了详细计算,最后的结论是:
一对旅鼠繁衍一年后,加上子孙后代总数达到164万只,因天敌和环境原因死去一半,还剩下80多万!!!(这种逆天的计算方式,简直史无前例)
说旅鼠的繁殖力强是没错的,但是一对旅鼠一年生7胎,每胎6公6母,20天后生长成熟,一年下来加上子孙一共有160万只!
这简直太耸人听闻了,一对儿旅鼠能产这么多后代(最早的教材这两个数字分别是967118和50万),这种繁殖方式只有细菌分裂才能做到,如果按照这样来算,地球早就被旅鼠给占领了!
位老前辈的逻辑错误在于“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而老前辈的结论却是在最后总数上砍掉一半。实际上,如果要死亡的话,旅鼠应该是在生长过程中死亡,不可能等到生育繁殖后代之后统一消失一半。那么,正确的计算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每对旅鼠生6对鼠宝宝,但只有3对能活下来继续繁衍后代,根据统计学公式,2×(3+1)^7=32768。也就是说最终的旅鼠只有3万多只,与上文位老前辈的160万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实际上,位老前辈的文章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他在文中写道:“队伍愈来愈大,常常达数百万只”,这与他的计算公式“每对旅鼠及其后代达82万”相矛盾,难不成这么大部队都是当初那两只旅鼠的后代??
还有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位老前辈在文中反复诉说自己遇到一位立志要解开旅鼠之谜的“纽约动物协会”成员,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人,有关旅鼠的神奇传说完全是臆想的一次邂逅,用现成的材料串连出一个故事。
至于旅鼠自杀的传闻,位老前辈似乎并没有深入钻研,只是一味地陈述当地的传闻(事实上,国内根本没有关于旅鼠自杀的研究报告,因为这个结论本身就是错误的)。
那么,旅鼠自杀的谣言到底从何而来?让我们继续向前追溯!除了一些谜一样的传闻之外,最早将旅游自杀搬到公众面前的要属迪士尼漫画了!
1955年,迪士尼工作室将旅鼠在挪威跳海自杀的场面做成了卡通,放入了史高治叔叔的冒险系列漫画中。就这样,“旅鼠自杀”以艺术的形象走进了大众视野,开始被包装为误导多数人的文化产品。
1958年,迪斯尼还专门拍摄纪录片《白色荒野》。该片纪录了旅鼠成群结队地迁徙、最终跳海自杀的场面。但最终被证实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省拍摄的,那个地区并不产旅鼠。
摄影组从因纽特小孩手中买了几十只旅鼠,让它们在一个转盘上奔跑,从各个角度拍摄,剪辑后就出现了成千上万只旅鼠大迁移的情景。九名摄影师还把旅鼠运到悬崖边,希望拍摄它们跳到悬崖下河中淹死的场面,不料旅鼠却不愿往下跳。
最后,摄影组残忍地将它们赶下了悬崖,人为制造了跳海自杀。到目前为止,尚不知道迪斯尼公司当时是否批准摄影师使用了这种拍摄方法。(参见方舟子《旅鼠的神话》,2006.7.12《中国青年报》)
就是这样一部惨无人道的纪录片,竟然还获得了奥斯卡奖,它使旅鼠奔赴死亡之约的动人传说在西方家喻户晓,直到如今绝大分部人还错误地认为——旅鼠跳海自杀!
那么,旅鼠之谜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德国的三位生态学家对生活在格陵兰东北部的旅鼠进行长达16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结论是旅鼠集体自杀根本是无稽之谈!(瞧瞧人家的敬业精神)
旅鼠自杀只是一个谬论而已,教科书中所谓的“为了种族的繁衍而毫不犹豫地奔赴死亡之旅,心甘情愿地给天敌做食物,浩浩荡荡地跳入大海”,这些都是人为附会的,旅鼠也是生物,他们也会种内竞争,他们不是群居动物,不会集体行动,只有在迁徙的时候才会形成大面积的势况,有一部分体力不支的死在河流中,顺水飘荡到海岸被人误以为自杀。(以来材料来自《北京科技报》)
旅鼠自杀之谜被辟谣之后,几乎国内所有的科普报刊在有关旅鼠的论述中均会纠正这一错误,然而有一篇文章却始终不肯纠正,那就是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中的《旅鼠之谜》。
无论是逻辑计算上错误,还是有关旅鼠论述的悖论,很多人都指出过这一谬论,可惜教科书就是这么神奇的存在。。。笔者犹记得,在上到《旅鼠之谜》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语文老师还饱含深情地歌颂道:“多么伟大的牺牲精神啊!”
现在回想,当年完全被这篇课文欺骗了,什么爱迪生给妈妈做阑尾炎手术、地震中的父与子、羚羊飞渡,一个个充满悖论和谎言的文章,欺骗了我们最纯真的心灵,这种感觉是无比的愤懑!
旅鼠并不会自杀,是造谣者杀死了它们!从最初迪士尼的九名摄像师,到后来的位老前辈,以及科海故事博览的主编龚运禄,没有一个人出面澄清当年的错误。
彼时,他们披着光鲜亮丽的衣服;此时,他们依然光彩熠熠,造谣的代价太低了,何苦去费心思较真呢?又何苦为当年微不足道的“小纰漏”道歉呢?
人们愿意相信旅鼠是跳海自杀的,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什么是谣言,什么是辟谣,都没有意义了。
其公众影响力是下降了还是上升了?
整体来说,罗永浩做手机后,其公众影响力还是上升的。
但做手机后,是正面影响力还是负面影响力居多,就仁者见仁了。影响力上升,意味着会让更多人对你进行评判,你的每一个行为,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会被放大很多倍,尤其是涉及较高价产品的行业,大家关注的敏感度都会提升,个人影响力的正负面也变得更加不可控。
在做手机之前,老罗就已经是个网红,不管是新东方英语教师,还是牛博网创始人的身份,都已经让他广为人知。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演讲天赋,每年固定在全国举行巡回演讲,他的演讲文字稿还出成一本书,一些经典语录在网上也是广为流传,可以说,在做手机之前,老罗已经凭借个人独特的魅力和幽默的语言风格获得了相当高的知名度。
为什么他转行做了手机之后,公众影响力还要上升了呢?我觉得有4个原因:
1、手机行业是他真正热爱而且全力投入去做的事情,所以在自身宣传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完全释放了自己之前积累的知名度。
2、手机行业比英语行业的受众面更广,人人都需要使用手机,自然都会关注到他。
3、他在做手机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困难,又传出了许多流言,受到各大媒体的报道,这也增加了他的知名度。
4、手机行业是一个资本和资源集中的行业,老罗进入这个行业后拥有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帮他把锤子的平台做大,也进一步托起了他的影响力。
影响力上升了,喜欢他的人更多,讨厌他的人也更多了。
喜欢他的人觉得老罗从一个英语老师,转型进入手机这个高科技行业,而且用自己的情怀和对产品的极致追求,成功生产出一代代手机,这种精神和成绩都成为中很多锤粉钟情的原因。加上老罗在营销方面很有一套,频频站在众多粉丝的角度说出很多戳心的话,比如“理想主义者也能赚钱”、“我这个手机是为你们做的”、“等到锤子成功那一天,让那些笑你们的傻逼颜面无存”……
这些话都让很多粉丝觉得老罗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代表他们情绪和态度的人,而不像其他手机厂商的老板一样,一本正经,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距离感。所以,这份偏执、这份情怀让很多老罗的死忠粉都转化成锤子手机的忠实用户,每次锤子发布会都能听到他们的尖叫。
而不喜欢老罗的,则对老罗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鄙视和批判。
争议比较多的,主要是老罗每次吹嘘的都跟实际产品存在不小的差距,屡屡让人失望;还有他在营销方面的话术。
近两年老罗在发言方面已经有了不小的收敛,在刚做手机的前几年,老罗发言的态度一直是鄙视友商而抬高自己,认为其他手机品牌都是傻逼,不管是设计上还是实用性方面,都远远跟自己的产品比不了。也许是在做手机过程中体会到那些实实在在的困难,发现以前那些认为很容易的事情其实都没那么容易实现,加上锤子公关团队的“严格管理”,所以他发言都变得越来越谨慎(不过偶尔还是会忍不住的……)
另外,也有很多人觉得老罗把用户和粉丝都当猴耍,特地营造一个情怀和匠人的形象,并通过不断的暗示,让粉丝们都觉得自己很独特,从而看不起其他品牌的手机用户。个人品牌影响力超过产品影响力,能够很快聚集起粉丝,但对于产品和企业长期的发展来说,弊大于利。因为做手机,核心还是在手机产品上,如果用户关注锤子手机都是因为老罗的话,很容易就会因为老罗的一些言行而粉转黑,脱离锤子用户群;同时,个人形象鲜明也限制了粉丝和用户的规模,死忠粉会形成一个排外的群体,限制其他普通用户的进入,而且群体情绪难以控制,很容易因为某些事件导致内部翻船。
总的来说,老罗做手机这一路都走得相当不容易,能够从一个英语老师转行进入这个资源和技术高度集中的高门槛行业,还能存活这么久,背后是老罗无数的血汗和付出。但老罗如果想要锤子能够比较长远地发展下去,还是要继续收敛个人性格,让他自身的形象在企业形象中逐渐淡化,让买锤子手机的人都是因为锤子手机好用才买的。同时,不要在设计上过于偏执,为了设计而设计,就变成瞎jb设计了(就像坚果3把摄像头放在手机下方,还拼命吹嘘这种设计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我个人认为这种设计是很傻逼的)。实实在在做一些真正好用、好看的手机,不管对于老罗个人还是锤子企业而言,才是长久之道。
什么时候我们谈论锤子的时候,谈论的是锤子的公众影响力,而不是老罗的影响力,锤子才算开始上道了。
我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互联网问答专家,每天发表关于科技、互联网的深度观点,有兴趣的赶紧来关注一波~
中国针灸有望入美国医保?
谢谢悟空邀请别激动,也仅仅是有望得到美国卫生部承认,人家还没有正式承认呢!
据报道,近年来美国人由于过量服用止疼药物,造成严重药物致死事件,权威机构经过统计,证明每天有超过100人死于止疼药物副作用之下。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我们将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解决这场危机。”美国医学界也积极寻找可代替方案,于是针灸和医疗按摩被提上议事日程。10月24日,总统特朗,普签署了这份医疗新政。这意味着,如果通过美国卫生部门的最后鉴定,针灸将成为替代药物解决患者痛苦的方法之一。
消息传出,一些美国网友欢喜雀跃,纷纷在网上留言,表达赞成之意。
美国医疗机构对于发源于中国的针灸术,早已开始了相关研究。今年2月,美国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将针灸列入医疗康复项目内,9月26日,美国针灸界用一部白皮书详细介绍了用针灸缓解病人痛苦的一些真实病例,介绍了针灸的可靠应用以及替代药物的优点。美国医疗结构相关数字证明,截至今年1月份,得到美国卫生部门承认的针灸师有3.8万余名,认可的针灸学校60多个,44个州将针灸治疗合法化,可以看出,针灸疗法在美国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多数人承认,将针灸纳入医保体系有超过70%的人赞成,总统签署这项法案也属于水到渠成,也是民心所向。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古代发明的针灸对于治疗人体疾病确实有効果,不是骗人的把戏,更不是西方一些带有偏见的人眼中的巫术!美国是最讲究科学实践的国家,得到他们承认,是中国针灸的荣誉,为针炙术走向全世界奠定了基础!
真的漂亮的不像实力派吗?
答案是肯定的;坚果pro2是锤子科技2017年11月7日在2017锤子科技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的新手机。距现在已经快4个月了,但依然是同价位最具竞争力的手机。而且不管是用户还是评测机构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具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外观设计:
罗老师一直说锤子科技是一家设计驱动型是公司,从锤子T系列跟坚果系列都能得到体现,特别是坚果pro2,秉承了一代的风格,并且推陈出新,使机身更加圆润,简洁,轻薄;特别是后背的锤子logo跟指纹解锁合二为一,堪称是很多手机厂商学习的模范。还有就是简洁的正面,正面就一个前置摄像头的开孔,以及隐蔽的听筒,尽可能做到最简;再加上18:9的全面屏,使整机看起来更加震撼,而且坚果pro2 的屏占比达到惊人的81.9%,甚至比iphone X还高,所以这是老罗自豪的外观部分。
性能功耗:
坚果pro2采用了高通骁龙660神U,骁龙660不仅性能强劲,而且功耗低,就像广告语说的那样野蛮性能,腼腆功耗。而且拥有3500mAh的大容量电池,还支持18W快充,重度使用一天还是绰绰有余。最主要是改进了一代被人诟病的通话和拍照,特别是拍照有看长足的进步,1200万+500万的后置双摄,买来了Arcsoft专业算法技术,前置美颜更是结合了陌陌AI美颜算法,所以拍照成像相比一代上升了一个台阶。
操作系统:
坚果Pro2手机使用了Smartisan OS 4.1系统。备受好评的“大爆炸”(Big Bang)、“一步”(One Step)、“闪念胶囊”(Idea Pills)已进一步升级。大爆炸编辑模式新增语音改文字、语义替换文字功能,在手机上也能轻松编辑一整篇文章,操作效率媲美电脑上的文字编辑;一步新增组合键唤出方式,长按组合键也可进入一步(坚果 Pro 2 独有),新增拖拽分享快捷方式的智能排序功能,使得在手机上处理文字和文件的效率进一步提高;闪念胶囊新增了添加提醒和附件功能。在已然高效的 Smartisan OS 3.x 的基础上再次大幅提升了智能手机的操作效率。
因此这些方面的不断优化和改进,让坚果一跃成为锤子最卖座的手机,不仅颜值高而且实力强,应证了那句漂亮的不像实力派的那个slogan。不过我目前用的依然是锤子的耻辱机,所以没有入手坚果pro2;随着锤子科技人才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强劲,后续还会推出更多值得我们入手的手机,相信龙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